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眼”是什麼?玩攝影怎麼練出攝影眼?

毒家攝影指南


所謂的攝影眼,我是這樣理解的:相機和人眼不同,它的成像取決於鏡頭、機身及拍攝時的各種參數,並摻雜了攝影師的拍攝技巧,從而其得到的影像效果,與人眼是不同的。攝影眼,指的是一種能力,它能讓你以相機的視角,或者說是攝影的角度去觀察這個世界,從而得以敏銳地發現與捕捉精彩的瞬間。

攝影眼,不僅要用眼,要動手,更要用心;能夠拍出看到的,還要能夠拍出想到的,甚至是創造出這場完美場景。這就要求我們在攝影練習時,要多看、多拍和多想。


正如我在一篇寫給攝影初學者的文章裡提到的我自己總結的一個公式:攝影=(器材+技巧)*思想。把這個和攝影眼的培養對照一下,大抵相似。如下是我對培養攝影眼的一些感悟:


一、對器材的瞭解


我們無須對所有的器材都要有全面的瞭解,除非你是器材黨,或是你正準備選購器材。

器材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器材,卻讓攝影寸步難行。所以,器材就是攝影的武器,除了日常保養得當外,還要對它有充分的瞭解。

我們都應該有自己極其順手的器材,不要說100%的功能吧,至少80%以上的功能要了然於心。退一步說,至少要知道你的器材是否有這個功能吧。


舉個例子,你看到別人拍了一段很漂亮的延時,你也想嘗試,但你卻翻來覆去,居然沒有在相機上找到這個功能,那麼,當你面對如果美好的夜景和閃動的車流時,你是否要長嘆一聲?


對器材的熟練掌握後,我們應該逐漸形成一種下意識,即面對一個場景,我腦子裡立馬將相機的參數調整到位,八九不離十。


又或是面對一個主題拍攝,能夠在腦子裡過一遍可能的場景和畫面,設想一下該帶上哪些器材,如何配合使用。這樣才能高效搭配,不至於太累,也不會錯失時機。


所以第一步就是象愛惜生命一樣愛我們的器材,讓你和它們時刻準備好,隨時能戰鬥,並知道如何戰鬥!


二、掌握攝影知識與技巧


攝影知識不外乎一些最基本的理論,如曝光三要素、構圖基礎等等。

這是要進行攝影不得不學習的最基本的東西。不然,你要如何理解曝光補償?你要如何理解不同環境下應該選擇不同的測光模式?


知識來源於紙面,但需要在實踐中進行運用,才能成為自己的。


還有象構圖,構圖有幾十種基本構圖手法,但歸根到底,就是主體、陪體、前景、背景的組合關係。構圖是為了表現主題服務的,切記不要為了構圖而構圖。

我一直認為,學習構圖的N種方法,就是為了在實踐中逐步打破它,就象張無忌向張三丰學習了太極拳法後,將招式逐步忘卻,才能打出真正的拳意!


只有充分的實踐,才能形成一種下意識,即見到某種場景,你能形成肌肉記憶,立馬將相機與鏡頭調校到最佳狀態,並下意識地用最佳構圖拍下它,而不是還要將相機取景器的輔助線打開,將主體放在交叉點上。這一切,都應該自然而然的完成!


三、攝影體系的全面貫通


攝影其實與其他的藝術形態還是有挺大的區別的。我一直認為攝影是從3到1的過程,3代表世界的複雜性,1代表能夠納入鏡頭並留存的內容。也就是攝影是做減法的,我們應該主動的進行選擇。


攝影還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如光影、空間、時間、影調、色彩,還有攝影獨特的表現形式,如組照等。

這裡想特別提一下組照。組照是攝影獨特的表現形式。是用一組照片來表達同一個主題。嘗試組照,能讓你係統的進行攝影實踐,如前期的選題、背景資料整理、線索的提出及現場拍攝與後期處理,最後選擇合適的輸出介質。它對於你構建完整的攝影體系非常有幫助。


四、攝影思想與審美水平的提升


人生的閱歷、思想的廣度與深度,都會對作品產生影響。這是與日常的積累分不開的。就拿學習來說,不要光在攝影專業知識上下功夫,也應該涉獵一些如經濟、心理、社會、歷史等相關方面的知識,這樣,你才能將一個題材表達得更加的深刻。

審美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些是天生的,有一些是後天形成的。與所處環境,所接觸的事物有關。所以,我們要努力創造這種環境,讓自己的審美能力提升。


