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科舉制度下宅出高度的明朝貢生

【前言】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剛剛飽經戰亂之苦的國土處於蕭條狀態,百廢待興。於是朱元璋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都頒佈了相應的政策,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經濟上重農抑商、與民休息,文化上繼承科舉制度,加大錄取科考人員比例。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科舉制度下宅出高度的明朝貢生

【正文】

洪武三年,科舉考試重新開科。

數年戰亂導致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話語得到最大限度證實,出生寒門的學子們大多數都無法安身立命,重新開科又給了學子新的希望,學子們都舉手稱讚、拍手叫好。自己當初的理想和抱負又可以在這次重新開科後得以實現。再也不用暗自沉傷,只要自己夠努力,一切都會變好,

於是,在重新開科後,社會上又形成了讀書好、好讀書的氛圍,學子們的地位一些下子提到了一定的高度。我們必須承認讀書改變命運的事實,多少出生寒門的學子因為科考而光宗耀祖,改變了一家人的前途和命運。雖說行行出狀元,但是讀書這條路又可以走得通的話,凡是能夠讀書的人都開始去紛紛苦讀了。因為千百年來的傳承告訴我們:讀書是改變命運最快的捷徑。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科舉制度下宅出高度的明朝貢生

我們來介紹一下明朝的科舉制度,他和我們今天的小學考初中、初中考高中、高中考大學、大學考研究生是一個意思,也是一層一層的、一級一級的。不過明朝那會兒學校不叫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學生也不叫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那會兒的,那會兒的考試叫的是院試(州縣級別的考試),鄉試(省一級別的),會試,殿試,身份對應為童生、秀才、舉人、貢生、進士。

童生就是咱們沒有任何功名的稱呼,有小青年,也有中老年人。

州縣級政府把參加院士考試的童生的成績分為甲、乙、丙、丁、戊、己六級,其中考試成績在甲乙兩個等級中的童生晉級為秀才,可以繼續參加下一期鄉試的考試。考上秀才你就正式的成為了一名知識分子了,雖然說改變不了你的經濟家庭條件,但是從此以後你就是有一定的社會地位的人了,可以在縣官面前不用下跪的,而且秀才在當時的待遇是十分不錯的,可以憑著秀才的身份免除一個人的徭役。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科舉制度下宅出高度的明朝貢生

考上秀才回家繼續溫書,準備參加三年一次的鄉試,就相當於讀初中讀三年,然後參加中考的意思。當你中考合格後,就會又晉級為舉人。在這裡要說一下,舉人在明朝他是有機會當官的,只要你顏值夠高,長的能夠說的過去,能讓人看著順眼,而且耐得住寂寞能熬,熬到有的官員去世,你就很有可能被選中去替補。就比說想有”海青天“之稱呼的海瑞就是考上舉人後,被選到福建南平當教諭去了。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科舉制度下宅出高度的明朝貢生

中舉後回去繼續溫書,準備參加第二年的會試,會試可是重中之重啊,而且競爭是最激烈,且考試人員專業素質是極其高的,你要PK掉的可都是從各個省裡考出來的尖子生。然後國家從這些全國省級範圍內的尖子生中優中擇優,選出一定比例的貢生

考上貢生的學子是真的不容易啊,不得不感嘆明朝學子內心的鎮定是十分強大的。

要知道明朝考試的考場(貢院)和咱們今天敞亮的教室那是沒法比的。他們那會考試的時候就是一個人分上一個號房,號房的規格長五尺左右、寬四尺、高八尺。就和家裡養貓的三層籠子差不多的空間,然後每個人給分配上三根蠟燭,想想這得多壓抑,多好的文斯雋永都得被這黑乎乎的、壓抑的空間給消磨沒了。關鍵是吃喝拉撒睡全這在裡邊,憑藉著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堅持再堅持,熬過這一關就魚躍龍門的信念,“宅”在這小小的號房裡寫著排比對偶的八股文。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科舉制度下宅出高度的明朝貢生

明 葉憲祖 《鸞鎞記·廷獻》:“如今就以馬為題,諸士各進號房去聽題。”參見“ 號子 ”。

接下來就要準備參加最後一關的殿試了,這一關可不得了啊,這一關過了可就成寒門一學子蛻變成天子門生了呀,這地位的轉變可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呀。將來榮華富貴、指日可待呀。正式的考試形式就是皇帝出題,然後考生們進行答題,然後皇帝參考考生的各種表現,學識,思維,邏輯,認知、抱負等等都是參考加分項。

然後在這些考生門選出三甲。第一甲稱為進士及第,有三個人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二甲和三甲人數沒有固定的限制,被稱為賜進士出身。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科舉制度下宅出高度的明朝貢生

【總結】

寒窗苦讀數十年,一朝成名笑開顏。古時學子比起我們今天的學習環境差的太多,但是他們仍能”宅“在小小的號房當中,妙筆生花,思緒萬千,寫下自己的宏滔偉略、學識所見。對我們是有一定的反思作用的。他們的思想高度也是需要我們去學習的。學為踐!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點擊關注,我將持續為大家帶來更多不一樣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