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人灣的遼代古墓一定與契丹貴族息息相關,對其位置判定疑點重重

  石人灣古墓距豐州故城遺址僅十公里多,這裡也是通往山西大同必經之路,雖然曾經是古道驛站、車馬大店,但是這一切彷彿隨時光流逝而遠去,石人灣歷經千百年的積澱,在今天,留下了清晰的文化印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古墓的具體位置至今不明,只有地表遺存的石人和石羊。非常遺憾的是,石人和石羊頭部均已缺失。石人高1.8米,相對而立,兩尊造像風格一致,應為同時雕刻,石料據考證也出自當地。從清朝晚期拍攝資料顯示的石人灣石人圖片看,石人頭戴寶冠,面頰豐滿,儀態端莊。我們見到的石人褒衣博帶,線條流暢。身著高領長袍,腰繫方形帶板,束帶下垂,前後均扎蝴蝶型結。雙手執如意形芴板於胸前,呈朝見之姿。從其體量及雕刻精美程度看,可稱得上遼代石刻藝術的精品。

石人灣的遼代古墓一定與契丹貴族息息相關,對其位置判定疑點重重

石人灣古墓石像生

石人旁立有“內蒙古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人灣古墓”碑記,其背面刻文:“石人灣古墓為呼和浩特地區唯一一處地表存有墓儀的遼墓。”遼墓主人是誰?墓葬結構如何?都有待於進一步考古調查。

石人灣的遼代古墓一定與契丹貴族息息相關,對其位置判定疑點重重

石人灣古墓碑記

石人灣古墓兩尊石人之間的石羊,呈臥姿,體形肥碩,形態生動逼真。時光荏苒,歲月遷延。1000多年後的今天,故人已去,駝鈴不再悠揚,而石人猶在,山灣依舊。

石人灣的遼代古墓一定與契丹貴族息息相關,對其位置判定疑點重重

石像生無頭石羊的形態

站在近年呼和浩特文物管理處所立的石人灣古墓碑石處,放眼四周連綿起伏的山脈,如果從兩尊石人之間端詳神道,明顯正對著北山的山灣,正北方向的山脈走勢凹型清晰明朗,依山傍水,是一處安放陵寢的絕佳之地,東西相對而立的兩尊石人之間的神道正對著村北半圓形山灣處。

石人灣的遼代古墓一定與契丹貴族息息相關,對其位置判定疑點重重

石人灣背面凹形山脈

倘若以此判定古墓的位置,那順著神道中軸線可以尋找墓穴位置。可是疑惑不解的是石羊的身體呈現臥姿,面南背北,雖然石羊沒了頭,至於石豬傳說被洪水衝到了附近村莊,只是傳說而已。這個傳說不太符合實際,再大的洪水也不可能只衝走了一頭豬而留下了一隻羊?傳說沒有什麼科學依據。何況當地人還說石像生在“文革”期間曾被推倒過,那麼重新豎立時是否保持了原樣?恢復到原位沒?這很重要,也是一個疑點。我想,這很可能是古墓一直沒能被找到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石人灣的遼代古墓一定與契丹貴族息息相關,對其位置判定疑點重重

石像生石羊的臥姿方向

再看看南面的山脈走勢,就是小河的南岸,山脈形態很特別,典型的“筆架山”形狀,山尖凸型直觀,顯露出不凡的氣度。據資料記載顯示,我區考古工作者還在石像生所處河灘南岸的臺地上,發現面積約5000平方米的一處遼代古建築遺址,地表散落有較多的陶瓷片和磚瓦建築材料。這就給尋找古墓的工作又增添了機會與挑戰,古墓也有可能依“筆架山”而建,古墓位置更加顯得撲朔迷離,疑惑重重。

石人灣的遼代古墓一定與契丹貴族息息相關,對其位置判定疑點重重

石像生南面的凸形筆架山

  也有資料記載,在古代,品級較高的官員墓前才會立石像生。石像生多出現於皇家貴族墓群前,其大小數量、形貌都有嚴格的規制遵循。石像生有驅邪、鎮墓等功能。其造型主要是文臣、武將、石馬、石虎、石羊、石駱駝等,多用整塊大石料雕刻而成,雕刻技法以圓雕為主,無論是文臣武將,還是神物猛獸,石像生的風格都是高大威猛、莊重肅穆。這說明石人灣古墓主人絕非等閒之輩?因為古墓的前提是遼代墓葬,難道是曾經建設或鎮守豐州故城的地方大員?還是生活在豐州故城的契丹貴族?我想遼代古墓主人與大遼九帝一定息息相關吧,因為到現在萬部華嚴經塔的建築年代還存有爭議。是不是找到了這座古墓,打開古墓後這一切謎團就迎刃而解了呢?當然這一切還得依賴於內蒙古考古學者們的進一步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