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維,探索生活裡的經濟邏輯

前幾天正逢淘寶三八女王節大熱,為了節省幾塊或者十幾塊錢,很多人絞盡腦汁的湊單,彷彿買到就是賺到,湊夠就是省錢。

朋友和我在深夜裡邊搶購邊吐槽,明知這是商家給我們挖的花錢的坑,我們卻睜著眼睛頭腦清醒的往裡跳。

其實,這種電商巨頭的行徑是非常符合經濟學原理的,這個原理叫“價格歧視”。

假設有這樣一個超市,在沒有實施價格歧視時,商品按標籤統一定價,對所有消費者都按同一個價格出售。

很快,超市管理員發現汽水賣不動,為了促銷,定了一套規則:原價5元的汽水,現在可以買3瓶套裝,定價13元。這時可能就有不少人,原本只想買一到兩瓶甚至不打算買汽水,也多加錢買了三瓶的套裝。

由此可見,經濟學的邏輯一直都在我們的生活中,如何去了解並探尋這些經濟邏輯呢?《薛兆豐經濟學講義》可以來幫你。

解放思維,探索生活裡的經濟邏輯

薛兆豐教授畢業於美國喬治梅森大學,是我國著名的經濟學者,曾任美國西北大學法學院博士後研究員、北京大學法律經濟學研究中心聯席主任,被《新週刊》評為頂尖人物,被《南方人物週刊》評為中國十大青年領袖。

《薛兆豐經濟學講義》這本書把複雜的現象用簡單直接的方式來描述,講解了生活中不可能繞過的經濟學核心概念、經濟社會運行的規律、大眾視而不見的制度安排以及其中內在的經濟邏輯,啟發我們更好的將同樣的思維運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當中去。

1、邊際革命

亞當斯密曾經提出一個經典的問題:水對於人的生命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水的價格卻非常低,鑽石對人們的生命來說一點用處也沒有,但是鑽石卻非常貴,這是為什麼?

水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必需品,而鑽石卻只是一種奢侈品,這二者之間如何進行比較呢?要回答鑽石還是水能夠給人帶來的幸福更大這個問題就必須用到邊際的概念。

解放思維,探索生活裡的經濟邏輯


什麼叫做邊際?

《薛兆豐經濟學講義》中講到,例如邊際成本就是每新增一個單位產品所需要付出的新增成本,邊際收入就是每多賣一個產品能夠帶來的新增收入,邊際產量就是每新增一份投入所帶來的新增產量,邊際效用是每消耗一個單位的商品所能帶來的新增享受。

簡單來說,新增帶來的新增就叫邊際。

用我們生活當中的例子來看,如果你是一個非常喜歡吃蛋糕的人,吃第一塊的時候你會覺得非常幸福,吃第二塊的時候幸福感就沒有那麼強烈了,吃第三塊的時候可能就難以下嚥,而吃到第四塊甚至會出現厭惡情緒。

這其實就是經濟學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理——邊際效用遞減定律。在單位時間內,隨著人們所消耗的某種物品的數量不斷增加消耗這種商品所能帶來的新增感受遲早會下降。

回過頭來看水和鑽石所帶來的幸福感的問題,當我們花錢買水的時候,頻繁的購買,水能夠帶給我們的邊際效用會降低,幸福感也就沒那麼高了,而恰好是因為鑽石的昂貴,當我們付出更多的金錢購買鑽石時,能夠帶來的邊際效應會擴大,幸福感也會隨之增加。

所以,當我們面臨生活當中的一些選擇的時候,合理的應用經濟學的邊際效用遞減定律,會讓我們有效合理的利用有限的資源去獲得更高的效用。

2、比較優勢原理

在經濟學當中還有一個最普遍適用,但是又會讓人們覺得違反直覺的一個原理,這就是比較優勢原理。

比較優勢原理是由大衛·李嘉圖提出的,它是指在一個社會里,每個個體如果把有限的資源包括時間和精力,只用來生產對他們來說機會成本比較低的那些產品,然後跟別人進行交換,這樣整個社會產品的總價值就能夠達到最大,而且每一個個體的境遇都能得到改善,且不論他們的絕對生產能力是高還是低。

