湖北五峰:青山燃紅焰 紅色精神代代傳

#平頂山縣級融媒#

湖北五峰:青山燃紅焰 紅色精神代代傳

位於五峰鎮的紅軍第二軍團指揮部舊址

湖北五峰:青山燃紅焰 紅色精神代代傳

漁洋關鎮小學紅色紀念館內,師生正在學習紅色文化

湖北五峰:青山燃紅焰 紅色精神代代傳

五峰革命烈士紀念碑

8月的五峰大地,烈日灼灼,仿若紅色火焰在燃燒。

90多年前,無數的仁人志士,為了心中那份讓人民翻身做主的理想和信念,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拋頭顱灑熱血,義無反顧。

90年後,記者訪舊址,話先烈,重溫這段崢嶸歷史,以繼承先烈遺志,傳承紅色基因,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建蘇區播火種,賀龍率軍轉戰五峰

五峰是一片紅色土地,根據史料記載,1929年至1931年,曾有紅四軍、紅二軍等先後轉戰五峰,建立紅色蘇區,播撒革命火種。

1929年3月15日,賀龍、王炳南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2000餘人經松滋入五峰,擊潰集結於梅坪、漁洋關的縣保安團及各路民團,第一次解放漁洋關。4天后,紅四軍經大龍坪開往長陽遊擊。10月,該軍在湖南章耳坪失利,賀龍率主力1000餘人於11月初至蒿坪、漁洋關休整,月底至清水灣。20余天後,開往湖南石門。

1930年4月25日,賀龍率紅四軍在灣潭一舉殲滅孫俊峰團防。30日抵達五峰鎮,後進入湖南石門。

在賀龍的率領下,五峰的革命火焰越燃越烈,並在1931年達到巔峰。

這一年年初,紅二軍團從灣潭移師五峰鎮,指揮收復漁洋關、資丘等地。2月6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在灣潭校場召開一場萬餘人的軍民大會,賀龍、鄧中夏、柳克明、孫德清、湯慕禹等紅軍首長均出席大會進行宣傳演說。

為了擴大革命根據地,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紅六軍決定收復漁洋關、資丘以及長陽縣城。2月10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總指揮部與紅六軍主力從灣潭進駐五峰縣城。

軍團總指揮部和軍團政治部設在五峰鎮正街杜笑莊家,賀龍、柳克明隨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總指揮部同住。第二軍團總指揮部進駐五峰鎮的當天夜晚,對消滅駐守漁洋關的川軍郭汝棟部作了周密的部署。決定在敵人重兵增援漁洋關之前,集中紅二軍團主力,五路合圍漁洋關。

2月13日夜,紅二軍團第四師(師長王炳南)、第十六師(師長王鶴)、第十七師(師長許光達)在漁洋關周圍集結。

2月14日拂曉,紅二軍團分五路圍攻漁洋關,消滅駐守漁洋關的川軍及五峰反動團防共計近3000人。

在紅二軍團的支持下,五峰東起漁洋關蒿坪、西抵灣潭、北起白溢、南抵茅坪的各區、鄉蘇維埃政府迅速建立。

跟黨走鬧革命,565名烈士拋灑熱血

青山埋忠骨,綠水伴忠魂。在多次轉戰中,先後有500多名革命英烈在五峰壯烈犧牲,他們用鮮血浸染了這片綿綿青山。

趙武星家住五峰漁洋關鎮王家坪村,父親留下的皮帶扣,他擦了一遍又一遍。皮帶扣上,“中國童子軍”的銅黃字眼熠熠閃光。這枚皮帶扣是老紅軍趙瑞喜留給子女唯一的紀念,也是賀龍元帥在紅軍培訓班上給他發的配裝。

趙瑞喜,1928年在長樂坪鎮加入紅軍,曾用名周紅晨。

“父親個頭不高,但人很活泛。”趙武星迴憶說,父親話不多,對當紅軍的事很少提及,他只知道父親給賀龍做過警衛員,牽過馬。在戰場上,趙瑞喜曾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一次子彈擦著左邊太陽穴飛了過去;一次左手食指肉皮都被打沒了;一次左小腿被飛來的子彈擦過,留下一條兩寸多長的疤痕;還有一次,一顆子彈直衝他胸前飛來,巨大的衝擊力把胸袋裡的一塊銀元都打成了瓢形。所幸並未穿透,趙瑞星才躲過一劫。