比如多看好電影,多聽優美的音樂,多看展覽等等。並不是只有看好照片,才能提升我們的攝影水平。就象國畫中的留白,相信對攝影的構圖,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五、具體的練習方法


1、多拍

多拍的目的是為了熟練和錘練自己的攝影技巧,同時對多樣的場景,能夠形成快速的應對能力。

多拍,並不是象開機關槍一樣的盲目拍攝。而是有意識,有計劃,有策劃地拍攝。我認為拍的過程到了一定的程度,已經很自然了,更重要的是拍完一張,到再拍下一張的時候,其中的主動調節能力。


養成適度的拍攝節奏與適時回放的習慣,隨時調整攝影參數及光線角度、拍攝視角,以便達到更好的目的。


2、多想

前面我們已經說了,拍完要想,想了再拍,這是攝影師與攝影初學者的最大不同。攝影師主動構思,主動調整,主動“安排”各種攝影要素,形成最終的成本,而初學者則是碰巧得到一張好照片。


所以,攝影師在自己專長的領域,都能夠有穩定高效的出片率。之所以要放慢拍攝節奏,也是多留給自己一些想象的空間和時間。


3、多看

前面也提到了多看相關的藝術形式,提升自己的審美空間。這裡我著重講一下多看好的攝影作品。

不算是抄襲或是借鑑,我都認為是一種。看別人好的作品,觀察其打動人心的要素是哪些:色彩?構圖?情感刻畫?總能找到一些自己值得學習的地方。


我們可以對自己的拍攝領域做一下界定,比如,專精於人像,就看各種人像佳作,甚至是將其截屏或翻拍下來,保存到專門的文件夾中時時觀看,與自己的作品時時比對。也許這樣堅持下去,這些保存下來的圖片,在你眼中日漸平庸,那說明你的水平提升了!


六、寫在最後--手中無相機,心中有相機


回到攝影眼,當我們有大成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做到“手中無相機,心中有相機”。


怎麼看著玄乎呢?並不是讓大家一定要手中無相機,而是,當你把眼做為鏡頭,視網膜做為成像單元,瞳孔成為光圈,眼皮與大腦成為快門,在心中成像的時候,你已經有了攝影眼!

當有或沒有相機的時候,你都能與相機融為一體,都能以相機的視角去想象將要拍下來的畫面。那麼,你就離成功更近一步了,也這也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多拍多想多看等刻意練習的結果!


最後,願你能快樂攝影,拍出更多好作品!


野馬攝影


這個問題前兩天剛好聽我的老師講過,我把我總結的經驗寫在這裡∶

①人們常有的拍攝方式——拿起相機,看取景器,看實時取景屏幕,上下左右往前往後到處看,在取景器裡面突然覺得這裡好看,咔嚓拍一張,偶爾真的能夠拍到很好的片子。

②攝影眼的拍攝方式——不拿相機(真的不帶或者只是不放在眼前),來到一個地方,就能夠分析出這裡應該用什麼焦段,什麼角度,什麼畫幅,怎麼樣的光線拍攝,可以拍出怎樣題材的照片,如果在裡面放一個人,放一個物又會如何,這樣的分析常常會在一兩分鐘之內得出。然後再拿起相機(或者以後再到這裡拍攝),咔嚓,真的拍攝出了自己的想法,或者沒有拍攝出來自己的想法,那到底哪裡分析錯了呢,一一撇開分析的元素再進行拍攝,就能找到哪個元素改變了你的想法。這樣就能培養你的攝影眼。

③現場分析能力和拍攝元素的培養——學習照片成像相關知識,多查看優秀作品,找出你認為拍攝好看的照片,開始根據學習到的相關知識分析。這樣你來到實地分析得就會更快。

最後還是用我拍攝的照片鎮樓哈哈,希望可以幫到你。



種花的歪歪


“攝影眼”是什麼?玩攝影怎麼練出攝影眼?

為什麼同樣的場景,喜歡攝影的人,往往更容易拍出好看的照片?這就是他們具備,大家所謂的攝影眼!攝影眼,可以理解為,同樣的環境,擁有攝影眼的人,總能發現其他人發現不了的畫面,選取到其他人注意不到的角度,拍攝出其他人拍攝不出來的照片。那怎麼能在日常練習中,練出攝影眼呢?

