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流行於世的“毒文”都是誰篡改原文並“發揚光大”的?

飛龍在天9783


三個臭皮匠(禆將),頂個諸葛亮。無毒(度)不丈夫。以徳報怨。

這些被誤讀,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陌生詞同音俗語化

在民間廣為流行的話,大多是老百姓按照自己的語言習慣,再結合身邊熟悉的人和物,這樣讀起來既親切易於理解,拉近與自己的距離,又能不偏離原來詞語的意思。

像禆將對百姓而言相對陌生,而街頭巷口的補鞋匠,一天甚至能看到好幾次。

第二、通過自身經歷的再次解讀

古時生產力低下,每每社會動盪,遭受苦難最多的首當其衝是百姓。艱辛的生活和各種不公平且複雜的際遇,讓世人對聖賢書所講的處事準則,有一定的懷疑。不歷世艱,不勸人善,我們不能過高過嚴的去要求他人。所以無毒不丈夫,相比於“度”,人們認為”毒”更真實,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三、淺讀書,不求甚解

這個就是將經典書籍中的意思斷章取義,或者只取其中一句脫離了原書上下文的意思。就像考試中的英語閱讀一樣,沒有上下文語境,單獨看一句,根本不可能做出正確的答案一樣。如:以德報怨,三思後行就是這類型的詞。

其實不同時代都有自己獨特的社會背景、文化氛圍、價值推崇,這些決定了當時人的精神涵養和價值訴求,同時也決定了他們對經典或者聖賢人的話,都有自己當下的詮釋,學以致用,學以實用,學以今用。這或許這才是文化最好的歸宿。


西山晚浦


用不著那麼急進。

所謂的“毒文",也是你認識世界的另一隻眼睛。如果沒有這些毒文,你所看到的世界,是否真的一片美好?毒文就是幫你打開了認識世界的另一扇窗子。

正如有毒蛇猛獸,我們才知道那些溫順的動物是多麼的可愛。

也正因為植物界有多少毒草,我才知道世界上還有那麼多的鮮花。

如果所有的文章都是一個腔調,所有的讚美都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這樣的話,你是否能夠準確地認識世界?


爐邊往事



手機用戶糖畫糖


閣下何不隨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原文意思是大鵬總有一日會借風飛上高空,現在被改為:你咋不上天呢?

請君莫羨解語花,腹有詩書氣自華

今:主要看氣質

君額上似可跑馬

指人寬容大度,現人們用來指你臉大。


李哥說奇聞


大多是歷史上的當權者,為一己之私或統治階級利用人民、統治人民而極力推崇造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