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的血管裡,流淌的都是奶茶


深圳人的血管裡,流淌的都是奶茶


弗洛伊德說,人都有吮吸的慾望。

於是,北京人愛上了豆汁兒、上海人結下了咖啡情緣、廣州人無湯不歡。而深圳人的血管裡,流淌的都是奶茶。

以至於有人說:深圳是奶都,奶茶之都。

何以見得?僅從”餓了麼“平臺數據顯示,疫情復工後的深圳人前三週就喝掉了近20萬杯奶茶。顯然,按照一杯20塊錢,他們已經喝掉了一套深圳房子。

開心喝奶茶,悲傷喝奶茶;開單了喝奶茶同喜,失戀了喝奶茶安慰;減肥成功喝正常糖的奶茶慶祝,體重暴漲喝不加糖的奶茶壓壓驚。這是來自一個奶茶之都深圳人的日常自我修養。

奶茶,當然不是深圳的特產。據說17世紀時,歐洲正從印度、中國等地區引入一種神奇的樹葉。這種樹葉泡起水來口感偏澀,於是他們嘗試在裡面加入牛奶,瞬間覺得美味倍增,英式奶茶就這麼誕生了。

當年,奶茶還是英皇貴族才能享受的專供飲品。說白了,就是上等貴族用來炫富用的。

300多年來,在經歷英式奶茶誕生、港式奶茶、臺式奶茶,到1987年臺灣發明的珍珠奶茶後,被推向了內地市場。

而在今天,奶茶在深圳是用來續命的

深圳人與奶茶的緣分,要追溯到九十年代。大多數老深圳人的第一杯奶茶,來自於1997年深圳的第一家“八+八”,它的主要戰場是學校。紅嶺中學、桂園中學、翠園、深中......幾乎每所學校周邊都有分店,當年“八+八”在深圳就有100多家。

深圳人的血管裡,流淌的都是奶茶


“走,八+八,給我抄作業啊!”

“沒問題,紅扣綠加珍珠。”

粉紅色的珍珠,嚼勁十足。一杯五塊錢的鉅款,可以開心一個週末。

然而,深圳與奶茶的緣分雖然來得早,卻沒有因此發展起來。

畢竟江湖險惡,有奶茶的地方,就有戰爭。臺灣的 Coco 都可、上海的避風塘、廣州的大卡司、廣西的地下鐵、香港的檸檬工坊……短短几年,臺灣派、大陸派、香港派各大門派林立,口碑不凡。

深圳人的血管裡,流淌的都是奶茶


但在內地大城市,很多玩家更多選擇了上海和廣州這兩座茶文化濃郁的城市。深圳作為看客,孤寂多年。

你可能還不知道,現在深圳人最愛的奶茶之一喜茶,當年第一家店是在江門開張,接著進入了東莞、佛山、惠州、廣州市場,直到2015年才進入深圳市場。

如果路過東莞長安鎮那家總店,你還會看到,周圍全部是粵B車在排隊。這時候,作為一個深圳人,一定要秉承“活著”的三原則:不要臉、不害怕、不著急。

因為彼時的東莞群眾正拋給你一個白眼:“呸,買漲了東莞的房產,現在又來搶購我們的奶茶?!”

沒辦法,奶茶就像渣男,雖然知道他不好,也放棄不了。所幸,愛情沒有先來後到,只有不被愛的才是第三者。

於是,深圳帶著一大批年輕人卷席而來,立志振興奶茶業。在這座平均年齡只有32歲的城市,1000多萬的年輕人就是奶茶江湖的主力軍。

今天的深圳,一不小心就奪下了“奶茶之都”的稱號。奶茶店總數超過1萬間,每萬人就有7.75間奶茶店,這兩個數值皆位居全國榜首。

深圳人的血管裡,流淌的都是奶茶


如果走在三里屯的大街上,你會看到京城時髦的年輕人輕盈地邁著那雙“椰子鞋”,彷彿太古裡的每一條通道都是他們的T臺;

在上海的新天地,你會被各種迷惑街拍亮瞎眼,回眸甩頭側手翻,沒幾套擺拍動作還真說不過去;

在廣州,你可以看到土酷土褲的男孩女孩,隨心所欲地踩著滑板,遊走在大街小巷;

但是在深圳,你看到的會是一群揹著帆布袋的年輕人,臉上掛著一雙熊貓眼,腳底踩著風火輪,熟絡地推開一家高顏值裝飾的門店:“喂,老闆。我想要一杯芋泥波波奶茶,不要芋泥,不要奶茶,要啵啵。”

這時候,老闆沒叫你滾就不錯。深圳連性生活都沒有,你還想要啵啵?

