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雲社這群人學歷不高但是每人都很有文化底蘊對我們是否有啟示?

職場宇虹


沒啟示。


第一批投靠德雲社的人算是趕上了,比如李菁徐德亮等人,撂地說相聲,趕上郭德綱來看他們的演出,那時候的郭德綱就像一個身懷絕技的武林高手,空有屠龍技,但是無處施展,混跡在娛樂圈靠主持和編劇為生。


日子混的恓惶。


當他看到一幫小孩在說相聲時,嘴角露出溫暖的微笑。


李菁等人看了,覺得這人很奇怪,該笑的地方不笑,不該笑的地方卻笑了,演出完了一盤道,原來人家是練家子,請郭德綱上臺說了一段,技驚四座。


於是郭德綱開始和他們搭臺說相聲,這是德雲社的0.5時代。


後來郭德綱和張文順李菁成立了德雲社的前身北京相聲大會,讓相聲迴歸小劇場,其實很多主流演員當年也都在努力,比如李金斗,但是他們的思想還停留在電視臺相聲階段,郭德綱一開始也想通過電視臺揚名立萬。


但是他當年沒有得力的靠山,即使技術過硬,參加業內的成名捷徑的相聲大賽,也只是勉強得了第三名,這個第三名八成還不是因為郭德綱說的多麼好,而是因為郭德綱的搭檔于謙是石富寬的徒弟。


那屆相聲的大賽的冠軍是馮鞏的徒弟王彤和賈玲。


那一年賈玲還是一個漂亮姑娘,王彤後來拜郭德綱為師。


這年是2003年,網絡正在興起,但這時候郭德綱還看不到自己的前途,甚至他想和自己喜歡的姑娘結婚都沒錢買房,那姑娘賣了車心甘情願跟著他過窮日子。

這期間郭德綱開始主持安徽臺的節目,在一幫主持人中排在最邊上,抽冷子說一句臺詞,有時候被剪成畫外音。


那一年郭德綱被關進櫥窗裡,靠著扮醜盡力表演,夜深人靜時,躺在床上不知道他會不會五味雜陳。


相聲大會早就改名德雲社,舞臺上的相聲有了些起色,在小圈子裡有了固定的觀眾,但是這時候相聲還不太賺錢,郭德綱還得靠別的收入來養活相聲。


這時候他開始收徒弟了,曹雲金張雲雷岳雲鵬孔雲龍燒餅欒雲平等郭德綱的兒徒們都是這時候跟的他。


這時候是德雲社的1.0時代。


此時郭德綱有的是時間教這些徒弟,也和徒弟們建立了親密的關係。


這時候加入德雲社,只要能熬過前期不賺錢的階段,後來結果都不太壞。


比如岳雲鵬下決心付出一兩年不掙錢的代價,辭了海碗居的工作,跟著郭德綱學相聲。如果他放棄相聲,繼續打工熬到現在大約也能以老員工的資格熬成個領班啥的,但是大概率在北京買不起房。


同樣的還有曹雲金,如果沒有遇到郭德綱,大約他不會在京城擁裝著好幾個冰箱的豪宅,不會泡到香港內地的美女明星。


運氣這事兒只要你選擇正確,有時候妙不可言。


2004年郭德綱拜侯耀文為師,在相聲族譜中添上了自己的名字。

因為有了侯耀文這個靠山,那些因為他檔了別人財路而橫生的刁難也少了。


因為有粉絲持續把郭德綱的相聲傳上了網,2006年郭德綱忽然一夜爆紅,人們忽然發現原來相聲不是電視臺上那種倆人說十分鐘演講,然後鞠躬下臺的無聊玩意思,原來美國總統也能出現在相聲中。


郭德綱一夜而紅,德雲社進入2.0年代。


走紅意味著掙錢的機會多了,但是此時德雲社本質上還是草臺班子,事業做大了最需要的是啥?


人才。


很多人在網上聽到郭德綱的相聲,驚為天人,覺得相聲是個機會,於是不遠萬里報考德雲社。


比如張鶴倫,李鶴彪就是這時候進入德雲社的。


這時候鶴字科的這幫徒弟還看不到什麼機會,只能在小劇場磨練技藝。


這時候的郭德綱忙的腳不沾地,到處演出,整個德雲社當時其實只是在賣兩個名字:郭德綱于謙。


鶴字科的這些徒弟郭德綱無法像教雲字科徒弟那樣一句一句喂他們臺詞,不能像教張雲雷太平歌詞一樣,唱錯一句就一個嘴巴,他已經沒有時間教這些徒弟本事了。


不過這時候鶴字科這幫徒弟前面還有個大機會在等他們,那就是2010年的八月風波,何雲偉李菁高調退出,曹雲金偷偷籌備自己的班社,各個平臺下架德雲社作品,德雲社小劇場關門自查。


這次風波對德雲社來說傷筋動骨,再次開業時德雲社開始向企業化運營努力。走了很多骨幹,郭德綱開始在力捧新人,比如簽了十年合約的岳雲鵬,比如公開大罵何雲偉的張鶴倫。


雲字科鶴字科的學員很多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大多都出人頭地了,原因就在於他們趕上德雲社從草創到高速發展的好時機了,有時候運氣大於努力。


從郭德綱主持《笑傲江湖》《歡樂喜劇人》開始,德雲社進入3.0時代。


此時德雲社的地位是行業翹楚,類似於一家成熟的公司,在一個成熟的公司想要獲得越級升遷,大概率是不太可能。


這時候想在德雲社出頭,只能按部就班靠實力拼殺。


3.0時代的德雲社人才有的是,只要企業有個優良的上升通道,那麼人才會源源不斷的。


至於文化底蘊這事兒,只要有名有錢了,就會有時間研究文化了,底蘊自然就有了。


成功後自然會有底蘊,而不是反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