攝影自學班,為大家總結了4句口訣,希望幫助到朋友們:

觀察光,留意影。找到框架再取景。

手機調色更鮮明。找線找點找圖形。

下面通過具體的照片,來為大家解說一下,這4句攝影口訣的用法:

1、觀察光,留意影。

攝影在很多時候玩的是光影,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通過留意光影,發現漂亮的畫面,再進行拍攝,就可以拍出好看的照片,具體留意哪些呢?


(1)留意特殊顏色的光:比如在人流嘈雜的夜市,十字路口上川流的人群。用三腳架或者其他方式固定住設備,調慢快門速度,對焦在中間紅色攤位,流動的人群就可以拍成動態模糊。而紅色的光,讓整張照片看起來更新鮮。

(2)這種耶穌光,在溼氣重或者有霧的清晨,一些有樹木,或者其他間隙的小路上,非常容易拍到。掌握好時間,就能夠拍出這樣的光影。拍路有兩個要點,第一是,順著路拍,可以體現縱深感,第二是等待,等待有其他行人或者是車輛經過,讓靜態的畫面中有動態的元素,動靜對比可為照片增加看點。


(3)留意生活中的小角落:尤其是有窗戶影子的地方。光影很容易在白淨的牆面上留下斑駁的畫面。如果只拍牆上斑駁的影子,照片難免單調,此時可以搬來一個椅子放到光亮處,讓光影落在椅子上,這樣照片就不至於太空洞。

2、找到框架再取景。

我們還可以留意生活中的一些框,比如窗框、門框、圍欄框、一些其他縫隙“框”,透過這些框,來進行拍攝,可以讓主體更顯眼,讓照片更有主次。



(1)如果拍攝鏡子以外的其他縫隙,可以在拍攝的時候,讓鏡頭儘量接近畫畫,但注意不要劃傷鏡頭,對焦在遠處的景物上。局部彩色的修圖方法,之前已經為大家分享過多次,這裡不在贅述。




(2)這個框,又可以形成很好的畫中畫效果。這三張例圖,供大家做參考,希望朋友們能夠舉一反三,拍攝到更多這樣的畫面。

3、手機調色更鮮明。

我們還可以留意一些規律景物,比如下張照片中,遞進向前的動物的角。


(1)具體的拍攝方法是,當發現某些景物有一定的規律,那站在這些景物前,左右移動調整角度,可以找到,更有韻律的角度,再進行拍攝。

(2)這張照片中小動物的顏色,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我們可以利用後期進行調色,用手機修圖軟件Snapseed,打開照片,點擊調整圖片,選擇飽和度和氛圍分別增加。



(3)再點擊工具,選擇Hdr景觀。點擊下方濾鏡,選擇精細,手指在照片上上下滑動,選擇濾鏡強度,降低到20以內,就可以。HDR可以理解為,讓照片的暗部和亮部,都能夠很好的表現出來。



(4)在選擇曲線中的RGB曲線,調成一個扁s的形狀,如圖所示,讓照片的對比效果更好。



(5)最後點擊工具,選擇突出細節,增加結構,讓照片的紋理感更強,小動物頭上的角,也會更清晰。



(6)調整好之後,導出就可以了。


4、找線找點找圖形。

(1)除了注意光影,注意框,注意規律以外,我們還可以留一些點、線、面、圖形,他們都可以幫我們很好地完成構圖,很好地組成畫面,幫我們拍攝到更漂亮的照片。

(2)攝影在很多時候都需要等待,比如剛才上面說過的,拍路等路上有人,以及下面的,拍牆面這種建築,要等建築前有人。等待的目的,都是讓這張照片有主要的點,讓照片看起來不空洞。

(3)一些簡單的線條,簡單的圖形,也是很好的畫面,比如下面這張牆面,正方形上面的白麵,下面的黃面,以及中間的線條,組成一個簡約的照片。在攝影時多練習觀察這樣的圖形,可以幫我們練習攝影眼。

(4)再比如臺階一級臺階上的門,都是很好的長方形,小黃毛類似於一個點,點亮了整張照片,讓這張照片,主次明顯也更有活力。

以上這些照片,都需要我們在日常練習攝影時,多留意多觀察,具體怎麼留意,怎麼拍攝,以及注意哪些方面,上文已經詳細講述。

希望能幫您練習出攝影眼!歡迎您把自己的作品,在評論中留言!

