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華州!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你好,華州!

作者 胡群敏

華州是個新生的地方。

2016年10月,國務院才批准設立,隸屬於陝西省渭南市。

華州是個古老的所在。

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置古鄭,歷史數千年,是天下鄭氏發源地。西魏時改稱華州,風雨幾變遷。民國二年(1913)又改回華縣稱號。

你好,華州!

華州的歷史源遠流長,老官臺遺址,泉護村遺址彰顯著新石器時代的光輝,在中國考古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公元前769年,鄭國東遷於河南,定都河南新鄭,於是有了鄭州。一部分人南遷至漢中,就又有了南鄭縣。

華州位於八百里秦川的東部,距離西安市68公里,號稱東出長安第一州。

華州南依秦嶺,北鄰渭河。1140平方公里。

這裡有豐富的鉬礦,銅鐵硫等礦藏。

這裡有等待著開發的渭河平原油氣田。

這裡有西安以東秦嶺的最高峰--草鏈嶺,海拔2646米,比著名的華山還高400米。

中國皮影之鄉,號稱電影之父的華州皮影,作為化石級的民間藝術名揚海內外。

隴海鐵路,鄭西高鐵,連霍高速,310國道,渭玉高速,渭蒲高速,道路縱橫交錯,使這裡交通異常發達。

如今,新修的渭河大堤不但成為渭河防汛的安瀾工程,而且還成為一條橫貫關中,聯通潼關和寶雞的東西大通道。

華州人仗義講義氣。

水滸傳是一部行俠仗義的文字,開篇九紋龍史進從華州的少華山走出來。

烽火戲諸侯後的周幽王,臨了,沒有人去營救。只有鄭國的鄭桓公姬友率眾解圍,戰死沙場。

1928年的渭華起義,不正是一批仗義的先烈志士成就的一番偉業?

華州人誠信講信譽。

唐朝大將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肝膽相照一心為公,南征北戰,功蓋天下卻誠信為本,輔佐江山,名流青史。正在演出的《大將郭子儀》風靡大江南北。出生於忠王村的王忠嗣在抵禦吐蕃也是屢立奇功,戰死沙場,名揚千古。他們都功高震主卻得以善終。

華州兩個地方與偉人毛澤東結緣。大明鎮的毛溝村已經證實是毛氏遠祖居住地。毛氏遠祖大明毛溝村已被世人敬仰。

而有著關中學府之稱的鹹林中學,據說敬愛的毛主席和這裡也有淵源。

華州又是一個有文化的地方。

李白杜甫寇萊公都曾在華州停留。著名的三吏三別就出自華州。他們都留下來膾炙人口的詩句和流傳千古針砭時弊的好文章。外交家潘自立,古生物學家楊忠建等,也都是華州人。華州皮影號稱中國皮影之鄉。華州老腔成為民間藝術瑰寶。

華州是一個神秘的地方。

遠古時期的李闖王和劉秀的傳說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打金枝》的氣概和《梁秋燕》的愛情為華州大地增添了做人的氣概和為新生活奮力抗爭的精神。

解放後一場戲曲《梁秋燕》更是風靡大江南北,青年男女為爭取婚姻自由的事蹟傳遍全國各地,為婚姻法的順利施行樹立甜蜜的典範。

華州又是一個紅色的地方。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處於最艱難的時候,渭華一帶爆發了一次震驚西北的大暴動,又稱渭華起義。渭華起義的烽火鍛鍊了共產黨人,為陝甘邊革命根據地、陝北的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準備了力量。為紅軍長征提供了落腳點,為八路軍東渡黃河進行抗日戰爭提供了出發點。

你好,華州!

為了紀念革命前輩李大釗,高塘小學的師生們用青磚鋪就的巨幅標語至今警示著後人,這個鑲嵌在大地上的“同志們趕快踏著先烈的血跡前進啊!!!”十五個大字熠熠生輝,成為我國甚至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特殊標語。

1936年的西安事變,華州成了主戰場。赤水河畔兩軍對壘,陰雲密佈,戰爭一觸即發,後是共產黨的英明決策力挽狂瀾,避免了一場生靈塗炭。

華州也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地方,明朝大地震死傷八十三萬。清朝的回回暴亂,十屋九空。“03.8”的水災幾萬畝良田被淹。

華州也是一個綠色的地方。

六山一水三分田的華州,剛剛被評為全國森林綠化先進縣(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先進縣(區),清理侵佔集體資產示範縣(區)。

華州又是一個奮發有為的地方。

鍾靈毓秀般的4A景區少華山,已經成為秦東大地一顆璀璨明珠。渭華幹部學院成為紅色教育的搖籃。渭華起義紀念館榮獲4A紅色旅遊景區。中國鉬業之都、中國少華山、中國皮影之鄉和國家級無公害蔬菜基地四張名片。而落戶華州工業園區不久的神光集團,更是創造出了驕人的業績。其創匯產品七氟環戊烷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全部出口日本。其生產線為國際領先水平的首條生產線。通過技術創新,正在全力打造“中國氟都。”

全省首個村村通道路硬化縣(區)稱號,老百姓盡情享受新生活。華山機場正在前期準備。可以說,華州已經繪就了一幅幅四通八達般的坦途。

你好,華州!

華州是著名的果菜之鄉。這裡的蔬菜水果聞名四方,人稱“月月有鮮菜,季季有鮮果。”凡是北方的水果,“華州皆有。”特別是近年來華州的水果西紅柿--普羅旺斯西紅柿,更是風靡各地。甚至就連南方的火龍果、檸檬等,華州也開始自產。

2020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勤勞善良的華州人民正在昂首向前。

作者簡介:胡群敏 渭南市華州區人。其作品散見於各報刊及網絡公眾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