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院士”曾融生:曾連續2年獲陳嘉庚獎學金,一輩子研究地球

他曾連續兩年獲得陳嘉庚獎學金,是我國地球物理測深事業開闢者。

人生很短,短到只夠做勘探地球這一件事;一生又很久,久到即便如今,在地質勘探領域仍有他的傳奇。他便是曾融生,一個一輩子研究地球的物理學家。

或許你未曾留意過,地理教科書上的地質研究部分,總會出現一個名字,那就是今天將要介紹的對象,曾融生。

他是我國固體地球物理學和深部地球物理探測的創始人,我國第一篇完整系統地介紹固體地球物理理論和應用地球物理學界的經典著作《固體地球物理學導論》便出自他手。是他老人家首先應用地震面波相速度研究地殼,並提出地殼分區的狀況;是他老人家提出張性盆地和盆地中震源的統一動力學模式,為規避地震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福建院士”曾融生:曾連續2年獲陳嘉庚獎學金,一輩子研究地球

曾家出英才,水庫勘探顯身手。

曾融生於1924年出生於福建省福清縣的一個牧師家庭。從小便接受中西文化薰陶的他才思敏捷,並且善於獨立思考,學習優異。

1942年,曾融生憑藉著出色的學習成績被保送到了廈門大學數理系學習。曾融生不僅在高中,便是在人才濟濟的廈門大學他的專業學習成績都是拔尖兒,甚至連續兩年都奪得了陳嘉庚獎學金。畢業之後,不滿足於當前現狀的他辭去了在母校助教的安穩工作,踏上了北漂的旅程。

上天總是眷顧優秀的人,曾融生剛來到北平,便被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的地球物理勘探專家顧功敘相中,擔任其助手。從此,曾融生便與地球物理結下了一輩子的緣分。

1949年,曾融生受國家委任,承擔了在北京建造著名水庫——官廳水庫的選址任務,這是他第一次全權指揮領導包攬工程,心中即忐忑又興奮。就這樣,為了完成這次選址任務,

曾融生揹著笨重的測量工具四處奔波選址,每一次的測量數據都是對他進行的一次考驗。選擇地質,勘測數據,分析數據,這些都需要曾融生親力親為。終於在奔波了幾個月後,獲取了一堆數據的曾融生順利找到了最合適的位置,選址成功完成。

事實證明,曾融生當時的選址是最合適的。作為一個年輕的地球物理工作者,曾融生憑藉著官廳水庫的選址工作嶄露頭角,引起了領域內各方的注意和讚揚。而曾融生更是在這次選址工作當中深深體會到了作為一個地球物理工作者的艱辛和重要性。但正是這樣,讓他對未來的方向有了一個更加明朗的確定。

“福建院士”曾融生:曾連續2年獲陳嘉庚獎學金,一輩子研究地球

在坎坷歲月中,曾融生用卓越的功績砥礪前行。

此後,一炮成名的曾融生在顧功敘的領導下先後在鞍山鐵礦、包頭鐵礦、等眾多大型鐵礦進行專業的磁法探測。尤其是大冶鐵礦的開採,更是讓眾人對曾融生更加佩服的五體投地。原來,在其他人都認為大冶鐵礦已經勘測完畢的時候,專業知識強的曾融生在多少次的實際勘探後果敢的說山頂仍存在鐵礦。事實證明,曾融生是對的。龐大的富鐵礦層的發現讓曾融生又一次吸引力在場所有人的注意,曾融生為當時鐵礦貧乏的國家立了大功。

1958年,在勘探領域已經獨當一面的曾融生主持開展了柴達木盆地的低頻地震測試實驗,並因此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1990年,曾融生又作為中國代表和美國合作開展青藏高原深部探測任務。1980年,曾融生順利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即中國科學院院士。在這幾十年裡,曾融生和諸多老牌科學家一道成為了中國各科學領域最頂尖的權威人士。

“福建院士”曾融生:曾連續2年獲陳嘉庚獎學金,一輩子研究地球

曾老先生為人樹德,甘做育人的園丁。

自1962年開始帶領研究生,五十多年的育人生涯中,他一共培養了近49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為國家輸送了大批的地球物理和地震學的高端人才。甚至他的學生陳運泰和曾融生一樣,已經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9年10月22日14時,曾融生院士於京仙逝,享年95歲。

作為我國泰斗級人物,曾融生一步一個腳印,始終站在學術的最前端,繼往開來,為國家的固體地球物理學做出了前無古人的突出貢獻。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國家正是因為有一批像曾融生院士這樣的人士在才顯得格外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