喜歡本篇教程的朋友,請幫我點贊和轉發!感謝大家!

攝影自學班,歡迎您來關注!


攝影自學班


我們時常會聽到攝影眼一詞,那你可知什麼是攝影眼嗎?攝影眼無非值得是我們的眼睛的觀察能力,這是技能的自我提升。正是由於這種攝影眼的存在會使你拍出來的照片與別人的不一樣,在你的攝影眼睛裡你可以把你拍攝的東西看作是有形的,也可以看作是無形的,有形的就是花草樹木之類的,無形的就是把花草樹木比喻成一種意象的存在。

如何造就一雙攝影眼?

要想造就一雙攝影眼就要求我們下一番功夫,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幾個簡單方法來提高我們的攝影眼。

首先我們要多角度的觀察拍攝,我們出外旅行時看到好看的風景就習慣拍一拍,但注意了這個時候先不要著急的拍攝,要觀察一下週圍的環境由遠及近,由大到小,找尋一下身邊的光除了自然地光源還有人造的光源,利用不同角度的光線變化以及色溫色差在同一個物體上會體現不同的效果,再或者捕捉一些精彩的瞬間或者有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要有想象力就是一種創意的能力,不要侷限自己的思維去天馬行空的想象,通過視覺語言來表現。我們最常見的會利用一些建築物所呈現的線條形狀一些不同的角度展現不同的拍攝效果,建築物中的螺旋樓梯它的不同角度利用明暗對比拍出來的也會呈現不同的意象。

再者多看一些優秀的作品,看一下大師的優秀作品,這幅作品是從那些角度去拍攝的,是什麼樣的構圖,如果是你在拍攝這個作品你會怎樣去展現這個作品,你能不能拍出此效果或者拍出讓自己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後我們拍攝的作品不能只是拍出來發到朋友圈裡讓大家給你點贊,在我們拍照之前仔細的觀察角度確定一個立意一些光線和主題要充分想到,然後和同樣喜歡攝影的小夥伴一起分享看現在和之前的作品有什麼區別有沒有提升。

當我們造就一雙攝影眼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的世界與眾不同,而我們拍攝出來的作品也會讓人眼前一亮。


攝影的秘密


一、文章總論述

如何培養自己的攝影眼?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特別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人民都富起來了,每個家庭基本上都能買上一款單反相機,最起碼每人都能手持一部手機拍照,社會已進入全民攝影的時代;人人都在攝影,人人都在拍照。在我們國家,攝影愛好者也是一個龐大的群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目前攝影已經進入數碼時代,攝影的傳感器承載一切,反正不需要買膠捲,隨意拍攝,隨時拍攝,拍的不好看,我可以刪掉,好像攝影的門檻降低了,其實不然。

拍一張照片簡單,真正的創作一幅攝影藝術作品太難了。我首經在其它文章裡說過:“攝影,難就難在太容易了”。要想創作一幅優秀的攝影藝術作品,必須培養好自己的“攝影眼”。也就是,一個攝影人要具有“眼睛的思維”。

二、 如何培養自己的攝影眼?

1、在攝影中,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發現美來,這個不是一句話的問題,要做到這一點太難了。這個需要你的生平經歷和社會閱歷來支撐;這個需要你文化藝術修養和文化藝術底蘊來支撐。

大雕塑家羅丹曾經說過:“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美來”。

2、要想發現美來,我們繞不掉的,必須一定要具備的審美的觀察力;審美也好,觀察力也好;都是來自於一個人的文化藝術的底蘊和文化藝術修養。所以說一定要多讀書多學習,一定要學習與攝影有關聯的文化藝術知識。

3、一個攝影人,一定要對攝影的“線條”具有敏感性,因為大千世界是由線條來組合成的,要觀察出線條的美。比如說:螺旋形線條,律動線條,s型線線條等等這些都最精典最優美的線條。

4、攝影人一定要對“光線”具有敏感性,特別是對光線的性質,對光線的方向要具有敏感性;什麼是硬光?什麼是軟光?什麼是散射光?攝影的方向順光,測光,什麼是側逆光?這些概念一定要弄懂吃透。

5、一定要對“色彩”具有敏感性。色彩這一造型表現手段,豐富攝影作品的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表現攝影人的意念,渲染氣氛,表達意境。自然界的色彩給人美的感受和聯想,被稱為“色彩的感情”。要對色彩的三要素要具有敏感性:“色別,明度和飽和度”;對三原色,光色”要具有敏感性。