不如加糖加冰加料,趁著奶茶不注意,戳進去,猛吸一口。“噸噸噸……”人間值得。當那股柔順如絲的冰爽滑過喉嚨,穿過腸肚時,賽過活神仙。

寧可食無肉,不可無奶茶。

把奶茶當剛需的,大多是年輕的上班族。在他們眼中,飲品只分兩種:酒和奶茶。

酒是用來賺錢的,奶茶是用來救命的。每天下午3點的辦公室,在頭腦發昏、眼神渙散、四肢無力之際,電腦左上角5釐米處會準時出現一杯冒著水珠的奶茶,左手時不時將其託到嘴角猛吸一口,右手一邊滑動鼠標。

一口下肚,立馬回魂。

深圳人的血管裡,流淌的都是奶茶


一瞬間,老闆的黑臉似乎沒那麼可怕,甲方的無理取鬧還能再忍忍,同事間的塑料友情更進一步。而在辦公室走一圈,你還會發現,沒有奶茶的那個人一定最孤獨。

因為在這個暗潮洶湧的職場裡,每一個能笑著活下去的打工仔都離不開一個號稱“高級機密團”、“核心八卦組”的奶茶群。它的功能有二:一是吐槽老闆和甲方,二是湊單點奶茶。

幾十句去TM,總會夾雜一句:“嘿,點奶茶嗎?”

深圳人的血管裡,流淌的都是奶茶


對於視時間為金錢,又怕麻煩的深圳人來說,奶茶的社交功能是其他形式無法比擬的。特別是在職場上,這是與新員工與同事之間最好的打招呼方式,或者讓其他部門的小哥哥幫個小忙,或是慶祝一下生日。一杯奶茶輕輕鬆鬆就解決。這是最務實的方式,也是最接地氣的禮尚往來。

在高房價、高物價、高壓力的深圳,“買得起”三個字是奶茶賦予年輕人最大的寬慰。

200萬的首付湊不齊,20萬的車子買不起,200塊的口紅就2支……把對生活所有的熱情,濃縮在一杯奶茶裡,不多不少,剛剛好。

一聲“喜歡你”太曖昧,一句“我愛你”太沉重。能不能借給我20塊錢,我想聽周杰倫的《說好不哭》。為什麼不是3塊錢?因為我想坐在深圳龍崗大運中心體育場裡,喝著奶茶聽。

深圳人的血管裡,流淌的都是奶茶


平時尚且痴狂,如果被禁慾,那就可怕了。

在疫情這個特殊時期,憋了一個月的深圳人終於開始報復。復工初期,一單2杯以上的奶茶就比去年12月增長了2.2倍,有人一口氣下單了46杯奶茶。

記得在一個月前,有朋友全副武裝,從老家緊張兮兮回到深圳。回來第一件事不是回家消毒,而是跑去買了一杯奶茶。


如果到現在,你還覺得深圳人喝的是奶茶,那就大錯特錯。

奶茶一杯穿腸肚,問君能有幾多愁?喝的是奶茶,品的可是人生。

沒有什麼煩惱是一杯奶茶解決不了的,有的話,那就來一桶5升的。這杯神仙水適配於所有情緒,適用於任意場所,成為了深圳人犒賞自己的最佳方式。

新的一天,喝杯奶茶慶祝一下不過分吧?喝多了也沒意思,早中晚三杯剛剛好。

小時候喝著幾塊錢奶茶的那批90後長大了,他們接著買二三十塊錢的奶茶。可是,奶茶變了,他們也變了。

深圳人的血管裡,流淌的都是奶茶


當年的奶茶哪有什麼幾分糖,那時候奶精粉兌的水都喝得津津有味。長大才知道,糖度,成為了衡量心情的標準。

無糖奶茶,就跟零度可樂一樣,是薛定諤的貓。快不快樂,只有你自己喝了才知道。

三分糖的人,算是比較自律,也怕死,偶爾會點一杯犒勞一下自己。

半糖的人生,就像生活摻了水,對奶茶的關係極為曖昧,自然也體驗不到一杯奶茶真正的靈魂。

全糖的人,要麼真的很愛吃甜,要麼是瘦子,要麼就是過得很慘,直接棄療。

每一杯喜茶、奈雪、KOI、鹿角巷......都在暗戳戳告訴自己,我們離中產只差一步;每一次打卡奶茶新品,都在昭示自己沒有拖潮流的後腿;高顏值的奶茶,當然也只配得起有品位的自己。

深圳人的血管裡,流淌的都是奶茶


討厭吸菸的人會說:“吸菸有害健康。”

喜歡奶茶的人會說:“奶茶有益快樂。”

但對於深圳人,戒奶茶比戒菸難多了。

細品之下,你會發現奶茶跟深圳在靈魂深處,總有一點點契合。

奶茶和深圳的門檻都不高,只要你想要,就能實現。即便是不同價位的奶茶,也能擁有一樣的快樂;奶茶和深圳一樣年輕有活力,追求潮流,敢於創新,即便感覺有點“膩”,也會通過不斷迭代帶來新鮮感;奶茶和深圳一樣很甜,但它們有“毒”,一旦愛上了就停不下來,很難徹底地戒掉,就像離開了深圳,總會在夜晚偷偷想念;

所以啊,深圳人的生活,最終都逃不過一杯奶茶。

深圳人的血管裡,流淌的都是奶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