我國古代的田忌賽馬就很好的應用了這一原理。田忌這一方的上、中、下三匹馬,每個層次的質量都劣於齊王的馬。但是,田忌用完全沒有優勢的下馬對齊王有完全優勢的上馬,再用擁有相對比較優勢上、中馬對付齊王的中、下馬,田忌這一方上馬和中馬的最大價值就得以實現,也改變了整個團隊在開始就面臨失敗的境遇。

解放思維,探索生活裡的經濟邏輯


《薛兆豐經濟學講義》中提到,比較優勢原理有幾個要點:

l 它指的個體可以是個人,可以是家庭,也可以是地區,甚至可以是國家。

l 它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每個個體的時間和資源都是有限的。

l 比較優勢來自自己跟自己的比較。

l 如果每個個體都集中生產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把有限的時間精力和資源放在那些放棄的機會最小,也就是成本最小的生產活動上,那麼整個社會總產量就會達到最大。

在生活當中,我們也可以應用比較優勢,利用自己所擅長的東西達到價值的最大化。對自己來說有限的資源,就是自己已經有一定基礎的東西,或者說是可以沉下心來用時間精力換來的能力。深挖一件事,擇一事而專的同時,對自己的優勢的確立要與自己比較,選擇最有利、最優解的答案。

3、信息不對稱

記得在高考或者考研選擇學校的時候,各大培訓機構會廣為流傳的一句話:“高考(考研)就是一場信息戰,誰獲取的信息更多,誰就能贏。”

這也從側面證明了當我們的眼界或者資源儲備量不夠的時候,我們所面臨的信息就是不對稱的。

從前魏國有這樣一對鄰居,其中一家人都不認識玉,而另一家則是可以識別玉的,農耕時節的一天,那個不認識玉的農夫正在耕地時碰到了一塊“石頭”。

農夫將石頭撿起來,抹去表面的泥土,發現這石頭竟有一尺多寬而且有光澤,他就抱著這塊石頭找到了鄰居,讓他幫著看看這究竟是什麼。

鄰居一眼就看出這“石頭”是塊玉石,他想據為己有,就編了一句謊言:“這石頭是鬼怪變成的不祥之物,遲早會給你帶來麻煩的,趁早扔掉得了。”

農夫一聽就嚇壞了,立刻將石頭扔掉。

而鄰居則偷偷地將玉石撿了回家,過了一段時間,鄰居把玉石獻給了魏國國王。

這就是歷史上的“鄰人獻玉”的故事,也恰恰能說明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影響造成了故事結局的不同。

解放思維,探索生活裡的經濟邏輯


《薛兆豐經濟學講義》中寫到,信息不對稱反映了經濟學近半個世紀以來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它所包含的內容、帶來的啟發、對經濟政策造成的影響要比我們想象的深入的多、有力的多、常見的多。

為了克服信息不對稱,建立互信,人類社會構想出了各種各樣有趣的解決方案,從重複交易到第三方背書,從質保延保再到收益共享,此外還有兩種非常接近的建立信任的辦法:

l 以沉沒成本取信於人

沉沒成本是不能收回的成本,如果我們故意的付出一些不必要的沉沒成本,就會讓別人覺得我們在這件事情上決定要長久的幹下去,不會半途而廢,這樣就能大大增加我們的可信任程度。

l 以人質與付出抵押取信於人

比如演員和經紀人之間也存在信任的問題,如果經紀人在付出心力和錢財將演員捧紅之後,這個演員卻跳槽到了其他公司,那麼經紀人就會有很大的損失。所以那些沒有紅的演員就要向經紀人證明自己是值得投資、值得信任的,這個時候把一些秘密告訴經紀人就可以當做質押,讓他們吃一個定心丸。

4、結語:

菲德勒曾說:沒有最好的,只有適合的,並不存在一種適用於各種情況的普適的原則和方法,只能依據具體的情況行事。

《薛兆豐經濟學講義》給了我們很多生活上的啟發:邊際效用遞減定律可以幫助我們更合理的利用有限的資源去獲得更高的效用,比較優勢原理可以幫我們發現自己獨特之處,面臨信息不對稱時則要想辦法與別人建立信任。

我們平凡人不必擁有一個像經濟學家一樣看待問題的大腦,但卻可以擁有一些在生活當中思考問題的經濟邏輯。

當我們在生活當中不斷的探索,我們的思維會更加開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