6、在大自然中,要善於觀察“幾何圖形”和“優美的圖案”,這些攝影的造型是非常完美的,儘管如此,攝影人一定要觀察出它們的美來,發現美,可以直接進行表現美,直接進行創作。

7、在攝影的創作中,特別是在大千世界裡 觀察出攝影的“節奏,旋律”之美,大自然中攝影的元素符號,自然界中的形體,影調,色彩元素的符號之美,運用到攝影當中去,創作出攝影之美。

8、作為一個攝影人,要想具備創作的“攝影眼”。這裡面有一個關鍵的重點:我建議大家要學習文學的“詩詞歌賦的內涵”;“音樂的節奏旋律”;“中國繪畫水墨畫的意境”。“攝影美學,色彩學的美的規律,美的概念”;“攝影的哲學,辯證學的思維”。

9、實踐,實戰;多拍,多練;多實戰,多總結。因為攝影與其它視覺專業相比較,是實戰性最強的一門學科。圖片為了照應文章的內容,部分來源於攝影圖庫。











攝影家趙許生


攝影眼要怎麼眼去練?

這個問題我看已經有不少達人都做了系統的分析,重複的內容我就不在陳述了,我只講3點作為一個補充。

1、焦段差異

練就攝影眼最重要的是搞清楚我們人眼和鏡頭看世界的差別在哪裡。

網上流傳一種說法“等效50mm是人眼的單眼視角,等效35mm差不多是人眼的雙眼視角。”仔細推敲一下,純屬胡說八道。

35mm焦段才能看多大角度?63度,我們雙眼的視覺範圍大概應該是100度,相當於等效16-18mm的廣角鏡頭才對。50mm之所以叫做標準鏡頭,並不是說它的視角和人眼相同,而是說他拍出照片那種近大遠小的透視效果和人眼類似。

不同鏡頭的透視效果是不同的,舉個例子,兩個一樣大的物體,之間距離不變,一個近一個遠。當我們離這兩個物體越近時,近處的物體變大的速度比遠處的物體快,此時兩物體大小之比越來越大。這時透視效應越來越明顯,也就是透視誇張。

當我們遠離這兩個物體的時候,兩個物體都在變小,但是近處的物體變小速度要快一些。所以這時兩個物體大小之比越來越小,透視效應越來越不明顯,這就叫做透視壓縮。

廣角和長焦鏡頭的拍攝需要的距離不同,自然透視關係也會不同。廣角鏡頭表現的是透視誇張,而長焦鏡頭表現的是透視壓縮。

具備攝影眼的人,儘管是用16mm廣角的人眼看世界,但心裡清楚不同焦段鏡頭所能看到的範圍以及透視關係。

2、關注點不同

我們用人眼看世界,眼睛會聚焦在我們感興趣的物體上,而物體周圍的場景往往是被我們忽視掉的。

而如果通過鏡頭拍攝的話,鏡頭會把畫面中所有元素都記錄下來。這也是我們經常旅遊回來後,總感覺照片中的場景沒有現場看到的震撼的原因所在。

所以一張好照片的構圖和景別很關鍵,只框取場景中最精彩的畫面即可。我們在拍攝中,除了主體之外,前景、背景這些因素也要多加留意才行。

3、要有抽象思維

面對一個拍攝場景,我們要能快速提煉出畫面中的點線面以及他們相互之間的關係,這有助於我們在構圖上進行合理的安排。

關於這個問題我就說這麼多。

我是路偷攝,蜂鳥網、大美攝影網、京內網特邀手機攝影講師。免費贈送60G的攝影資料,免費收聽我的攝影課程。點擊“關注”,進入我的頭條號“手機攝影手冊”,打開文章下的“瞭解更多”即可。您每一次的點贊、轉發和評論都是我繼續創作的無限動力。


手機攝影手冊


練習“攝影眼”從挑戰“沒什麼好拍”開始

上週末和朋友相約去廣西南寧賓陽陳平名山拍梅花,名山梅花沿溪水兩岸向山邊延伸,古梅樹、溪水、村莊、莊稼地、山林共同構成獨特的梅花景觀,當地政府為此專門組織開發了名山梅花節。去年小寒節氣我們來早了,一週後梅花才盛放。於是,今年我們約在小寒後一週再來,結果一週前已經三弄。梅花已然沒花,但我們是喜歡出發團隊,沒有人抱怨“沒什麼好拍”的,反而是各顯神通,發掘不一樣的名山風景。名山還真是名山,我們找到了別樣的風景拍得同樣不亦樂乎。就以這次的經歷來分享攝影眼的練習。

