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打仗就是“打錢”!為什麼據說兩宋如此富裕,卻感覺總被欺負?

天涯風平


誠然,對於一個文明國家而言,打仗打的確實是一個國家的財政收入。但這只是必要不充分條件,對於宋朝這樣的國家來說,財政的富裕並不能掩蓋其軍事實力的虛弱;而與此同時,它所遭遇的對手也確實前所未有的強大。

打仗燒不燒錢?當然燒錢!在由義務兵役制轉為募兵制的時期,軍隊並不從事生產,那就意味著它們必須由國家來掏錢養活。但是僅僅燒錢是不夠的,因為士兵的素質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宋朝開國之初,就面臨著一個重要的問題——人多地少。相比於漢唐帝國,宋帝國的面積要遠小於前兩者,但在經濟發展了幾百年後,宋的人口卻要多於它們。這就給宋朝造成了一個巨大的問題——人很多,地卻不多,這樣就會造成流民氾濫,那麼,該如何不讓這些流民作亂呢?

宋朝採取了兩種手段來防止流民起義的發生——一是發展商業,抽取商業稅來充實財政;二是吸納流民當兵,以多出來的財政收入來養活這些士兵。

這樣做看起來兩全其美,確實解決了流民在國內帶來的不安定問題,但是它卻造成了一個更惡劣的後果——軍隊不斷膨脹,而其戰鬥力卻在不斷下滑。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攀升,失去土地成為流民的人越來越多,為了維護安定,他們也被吸入軍隊體系中,這就造成了軍隊實力的削弱;而為了抑制這種削弱,在沒有辦法提升質量的情況下,國家又需要吸納更多人進來當兵。宋初的國防軍不過二十餘萬,到了北宋末年光禁軍就已經突破百萬,其背後的經濟原因就遵循著這種規律。

在這樣的背景下,宋朝軍隊的戰鬥力也就可想而知了。而在失去燕雲十六州和河套地區以後,北方最重要的兩處產馬地也無法為宋朝提供戰馬,這就讓宋軍的騎兵實力也無法和異族軍隊展開大兵團正面交鋒。

而從太祖趙匡胤時代就確立下來的重文抑武策略,更使得朝廷中樞鮮有懂軍事的人才。比如著名的狄青,在擔任樞密使後不久就因為受不了文官集團的攻擊甚至汙衊而被迫辭職。整個北宋時期,除了少數幾位有能力的武將以外,樞密使幾乎就沒有懂打仗的人,這樣的中樞,怎麼能不打敗仗?

而此時的東亞大陸上,宋朝的敵人,又前所未有的強悍——遼國天才的發明了南北院制度,使得他們不僅突破了胡人政權200年國祚的天花板,更成為了公元11世紀亞洲最強大的國家;而後的女真和蒙古,更是一個比一個彪悍。宋,也就在這些強大的外族的攻擊下,走到了盡頭。



青言論史


兩宋富裕不假。稅收多也不假。

但是:1、錢不夠用。2、沒有馬匹。

以財政收入最高的所謂王安石變法為例:

最多時,財政收入1.2億貫/石。

由於稅金是本色,也就是百姓生產交易什麼就繳納什麼,稅金主要實物是銅錢、交鈔、糧食、布帛。

所以,我們假定1.2億全部是錢。

但這個錢並非全部硬通貨的銅錢,還有鐵錢小錢私錢海外錢舊錢。同時,北宋一貫並非1000文,而是900文和770文兩個標準,取中間值850錢。則1.2億貫等於1020億標準銅錢,也就是1.02億標準貫。這個記錄一直到機器化大生產時期才被打破。

也就確實可見北宋富裕程度,畢竟北宋統治區只有大約7000萬人口,稅負水平還遠低於所謂康熙盛世。

不過,北宋財政收入八成多用來養活80萬禁軍,50萬廂軍,20萬番軍效用軍勇敢軍等僱傭軍,還有大量的官員差役鄉兵。

事實上,北宋財政收入嚴重不足,才有慶曆新政(節流)和王安石變法(開源)。

其次是馬匹。

不管輕騎重騎都缺乏騎兵,因此北宋對外戰爭雖勝率7成,都是血肉之軀換來的,哪怕獲得勝利也無法擴張戰果,党項吐蕃契丹利用騎兵逃離戰場,北宋軍隊不敢追擊,三五年之後敵人捲土重來,北宋若失敗一次則就基本是全軍覆沒。

這就是真相。


四川達州


宋朝的經濟繁榮,GDP在當時全世界第一。可打仗不是僅僅有錢就可以取勝,打仗是打“錢”不假,還需要正確的領導,指揮有方的將帥,同仇敵愾的士氣和有力的後勤保障。

宋朝是趙匡胤通過“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建立的。所以,趙匡胤很怕別人效仿他,奪了他的天下,於是,通過“杯酒釋兵權”,把武將們譴散回家,交出兵權,享受生活吧。這樣就沒了內憂,可是,外患從沒放過宋朝。

