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請至少做會玩的父母

嚴肅的父母千篇一律,會玩的靈魂萬里挑一。

最近,為了滿足孩子想看大象的願望,吳京裹上花被,秒變大象。

疫情期間,請至少做會玩的父母

吳京一邊學著大象的樣子艱難行走,一邊翹起長鼻學大象吼叫,吳京玩得不亦樂乎。

看著這頭“花被子大象”,老婆和孩子也是笑得停不下來。

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滿滿的父愛與歡樂。

一個幸福的童年,是成年後所有美好生活的起點。

每當回憶起小時候的那些快樂,都覺得這一生有了幸福的底氣。

不會陪伴孩子的父母,有一百種理由,而那些真心願意跟孩子一起成長的父母,只有一個共同之處——能和孩子玩到一起,成為孩子的玩伴。

疫情終將結束,這段回憶註定難忘。

你想留給孩子怎樣的回憶?

是一段宅在家裡枯燥無味想開學的童年;還是一段色彩斑斕讓他反覆記起的快樂時光?


印象裡,魯迅是“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文學家。

面對兒子,他是“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好爸爸。

疫情期間,請至少做會玩的父母

兒子海嬰出生的那一年,魯迅已經48歲了。

老來得子的他對海嬰格外寵愛,為他作詩、給他唱催眠曲、陪他一起組裝小玩具。

雖然跟友人吐槽兒子:“連一件完整的玩具也沒有了,他對玩具的理論,是“看了拆掉”。”

但實際上暗暗覺得兒子拆得好,他說:

“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一個逗趣好玩的父親形象躍然紙上。

疫情期間,請至少做會玩的父母

魯迅去世那年,兒子海嬰只有7歲,但是魯迅對兒子的影響卻伴隨著他的一生。

周海嬰長大之後也謹遵父親的遺訓:“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選擇喜歡的無線電專業,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成為無線電專家和攝影家,“做一個實實在在的普通人”。

有趣愛玩的父母,能將短暫化為永恆,守望孩子的童年,守望孩子的成長。


周國平曾經在微博上分享過一個有趣的公式:

人=吃飯+睡覺+上班+玩。豬=吃飯+睡覺。

代入:人=豬+上班+玩。即:人-玩=豬+上班。

結論:不懂玩的人=會上班的豬。

這雖是個調侃,但卻值得我們所有父母反思。

也許有人會說:陪孩子太痛苦了,每天講故事也會煩,遊戲反覆也就那幾個,一天兩天好堅持,連續兩個月了所有父母都會崩潰吧。

疫情期間,請至少做會玩的父母

我只想說,父母對孩子來說是有有效期的,錯過兩個月的成長也許就是一生的遺憾。

那麼如何做呢?

01

放下架子,和孩子做朋友

沒有孩子會喜歡嚴肅說教的父母,放下架子,和孩子做朋友,以誠相待,跟他一起玩他喜歡的遊戲,會有意想不到的成長驚喜。

疫情期間,請至少做會玩的父母

和他們一起去爬山坡、撿樹葉、踏草、堆土、挖沙子,光著腳丫在鵝卵石面上踏來踏去,聞著青草的味道,再隨性挑選了心儀的石頭、樹枝、樹葉和花朵回家搭建自己的“菜地”……

整個過程都是學齡前孩子最肆意的快樂,而這也終將成為他們最美好的童年回憶。

02

儘量滿足孩子,全身心配合

當你的孩子喜歡玩扮演、當醫生或者當廚師,這就是他們想象遊戲的開始。

疫情期間,請至少做會玩的父母

請你認真配合他們的表演。

通過這種遊戲,不止孩子的想象力能得到發展,他們還能學會輪流做主、合作、分享和語言技巧的發展。通過角色扮演,孩子也會了解到社會的運作模式。

當你的孩子喜歡奔跑打鬧、踢球跳繩……

請帶孩子盡情去釋放他們的活力,在競技遊戲中讓孩子明白遵守規則的重要性,理解人生輸贏的常態。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博士在《遊戲力》 一書中提到:對父母而言,共情的表達方式和遊戲,是與孩子重建聯結的最佳方式之一。

疫情期間,請至少做會玩的父母

作為父母,也許我們天生不愛讀書,也不太自律,但至少請你會玩。

創造了世界級偉大童話經典的迪士尼創始人華特·迪士尼曾經說過,這個世界最悲傷的事情,是孩子們長得太快。

疫情期間,請至少做會玩的父母

只有會玩的父母,才能讓孩子的童真與初心停留地久些再久些。

希望所有父母用愛和接納對待孩子,用輕鬆的遊戲幫助孩子,最後與孩子一起建立強大的精神世界,讓孩子可以用更美好、更強大的心態去迎接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