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飞速发展的背后 女性也是重要创新力量

近日,人工智能全球女性榜单(Women in AI)发布。榜单指出,中国拥有AI最具影响力女性学者数量位居全球第二,占比约6.7%,但人工智能领域最具影响力学者仍存在男女比例失衡问题。其实,男女学者比例失衡问题并不仅限于AI领域,在整个科研领域都是如此。

必须承认,在中国科研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数以千万计的女科学家活跃在中国各个科研领域。据统计,女科学家占到中国科研人员总数的30%,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群人里的佼佼者,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屠呦呦、张弥曼,还有“世界杰出女科学家”中国首位获奖者、电子显微学专家李方华院士;“世界杰出女科学家”香港首位获奖者、神经生物学家叶玉如院士……这是一份长长的榜单。

在中国古代,女性价值的体现是在家庭这个以锅台为中心、以丈夫孩子为半径的圆圈内,在这个小天地里,女人的理想、才气被泯灭无遗,一日三餐缝补浆洗等琐事杂务占据了她们的全部时间和精力。

近100多年以来,直至我们身处的这个新时代,年轻一代女性越来越多地受到更好的教育,靠自己的才能和力量参加社会工作,和男性一起承担起社会职责,体现出自身的社会价值。

科学研究,本来就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道路,女性除了本身科研领域的压力,还存在来自评价体系、生育问题和兼顾家庭等方面的压力。

近年来,社会各界都在努力改善女性科研工作者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比如“优青”项目,考虑到女性获得博士学位以后会有2年左右生育的时间,就把女性参选的年龄延长了2岁。

女性本身也应积极主动自我调适,保持良好的心态。以未来科学大奖设立4年来唯一一位女性获奖者王小云为例,每天忙完家务,哄睡女儿,王小云就在家里的小台灯下演算哈希函数,为密码学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她说:“我的科研就是抱孩子抱出来、做家务做出来、养花养出来的。”这是何等通达乐观。

从历史发展看,无论是农业革命还是工业革命,女性因为受体力等因素限制,整体上没能掌握最核心的技术,只能处于社会辅助性地位。而在信息革命时代,尖端科技头一次不需要体力参与,特别是在科研领域,体能已经不再成为制约女性从业的主要因素,女性迎来更多参与科研的机会。

其实,女性还享有一些男性不具备的优势:女性普遍更为细致,考虑问题更为周全,而这些特质对于科研工作十分重要。比如工作时对现象的观察更加仔细,在做一些重复性工作,特别在实验过程中,可能更有耐心,更容易发现一些趋势性的变化。

性别无法选择,曾经的性别差异所造成的种种观念目前仍部分存在。不过,最优秀的女性科学家,恰恰是跨越了“女性”这一边界,不囿于此,其普遍性价值和意义才会真正凸显。或许我们可以期待,在不断开阔视野和自我审视的基础上,女性可以不断超越自己,其科学探索也可以不断取得突破。陈 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