縱觀宋一朝,抑武揚文,武將不招待見,文官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宋朝的軍隊實行"更戍法",就是將領和所屬士兵經常調換,這也是宋朝防止兵變的辦法,但同時也成“將不知兵""兵不知將"這樣的軍隊一遇緊急敵情一打即散。

宋朝的對敵策略是花錢買和平,從趙匡胤想從契丹人手裡買回“幽雲十六州”到宋真宗時的“澶淵盟俯首稱臣向遼納歲幣。這樣的朝庭,軍隊能有士氣嗎,膽都嚇破了。

宋朝的軍隊疏於訓練,紀律松馳,士兵成了將領的私人工具,造房子,種蔬菜,織布,奏樂,無所不能。好戰必亡,忘戰必危。

後勤保障更是差,連個戰馬的問題都沒解決了。

這樣的軍隊又有錢,只能花錢消災了,剩下的只是媚骨和恥辱。







明月明朗明空明天


前文說過,國無防不立,民無兵不安。

為什麼兩宋天天縮著脖子捱揍?軍力不行啊!

咱們今天就展開講講。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經濟發展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做保障,那你只是別人眼中的提款機、運輸隊。

唐朝以後,兩宋帝王普遍重文輕武,或是以文制武,對國防安全呢,可就忽視大發了。

為何?主要是帝王們擔心武將造反,於是刻意弱化國家軍力,減少軍備投入,殺害優秀將領。

趙匡胤先開了一個壞頭,杯酒釋兵權,於是一幫能征善戰的名將只能回家玩鳥了。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這軍事幹部可不是一天兩天能培養出來的。這文官啊,平時口若懸河,可真要真刀真槍的對砍,很多人就得尿褲子,這仗還怎麼打?

國雖大,忘戰必危。沒有強大軍事支撐的民族就是花架子,別人一碰你就倒,捱打是難以避免了。

都知道,北宋的經濟、技術、人口、文化等等都不錯,數據上絕對碾壓小小的北方遊牧民族。

但打仗就是打仗,不是誇富會、也不是詩詞大賽,你不做好戰鬥準備,就得吃敗仗。

咱先說北方的少數民族,個個都是小霸王。

他們武裝到牙齒,把軍事鬥爭的準備做到了極致,

就說女真人的裝備,他們招募各種工匠打造精良的兵器,特別是重甲,砍不動穿不透,簡直類似二戰時的坦克車。

再看人家的訓練,馬術精湛、射技高超,能耐苦戰。

最厲害的是思想工作做的好,不怕苦、不怕死、不怕疼、敢對砍。

同時,戰術素養高,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跑,反正你也追不上。

再看大宋這邊就歇菜了,文官雖不懂軍事,但喜歡裝象,對武將指指點點,這些武將只有受氣的份,哪有心情打仗。

這主將一鬆懈,當兵的更是混日子,毫無鬥志,戰時就比誰逃跑的快。

軍事裝備同樣落後,主要還是大刀長矛和弓箭三大件。

這兩下一對比,差距就出來了。相傳,17名金兵能把2000名列隊的宋兵打的鬼哭狼嚎,滿地找牙。

當然,宋朝軍隊也不全是廢物,像岳飛這種會帶兵的將領,戰法得當,士氣也高,和金兵對砍起來,也是不落下風的。

不過,這大宋的皇帝啊,往往是自作孽,不可活。像宋高宗趙構就是代表,既盼將領打勝仗,又怕將領有功勞,最好將軍們打完勝仗立馬就死,以免威脅皇權。好不容易冒出像岳飛這樣的名將,竟借讒言,將岳飛害死於風波亭。什麼精忠報國,趙構根本就不信。