沿梅溪一路走,重溫去年我們找好的機位。可惜梅花不再,酸梅樹已長新葉,樹下比樹間空地偏暗。我想如果人站在空地光亮處,以人為基準曝光,或者再稍減少1/3-2/3曝光補償,酸梅樹形成的通道應該偏暗從而形成明暗對比,給畫面創造一個延伸的空間感。實際拍攝結果達成所想。如果是梅花正盛時節,這個畫面的通道應該人滿為患吧。

在梅溪邊的一處休息區,有兩個仿草蓋的涼亭,邊上有一塊草地。直覺告訴我,有這樣的元素要善加利用。觀察後,我設想用兩個亭子作潛在的框架,人站在亭子之間,以低視角稍抬高鏡頭,貼著草地的草拍過去,以虛化的草來排除雜亂地面的干擾,同時又將背景的山林天空引入,使畫面不至於壓抑,使視野顯得更加開闊。

沒有梅花,我也打起周邊農地的主意,搜索有什麼好拍的。可惜秋收過後,地裡除了枯黃的雜草別無他物。在一處略高的荒地邊,我注意到越過地裡的雜草,讓枯黃的雜草和遠處黃綠色的樹木、青灰色的天空結合起來,如果再加些雨絲(又是隻能可惜,雨停了),可以帶出一種傷感的情緒。

順著梅溪走了一段,想起一句話,不要總是往前看,要學會向後看看,有時最美的景色說不定就在身後。回頭看的時候,發現陰雨的天氣,使名山雲霧繚繞,如果以低角度仰拍,排除雜亂的地面,從人輕鬆過渡到中景的綠樹、顏色稍深的竹子,再到遠景的名山雲霧,畫面應該比較新奇。想想,如果此時有梅花盛開的加持,將是何種仙境。考慮到人身後柑桔樹後有紅色塑料棚透過來干擾畫面,用兩個人遮擋,畫面就更加清爽了。

站在梅溪邊的公路上,我看到山坡上有兩塊落差比較大的荒地,如果有人站在地頭,我以仰拍的角度,把天空(儘管那天是陰天有小雨,灰色的雲層比較厚)納入,應該可以截取到一個高山梯田的畫面。實際拍攝果如所想,後期用圖蟲濾鏡換了天空,高山梯田的感覺更加明顯。

旅行外拍,有時並不一定碰得上經典的元素都就位,比如黃山的日出雲海霧淞、梅里雪山的日照金山有云彩雲霧相伴。這時候,就特別需要變換思路、視角,找到特別環境下的拍攝畫面。這應該是攝影師成長的自我修煉之路。


發哥自留天地


培養一雙"攝影眼",前提是要培養攝影者腦思維的專業訓練。我的理解是:用攝影人專業的眼光來觀察世界物象,運用相機捕捉瞬間的物象,給人們視覺上帶來美感享受。   

        1、要學會使用相機的基本操作,熟知成像技術能帶來那些拍攝效果。快門速度、光圈景深、長焦、變焦、定焦等方面的知識。

       2、培養自己的視覺表達能力,區分攝影與美術表達形式,有哪些共同點和不同點。如:構圖、色彩、形式感、主體表現等等。

       3、創作內功的修練,理解專業知識都是為表達創作主題思想而服務。多讀書,多欣賞佳作,多拍攝實踐,多交流互補。這些都能很好地培養和提升"攝影眼"。

        4、我要強調攝影是“光與影"的藝術,是瞬間靜態的畫面,無論你拍不拍照,在日常生活中都要注意觀察光線在不同場景下對物體有哪些變化,運動物體在靜態場景下瞬間變化的形態,給人們的視覺帶來哪些美感體驗。

        我是攝影愛好者yz大帥,攝影感悟與你分享!

  






yz大帥


“攝影眼”很重要,如何練就?


