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長衫,一把摺扇,說盡傳奇。
說道相聲,諸位肯定都熟悉。隨著德雲社的大火,門票980也一票難求,相聲在一定程度上在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接受。
其實相聲的受歡迎並不是在現代才開始的。
歷史記載,俳優的表演,最早是一個人說,這種滑稽和戲謔的表演樣式,就是最早的單口相聲。後來又加上了唱,到了唐代,又出現了兩個人的“參軍戲”和“滑稽戲”。兩個演員用滑稽的對話和動作來引人發笑並諷刺當時的朝政,這可能就是最早的對口相聲。
而天津,是相聲的老窩子。相聲“生在北京,長在天津”的說法。
“天津最早出現相聲演出是在清末民初,最初以撂地為主,主要集中在西城根、北城根以及三不管、三角地、大夥巷、謙德莊、鳥市、河東地道外等多為城市貧民出沒聚居的地方。”
早期呢,相聲分為撂地賣藝和進入曲藝場。
撂地賣藝類似於今天街頭雜耍的,有時說完一段要錢觀眾卻一鬨而散。藝人慣耍的生意口是“小哥兒幾個侍候您一場不容易玩藝是假的精氣神兒是真的。帶著零錢您費心掏點兒。帶多了多給帶少了少給。”
進入曲藝場是所有舊時相聲藝人的嚮往,意味著上了檔次。舊時天津的曲藝場有“四海昇平一、“寶和軒”南市的連興茶社、鳥市的聲遠茶社等。能進這些地方說相聲大小也得是個腕兒了。
從現在的相聲市場來看,天津的相聲演員,可謂是人才輩出。
“天津相聲的初興時期,出名的京津演員有所謂“八德”,他們是:王德龍、馬德祿、李德煬、焦德海、劉德志、張德泉、周德山、李德祥。其中,馬德祿(馬三立的父親)和周德山在天津最為活躍。在40年代又陸續湧現了張壽臣、馬三立、常寶昆、候寶林等一大批知名的相聲演員,逐漸形成了天津相聲的風格和傳統。”
前段時間有個段子,說為什麼天津的相聲藝人這麼拼?
有人說:“要是不努力的話,連天津老百姓的平均水平都上不了?”
天津人好像自帶搞笑功能,一開口就能把人整樂,保準比那相聲演出還精彩。
- 《天津相聲》 天津日報 2007年09期
- 《相聲的起源、發展現狀與未來》 申金霞
閱讀更多 李小蟲66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