所以,像兩宋這樣的朝代,根上不正,錢再多也沒用,該吃癟還得吃癟。


微山秋水


其實,據後世研究認為,兩宋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巔峰,甚至連漢朝和唐朝也不能與其相比,“四大發明”有兩樣就出現在宋代;宋詞,是古代文學的高峰,文學史上的地位不亞於唐詩漢賦。
在人類發展史上,軍事與政治、經濟兩者的發展,歷來有著密切的關係;一般政治開明,經濟發達的國家,必然軍力也非常強悍,但偏偏宋朝卻是中國歷史上的例外。匈奴,漢代雖遠必誅;突厥,唐朝起兵遠征,且都贏得乾淨漂亮;唯獨大宋,卻被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部落輪番欺負。
最終,隨著南宋帝國的滅亡,中原文明毀於蒙古人之手,成了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漢人的地位十分低下。
漢人娶媳婦時,要將媳婦的初夜權,送給蒙古人享用;如果發現媳婦在新婚之前破處,就會受到蒙古人的懲罰,可謂漢人之奇恥大辱。
兩宋經濟發達,北宋風俗畫清明上河圖,被獲譽為“中華第一神品”,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可謂暖風燻得遊人醉,一派繁華市井生活的真實寫照。但兩宋發達的經濟,民眾極高的生活水準,並未體現在軍力上,原因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推行的國策,子孫世世代代沿襲有關。
趙匡胤靠“陳橋兵變”,才被部下“黃袍加身”,篡位登基,被擁立為帝,取得天下,坐上皇帝的寶座以後,怕別人學他這一招,就採納趙普的建議。在一次宴會上,趙匡胤對石守信等大將威逼利誘,迫使其交出兵權,回家養老,從而收回了大將的兵權,史稱“杯酒釋兵權”。
從此,宋代長期採取了“抑武揚文”的國策,也即重視文人、文官,而輕視武官、武將,皇上和朝臣,則沉湎於舞文弄墨,附庸風雅,夜夜笙歌而不能自拔。
在一個青樓女子,為皇親國戚所崇拜,自上而下押妓嫖娼的國度,其軍隊的戰鬥力,就可想而知了,滿足於田園風光的中原農業文明,由此走出來的知書達理、文質彬彬的軍人,不如馬背上游牧民的剽悍善戰,那裡經得住北方野蠻民族三番五次地血腥攻打。
最終,城池被悉數攻破,北宋、南宋,相繼在風雨飄渺中倒下了,萬里疆域,大好河山,被馬背上的蠻夷所坐享,不免令後人無限感慨。

國平軍史


對於打仗來說,錢是很重要,但人更重要。

人表現在哪裡?一是要有魄力的君主,而是要有能帶兵的將領,三是要有能打的部隊。

宋朝是有錢,但從君主來看,北宋君主通常缺少跟敵人決一死戰的決心,他們最多的是想通過金錢收買一時的安穩,即使有時候被逼無奈打了勝仗,依然是賠款的一方;南宋的趙構稍微好一點,但是內心也搖擺不定,沒能直搗黃龍。

在將領方面,北宋抑兵太過,外乏良將。趙匡胤江山來得不太光彩,他害怕以同樣的方式失去,因此對將領打壓嚴重,直接造成朝廷缺少能帶兵的將領,這個弊端在北宋一直貫穿始終;南宋到是出了幾個能打仗的將領,最著名的就是岳飛,可惜他死於奸臣之手,沒能最終實現理想。

在兵力部署上,北宋全盛時期兵力一百萬出頭,其中禁軍將近七十萬,也就是說部署在邊境防線和各地方駐軍總共不到四十萬,這是一種什麼情況?就好比一個人軀幹非常強壯,但是四肢柔弱無力,這樣的人怎麼打架?一但邊防出現軍情,駐軍根本無力抵抗,往往中央的援軍還沒到,敵人已經攻下防線,佔據主動地位,中央軍就被他牽著鼻子走。

南宋的兵力更加少,據說只有四十萬左右,作戰能力強的部隊不多,其中著名的是岳家軍,但是岳家軍只有十萬左右。岳飛死後,作戰能力最強的岳家軍大部分被遣散,少部分編入御林軍。

總結來說,打仗需要錢,更需要人,兩宋雖然有錢,但在人方面還是比較欠缺的,這是他們打敗仗的主要原因。


秦曰漢雲


對於軍事戰爭來講,有錢並不是萬能的。

一、“抑武輕文”是國策

唐末五代的一大弊端就是軍人干政,因此宋代的軍事始終從屬於文人,皇帝使用文人管理軍事,便於駕馭,削弱武將的君權始終是宋代帝王們的拿手好戲。文人一般不懂軍事,至於領兵對西夏作戰的范仲淹等人,這都是極其少見的會打仗的文官。

二、軍事體制上的核心在於分散軍權

宋代皇帝們創造性的採取了防止武將們專權的政策,比如禁軍不設最高統帥;將領有統帥軍隊的權力,但是調兵權在樞密院,造成士兵和將領互相不瞭解。

三、戰力低下的士兵

宋代軍隊的特點就是人數龐大,但是戰力相當差,相反會加重財政的負擔。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軍隊?都與宋代的災年募兵制度有關。例如,960年北宋統一時,全國的軍隊約有22萬人,到了1068年王安石變法的前一年,就增加到162萬人。如此多的軍隊數量,卻缺乏訓練,導致戰鬥力很弱。

所以講,雖然宋代商品經濟發達,但是有錢也不是萬能的,帝王們的治國政策和軍事體制在應付外患上顯得束手無策,再加之面臨的外族國家正處於強勢發展中,最終只能是被欺負的形象。


駙馬君


錢,只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一個客觀因素,而且不是主要因素。

兩宋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巔峰時期,經濟發達,文化昌盛,內部治理成效顯著,一幅國泰民安的景象。但在處理對外事務特別發生戰爭時卻顯得尤為孱弱,經濟與文化上的優勢完全沒有體現出來,那麼原因在哪裡呢?