同在家鄉的還有“民兵英雄”向光振。1960年秋,民兵工作者向光振作為蘇區英模人物代表,光榮出席了全國群英大會,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並獲獎一支半自動步槍。

1931年3月,17歲的向光振因叛徒告密被捕,被敵人用麻繩綁住一邊手腳吊在空中。向光振被竹條抽打得幾度昏迷,始終未吐露一字。三天後冒雨處決時,土銃火藥上潮,團防頭子張福洞便下令用梭鏢和大刀砍殺向光振。

向光振脖子上捱了7刀,但最終在雨水裡醒了過來。養了一個多月傷,又開始了鬥爭。

記者瞭解到,五峰作為活躍的紅色蘇區,土地革命時期就有565名英烈在此犧牲,最小的僅8歲,如:李鳳春,蒿坪人,湘鄂邊紅軍營黨代表,1931年犧牲時29歲;張正寬,漁洋關市蘇維埃政府童子團團長,1931年犧牲時13歲;吳趙氏,漲水坪人,先後送丈夫和兩個兒子上戰場,自己也加入了紅軍,一家四口全部犧牲……

“他們為什麼不怕流血犧牲?是因為跟著黨走,為貧苦人打天下!”漁洋關鎮“政策宣講星”、英烈之後黃萬淑說,正是因為這份信念,讓革命先烈無堅不摧,最終取得革命勝利。

戰貧困奔小康,綿綿青山傳承紅色精神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時光的白馬踏過近一個世紀,當下的五峰人正用自己的方式傳承著奮鬥不息的“紅色精神”。

去年12月13日,根據湘鄂邊蘇區革命故事改編的音樂劇《紅色記憶》在革命老區五峰首演。當地漁洋關鎮小學200餘名小學生“投身抗戰”,用滿腔深情為1000多名觀眾奉上了一場盪滌靈魂的精神食糧,繼承和發揚革命光榮傳統。

孩子們對“紅色”的深情不是偶然。早在2017年,漁洋關鎮小學建成紅色紀念館,以“植杏漁洋”“烽火漁洋”“書香漁洋”“築夢漁洋”四大主題配以館內陳列的抗戰時期物品、“百年校慶”文獻資料等,全方位展現了五峰的紅色歷史。同時,該校還編寫校本教材《紅色漁小》,把“紅色”融入學習,融入生活。

把目光移向五峰所屬的這片大山,位於漁洋關鎮的漁洋關市蘇維埃政府舊址在人來人往的街頭愈顯厚重,佇立於五峰鎮的紅軍第二軍團總指揮部舊址歷久彌新,守護在山間地頭的烈士紀念碑,在時光的鐫刻下,“革命氣息”正濃……

也正是這片“紅色”的大山,孕育出一生矢志幫鄉親脫貧的退休縣官羅官章、用母愛抒寫人性光輝的擁軍慈母羅長姐等一批典型人物。

不僅如此,在“紅色”的薰陶下,作為全省9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的五峰,正把這種艱苦奮鬥的精神融入脫貧攻堅工作中去:他們持續強化“縣總指揮部+8個鄉鎮分指揮部”聯合作戰體系,全面構建“縣級總隊+鄉鎮聯隊+村工作隊+小組分隊+幫扶責任人”扶貧攻堅責任鏈。截至今年4月5日,共選派190名第一書記,招錄144名大學生扶貧村官,下派581名分隊長,強化5028名幫扶責任人結對幫扶,奮力打造幹群“脫貧共同體”,決戰貧困奔小康。

截至今年8月,五峰已累計實現19個貧困村出列、13756戶43672人脫貧銷號,貧困發生率由35.1%下降至9.71%。

高擎紅旗跟黨走,五峰人民正用勤勞的雙手和奮鬥不息的“紅色精神”,闊步新長征,建設更美更幸福的明天。

5次大戰浸染紅色五峰

土地革命期間,五峰戰事無數,其中大戰5次。主要有:

漁洋關之戰

1929年11月20日,紅四軍主力1000餘人由長陽抵達蒿坪。時駐漁洋關各路團防600餘人和漁洋關挨戶團500人四處扼守要隘。是日深夜,紅四軍秘密集結於大坡堖。

次日凌晨,紅軍於大坡堖一線猝然發起猛攻,一舉將敵擊潰,當天上午攻克漁洋關。

紅軍在漁洋關休整期間,開展大規模打擊土豪劣紳活動,向窮苦老百姓發放糧食和日用品,並於22日在五峰首建漁洋關軍事委員會,會長於敬安。

紅軍首次攻克五峰城

1930年3月4日中午,紅四軍一團由蒿坪經菖蒲溪抵達紅漁坪,後兵分兩路:一路直奔東門,擔任主攻;一路繞道大灣插南門堵敵後退。主攻部隊於東門外又分兩路:一路直衝東門,一路順河溝插向浣麻池。

時蝸居城內的縣保安團副團長杜笑莊率團丁奔東門堵紅軍。紅一團一部衝至東門附近,杜笑莊見是紅軍,一槍未放即令退守。紅一團遂三路攻城,於下午四時首次攻克五峰城,打開監獄釋放“犯人”。紅軍主力亦於是日晚抵城關。

翌日,召集群眾大會,處決反動官吏袁美卿、吳招祥等,燒燬衙門和縣衙錢糧處全部契約。

灣潭之戰

1930年4月18日,紅四軍第二次東進洪湖前,決定消滅灣潭孫俊峰團防,開闢五峰蘇區,打通東進通道,形成以五峰、鶴峰為中心的湘鄂邊根據地。

20日,賀龍率紅軍主力從鶴峰抵達五里坪駐紮。孫團聞訊,即調各保團練守衛麻坑一線。24日深夜,紅四軍分三路圍攻麻坑,扼守麻坑外圍的孫團“中營”憑藉地形負隅頑抗。

時迂迴丁家埡的紅四團突向敵左翼進攻,迫使守敵退往麻坑。孫團“中營”失去依託,即向麻坑退卻,途中又遭遇紅四軍左翼二旅打擊,敵方陣腳大亂。孫團教官王德華,即率殘部簇擁孫俊峰經佛天寺,向馬立灣方向逃竄。紅軍主力沿馬立灣兩面坡追至小溪,擊斃團首孫俊峰及其子孫子瑞(國民黨某教導師201團團長)。至此,孫俊峰團防覆滅。

紅軍再克漁洋關

1931年1月上旬,以鄧中夏為首的紅二軍團前委在走馬坪召開擴大會議,決定“依託五、鶴,進軍石門,創建武陵山根據地”。

中旬,收復石門縣城。月底瓜子峪戰鬥失利。2月5日轉移至灣潭,8日紅二軍進軍長陽,10日紅二軍團總指揮部率紅六軍第十六師從灣潭進駐五峰城。是夜,總指揮部決定二、六軍合圍漁洋關。時盤踞漁洋關守敵有川軍二十六師郭汝棟部一個團、縣保安團、漁洋關清鄉團共約3000餘人。郭部聞訊,由宜昌徵調3個團增援漁洋關。

2月14日晨,在敵增援部隊到達前,紅二軍團兵分五路向漁洋關發起猛攻。第一路主攻,從大坡堖直撲漁洋關;第二路插向五、宜交界地段,以阻擊敵方退路;第三路扼守茶店子由佯攻轉入狙擊;第四路由漢馬池向松林坪、古墳嶺進攻;第五路由城牆口直插唐家衝。敵各部之間聯繫被切斷。

是日,全殲敵第一營、第三營及補充營,擊潰第二營及各路團防,此役大捷。

紅巖堖戰鬥

1931年5月中旬,“黑軍”殷超部1000餘人,冒充紅軍由石門進入五峰縣,沿途燒、殺、奸、擄,揚言“踏平紅巖堖,血洗紅漁坪”。

駐防五、鶴邊界的湘鄂邊界紅軍獨立團和紅軍獨立二團聞訊調兵遣將,18日拂曉,紅軍先頭部隊在小河與敵接火交戰,後續部隊迅速趕到激戰。半日,全殲敵方先鋒部隊,餘部大多被擊潰,繳獲全部騾馬、銀洋和短槍100餘支。

文/三峽日報全媒記者 齊小宇 宋志豪 通訊員 楊威

圖/三峽日報全媒記者 王昌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