什麼是“攝影眼(力)”,當我們作為一名普通觀賞者,或是剛剛進入學習攝影的最初級愛好者時,我們在觀賞著許多稱之為“大片”的攝影作品時,興許都會有發自內心的感想:“我什麼時候也能拍攝出這樣的一張作品來”。那個時候,我們知道這些是好作品,卻說不出為什麼好,說不出拍攝這些作品的攝影人是怎樣去做到的。當我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學習,掌握和運用基本的攝影知識和技法後,開始逐步的對於:如何觀察,拍攝身邊周圍世界中美的景物有了自己的方法和見解。這種發現周圍世界中美的景物的能力和技巧,就是我們說的攝影人的“攝影眼(力)”。


那麼,作為一名攝影初級愛好者,如何在努力學習,掌握和運用攝影相關的基礎知識與技能,與實踐拍攝的過程中,練就屬於自己的“攝影眼力”呢?下面就結合本人自身的感受,說說練就“攝影眼力”與“多拍,多看,多學習”的聯繫。
1,多拍,實拍出真知。這裡的“多拍”

不應是數量上的簡單拍攝,而應該是有質量的拍攝。這就需要時刻提醒自己在拍攝創作過程中,有意識的控制好按下快門的節奏。當我們準備拍攝一幅照片的時候,我們可以這樣的問自己:(1)拍攝這張照片,是想通過它表現的主題內容是什麼?(2)怎樣才能把注意力都集中到想表達主題的中心上呢?(3)拍攝的畫面場景簡化了嗎?這種有意識的自我提問,是培養形成良好的拍攝意識與習慣的必要過程,也是培養和提升“攝影眼力”的基本點。
(2)
多看,是一種觀摩也是一種學習與感悟的過程。這裡的“多看,感悟為先”。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都明白“構圖是為主題內容服務”的。可許多時候,特別是處在攝影初級階段時期,我們在觀摩或是研討照片時,多是先奔著構圖用光而去,卻少有去感受所觀摩研討的照片傳導出的主題內容。因而,“多看,感悟為先”,應從先感受所觀摩或是研討照片傳導出的主題內容著眼,然後再去或是品味分析拍攝者是通過怎樣的構圖用光來為突出深化主題內容服務的,或是研討構圖用光上對突出主題內容不足之處與可改進地方。逐步領悟“構圖為我所用又不為其所困”之精妙所在,融會貫通。“多看,感悟為先”,是在思維與意識上培養和提升“攝影眼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3)
多學習,拍攝到老,學習到老。學習的內容與途徑有許多。這裡想說的是其中一個方面,重視有效的(線下)影友,團隊的相互學習,交流討論活動。這是研討自己和借鑑他人作品,促進與提升“攝影眼力”的好方法好途徑。許多的攝影心得,多是在與影友夥伴們的探討與爭論中領會與感悟到的。
練就“攝影眼力”,是攝影人自身所掌握的攝影技能技法的綜合運用的整合與提升的過程,是由量變到質變的轉化與提升過程。這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沒有秘籍,也沒有捷徑,只有踏實的在攝影拍攝實踐中,不斷的通過感悟,積累,融會貫通來達到。

(原創圖文,分享實拍感受,如有疑惑請留言,謝謝您的觀看支持與讚賞)尊重原創,請勿搬運抄襲~


閒人小攝fjsm


“攝影眼”講的並不僅僅是我們的眼睛,他與攝影人的思想、文化和人文素養有很大關係。攝影者在面對習以為常的場景時,“看見他人所不能見”,拍出來的作品與眾不同,這與攝影人的綜合素養密切相關。

培養一雙“攝影眼”起碼要做到以下三點:

一要加強攝影理論的學習。最重要的要接受正規的檔次比較高的攝影培訓機構學習。

其次要加強實戰操練。多結交行家裡手,虛心向內行人學習,多看攝影大師的作品、各種攝影獲獎作品及影視作品,讓自己的攝影作品在構圖、光影、色調上與眾不同,有過人之處。例如用逆光表現力度;用側逆光表現質感;用散射光表現細膩;用夕陽表現剪影。作品的藝術性是思想性的基礎和保障,攝影的技術問題沒有解決好,也就影響了在作品的主題思想性上的開掘、深化和提升。

第三,還要通過專業報紙雜誌和各級攝影協會等專業權威機構的認可,多投稿,多參賽,利用各種網絡平臺,取長補短。見識的多了,看的多了,觀察的多了,與專業人士過手的多了,眼力就不一樣了,想法就不一樣了,拍的作品也就不一樣了。

常言到:“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攝影不是簡單的複製,一幅好的攝影作品要體現出時代特徵,要有深刻的故事內涵,要給觀者以聯想和教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