一,趙宋江山是赴匡胤發動兵變從孤兒寡母手裡搶來的,所謂的得國不正他們應該算是典型。鑑於自身經歷,所以對軍人格外忌憚,小心提防,江山未穩就搞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大戲,這對整個宋朝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重文輕武算是成了祖訓吧。對軍人的抑制肯定會影響到軍事力量的發展,可以說消除軍人的威脅是以犧牲國防安全作代價的。

二,這和我們的民族性格有關,只要和平三年,我們就會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特別要是踫到了風調雨順的太平盛世,從上到下就會貪圖安逸,放鬆警惕,如果此時存在一個比較強悍的敵人,那麼從盛世到亂世的轉換就在一夜之間,唐朝,宋朝,明朝,清朝無一例外,我甚至在想,抗戰之所以未敗,恰恰是因為我們正處在戰亂之年,刀槍還是熱的,軍民都期待著拋下內戰的負罪感投入到保衛民族國家的洪流之中!

錢,是戰爭的支持基礎,尤其是現代化戰爭,但錢不一定就能左右戰爭的走向。高效的政府,統一的民心,還有一支思想過硬,作風過硬,素質過硬的軍事力量才是敢打能贏的切實保證!

最後,請容許我發一下感嘆

——可惜,我們有很多的帝王都把錢送給了敵人當軍費,就為了換一時半會的安逸![捂臉][捂臉][捂臉]


湘中明珠Zxp


首先宋朝富裕嗎?所謂宋朝歲入最高時一億六千萬貫,但是這是對宋朝財政的錯覺——因為宋朝統計單位混淆,將貫、匹、斤等單位以財政標準單位“貫”來記錄,而不是確指銅錢貫。並且南宋通貨膨脹嚴重,一些人誤將貨幣發行量當做實際購買力。因“隆興北伐”南宋政府加印“會子”(當時的紙鈔),但因為金屬貨幣量無顯著增加,造成會子不斷貶值,兩者匯率也急遽走低。南宋政府後來一旦發生財政危機,就會以濫印鈔票飲鴆止渴。著名漢學家桑原騭藏因為《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記載南渡時宋朝東南歲入不滿千萬,而到淳熙末年增加到六千五百三十多萬緡,就歸功於對外貿易的強盛,其實則絕大部分是通貨膨脹的關係。所以宋朝並非想象中那般富饒。

而戰爭勝負,是眾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經濟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因素。在古代戰爭中所謂天時、地利、人和更能決定一場戰爭的走向。

孫子兵法第一章: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道者,令民於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危也。宋朝對百姓實在算得上是窮兇極惡了,宋朝官員權勢非常之重,民權低微,生民如草介,甚至種種嚴苛的刑罰在宋朝死灰復燃,對所謂“罪人”極盡折磨。而且北宋統治者,為了營造所謂“黃河天險”,進行了三易回河工程,直接導致了漢王景治河以來安穩的黃河頻繁改道禍害千年。

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中國地勢北高南低,宋又無燕雲十六州這一屏障,且遼宋國力相近,無法一鼓作氣收復失地,造成長期對峙。北方的少數名族政權可以說據地利之勢。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宋朝有將,且南宋有許多不世出之名將,但是統治階層的所作所為、愚蠢行徑,讓許多武將無用武之地,空留遺恨。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宋朝的政治風氣無需多言,一部兩宋史,可以做一部奸臣傳。南宋政治氛圍猶為黑暗,自秦檜後多為奸佞當道,陷害忠良,惑君誤國,使得許多人心灰意冷。劉整鎮守四川多年,多次抵達蒙古大軍,卻最後成了元朝滅宋的急先鋒,無獨有偶,襄陽守將呂文煥也是在困守孤城失敗後,降於元朝。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

宋朝之亡,時也,命也。


薪火試新茶


打仗打的是錢,是分兩方面說的。

一方面是保障,一方面是利益。

支持一場戰爭,是需要巨量資金支撐的。

贏得一場戰爭,也是要有巨大利益支撐的。

兩宋時期,武人地位低下,即便贏了,他們也沒多大收益。而背後的南方地主階級,贏了反而要用更多的資金去支援落魄的北方。更加沒有取勝的動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