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女排聯賽各隊迷失“自我”,發展受限的同時尋求進步

引言

2019-2020賽季女排聯賽結束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在這一短暫的賽季中我們看到了老將的堅持,看到了中堅力量逐漸穩定的實力與心態,當然也看到了拼勁十足的年輕球員的冒尖與“亮相”。

回顧這一賽季,有得有失,不少地方值得分析與總結,以下內容將圍繞各隊的技戰術打造和組建的理念,球員、教練層面,以及聯賽的職業化進程與遇到的瓶頸來展開。

深度分析:女排聯賽各隊迷失“自我”,發展受限的同時尋求進步

2019-20賽季女排聯賽比賽中

第一部分:聯賽各隊都在丟失“自我”,丟了自身的優勢,又放大了問題

女子排壇的戰術發展得越來越快,國際賽場上各隊對一攻與攻防的轉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出現了很多右翼強攻實力出色的球員,但一個點的強大畢竟是不夠的,作為團體運動,強、快、高一定是未來發展的主流趨勢,所以這也對球員在發球、跑動、攔網和一傳等環節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縱觀2019-20賽季的聯賽對陣,各隊的一傳技術和二傳能力的整體下降,使得聯賽水平沒有得到明顯提升,甚至很難保持原有水準。進攻節奏平庸使得攔防鬆散,發球和一傳的下降使得各隊的主動得分只能藉助於抓防反,然而現狀是,聯賽中的一半以上的球隊都沒有足夠的實力完成攻防兩端的迅速切換,更別說向其中一端的傾斜了,防反就等同於調整強功,這一老舊模式屢見不鮮,放眼國際早已是落後。

深度分析:女排聯賽各隊迷失“自我”,發展受限的同時尋求進步

浙江女排

我們的國內聯賽中,主打強攻實力的隊伍強功不夠強,快變為主的隊伍速度不夠快,主打整體的球隊沒有細膩的串聯,各隊都在模糊自己的特點,在沒有形成先進的戰術體系和風格轉變的同時,又丟了完全省隊模式時的特點,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浙江隊和八一隊的落寞。在這一個賽季中,各支球隊在牌面上看外援眾多,熱熱鬧鬧又風風火火,伴隨著朱婷的迴歸吸引了不少的關注度,但是細究起來各隊都在丟失掉當初得以在強手雲集的聯賽中賴以生存的“看家本領”,趨於一致化,自身的優勢沒了,普遍的短板仍舊存在,這才是令人擔心的。

第二部分:球員普遍基本功出色癥結在於二傳,教練能力不足限制各隊,兩者共同限制了聯賽的發展與進步

我認為一支球隊要有自己的“內核”,其一是球員層面,主要是基本功和個人特點,其二是教練團隊,尤其是主教練對於體系的捏合和開闊的眼界,有思維也要有技術,成熟的技術依託於體系而存在,兩者相輔相成。

1、球員層面

我認為聯賽中我們本土球員的基本功並不算差,球員肯吃苦,所以即使是出道時有“偏科”,也能通過一到兩個賽季的努力逐漸補全。例如天津隊的李盈瑩,在2017-18賽季時在進攻端表現搶眼,但是卻沒有一傳的能力,這對於一名主攻球員來說是比較“致命的”,通過近兩年的進步,如今的李盈瑩在進攻上依舊保持著犀利和左手球員的特點,在一傳上也具備了一定的能力,至少輪轉到後排的輪次時不再需要被“保護”,能夠獨立完成防守區域的保障。

深度分析:女排聯賽各隊迷失“自我”,發展受限的同時尋求進步

李盈瑩

有出色的邊攻(主攻、接應),也有不斷冒尖的副攻,我們的聯賽其實具備成為頂級聯賽的基礎,因為比賽對陣中進攻上的多回合較量的精彩程度總是高於防守上的。但是,問題在於缺少優秀的二傳,缺少盤活球隊以及穿針引線順滑串聯的球員,這一位置各隊又不做引援,使得各隊的無法展現出牌面上的實力。比如廣東恆大隊,擁有科舍列娃、拉巴德捷耶娃,也擁有慄垚、鄭益昕、曹婷婷等,但是二傳鬱佳睿的傳配實力一般,就大大限制了球隊的整體實力。

2、教練團隊層面(主教練為主)

教練團隊之於球隊,扮演著重要而又關鍵的角色,但國內的一眾主教練往往起著反作用。教練的能力可不僅僅就看比賽過程中的暫停和換人兩點,對於一傳以及攔防的佈置,對於進攻線路以及輪次的調換,對於核心球員的戰術保障,甚至對於後備球員的發掘與培養,都應包括在其中。

深度分析:女排聯賽各隊迷失“自我”,發展受限的同時尋求進步

廣東恆大隊主教練方巖指導球員

主教練對於一支球隊來說,我認為就是在原有基礎上被再改造與再“升級”。高水平教練的能力主要體現在臨場的指揮上,體現在陣容的調整與輪次的應變上,體現在技戰術的打造、豐富與拓盛上,可惜各隊中除了方巖、王寶泉等少數有能力又謙虛待人的主教練之外,欠缺有眼界也有技戰術思維的有才之士,這同樣阻礙著聯賽的發展與進步。

第三,聯賽的職業化推進緩慢,但利弊權衡之下,省隊模式不應被捨棄

對於聯賽的各隊來說,或許內援的流通和補充並不能改變太多根深蒂固且積弊已久的問題,想要真正的發揮出各隊的牌面上的實力,需要自上而下真正的正視女排這項運動,需要球隊們用個人的技戰術能力去彌補整個團隊,需要各隊的教練團隊在有限的時間之內快速合理的整合球隊,聚點成線、聚線成面,但更需要的是職業化的推進。

深度分析:女排聯賽各隊迷失“自我”,發展受限的同時尋求進步

聯賽比賽中

我們的聯賽其實不是真正的徹底的職業化、市場化運作的聯賽,在我看來,女排在國內受眾程度不高,所以一直都是地方化與省隊結合的模式,不論是聯賽層面還是球隊層面,資金的支持(贊助商、廣告商、轉播商等)不夠也勢必導致女排運動無法脫離以全運會為嚮導的框架。所以,在沒有更多的舉措讓女排項目真正流行起來之前,空談聯賽的職業化可能會適得其反。

排協、聯賽、資金、流量與國家隊這幾個環節緊密結合的發展才是女排未來的希望所在,假設中國女排的成績在有了斷崖式的下降,女排聯賽的受眾面將會進一步收窄,甚至成為球迷口中的“笑柄”,屆時別說職業化推進,不成為集訓隊而存在就不錯了。其實在眼下的階段,對於女排,我認為半省隊模式+半職業化並非只有弊端沒有利處,兩者的結合玉相互融入才能適應國內聯賽的這一塊特別的土壤。

深度分析:女排聯賽各隊迷失“自我”,發展受限的同時尋求進步

中國女排合影

由於2020年東京奧運會將開打,為了給國家隊留足時間集訓與備戰,2019-20賽季的國內聯賽僅為期74天邊匆匆結束,總體來看仍存在不少的問題,但我相信聯賽的未來會更加美好,中國女排的明天也會更加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