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反噬”風險劇增 首都機場部分航班擬啟動“前置篩查”

疫情“反噬”風險劇增 首都機場部分航班擬啟動“前置篩查”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王瀟雨 黃興利 北京報道

“實際情況就是因為北京最近出現的境外輸入病例明顯增加,考慮到北京執行著國內最嚴格的篩查隔離政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資源的緊張,所以設計了一個境外航班落地首都機場之前先到幾個指定機場經停一次的流程,”針對近日來引發輿論高度關注的首都機場將不再接收國際航班,而是將旅客分流到周邊幾個機場的傳言,有接近首都機場的人士在3月18日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透露,該人士表示,“經停的目的是提前對航班上的旅客進行篩查,如果發現異常直接在經停地處理,然後航班載著其他沒有測出異常的旅客抵京。”

根據3月18日召開的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佈會上發佈的消息顯示,僅18日0時至12時,北京市就新增報告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1例,目前累計報告境外輸入確診病例54例,這些病例來源廣泛,包括歐洲甚至南美地區。因此首都機場公安局相關負責人在發佈會上坦言“首都機場口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輸入性風險”。

這恐怕也是首都機場在近期不斷調整對入境人員檢驗檢疫政策的主要原因。在目前全球各國都在主動關閉邊界,互相之間設立旅行禁令的情況下,中國至今尚未出臺禁止國際航班出入境以及對境外旅客實施入境禁令的政策,只是從3月16日起將對入境人員的中轉隔離政策從重點地區擴大到“所有境外進京人員均應轉送至集中觀察點進行14天的隔離觀察。”

為此首都機場專門將獨立的3號航站樓D區設置為集中接受重點地區和國家進港航班的處置專區,分區分類、精準實施旅客和行李的集中轉運。同時啟用順義新國展中心作為全部國際及港澳臺地區入境旅客的轉運集散地,此集散地用於經機場檢疫後未出現發熱、咳嗽等症狀的低風險人群臨時集散。

按照規劃,所有在首都機場入境的旅客根據目的地分為北京及其他省市地區,北京地區按照16個區分別設立臨時集散點,其他省市分別設立各省市臨時集散點。目的地是北京的入境人員將被轉送至北京市的集中觀察點進行14天的隔離觀察,目的地是外省市的入境人員將由各省市統一安排轉運。

相比之下上海對入境旅客採取的政策是來自16個國家或地區的旅客強制隔離,而其他部分仍有國際航班進港的機場政策則更為寬鬆。

“實際上各地執行不同標準的入境處置也給整體防控帶來了一些漏洞,比如最近就有不止一個如何通過多次中轉回到北京而不需要隔離14天的‘路線圖’在網絡上流傳,說明各地在執行篩查標準的時候一旦配合不好或是稍有鬆懈都有可能導致漏洞。”一位在北京參與此次疫情入境防控的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但“高規格”的篩查隔離政策使得首都機場無論是在出入境篩查階段還是後續的隔離處理階段均面臨巨大壓力,此前一段曾經在社交媒體上廣為流傳的視頻便被指出是首都機場“入境旅客聚集”,為此首都機場方面還特意做出說明,表示當時為“全部入境航班轉入T3D處置專區當天,目前已改善”“當天T3D共接納了36個進港航班,旅客人數超過6000人,較之前提高3倍以上,還發生了5名旅客攜帶121件行李的情況,嚴重影響現場轉運效率。”

一位從悉尼出發,經香港中轉於17日下午到達首都機場的旅客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天從飛機落地到搭乘前往新國展的擺渡車一共耗時兩個半小時左右,該人士表示抵達時機場旅客很少,但大部分時間都耗費在下飛機之後到離開機場期間,“不知道是因為處理的程序過於繁瑣還是效率不夠高,感覺並不太順利,”但“抵達新國展之後到送到隔離酒店這一段體驗非常好。”

實際上,自從1月底開始陸續有國家對中國做入境限制政策之後,中國為了保持與全球空中連接的暢通專門提出了“國際航班不斷流”要求,甚至通過財政補貼所有保持通航的中外航司方式來鼓勵航空公司堅持航線運營。隨著國內外疫情爆發和控制情況的逆轉,此前一直承受鉅虧而堅持運營國際航班的航空公司忽然就要面臨境外回程客流爆炸式增長的狀態。

中國最重要的兩個航空樞紐北京和上海忽然間從“孤獨的守望者”變成“諾亞方舟”一般的存在,根據飛常準發佈的數據,首都機場和上海浦東虹橋兩場在3月16日當天進港的國際及地區航班數量分別為28班和61班,但上海兩場的進港航班中來自重點疫情國家和地區的航班數量是8班。雖然航班總量上首都機場更少,但按照首都機場的全面篩查隔離政策實際上需要處理的進港旅客總量則並不會比上海兩場更少。

“實際上外界流傳的分流方案包括了國內外所有航司,按照計劃是希望能把所有航班都通過經停方式先篩查一遍,這樣既減輕了首都機場集中檢驗檢疫的壓力,也可以把之前集中在北京的輸入風險降低,”一位接近中國民用航空局的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透露,“但在方案出臺之後引發外航的強烈反彈,所以這個方案到底如何執行,甚至會不會執行,相關各方從16日起一直處在觀望狀態。”

從本報記者獲得的最新消息看來,“分流”方案應該是會在部分國內航空公司的入境航班上實施,包括太原、天津、石家莊及呼和浩特在內的機場已經在流程和設置保障上進行了準備,需要“經停”這些機場的國際航班在這些機場降落後,旅客將按照標準的檢查程序進行身體情況檢測,如果有出現症狀的旅客,會立刻送往隔離區並啟動處置程序,同時對該旅客相鄰座位以及有過密切接觸的同機旅客再次進行檢測並隔離,其餘檢測正常的旅客會繼續搭乘航班飛抵首都機場。

前述接近中國民用航空局的人士表示,這套方案在執行上難度很高,同時也會給航空公司和幾個地方機場帶來很多後續的問題,因此不排除如果被後續其他更具可行性的方案替代的可能。

面對越來越大的疫情“迴流”壓力,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在態度上也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3月18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上就特別指出“其他地區人員流動和聚集增加帶來疫情反彈風險依然存在,特別是國際疫情快速蔓延帶來的輸入性風險增加”。

從目前各國家和地區普遍通過設置入境禁令的方式來防範輸入性風險的情況下,中國政府目前並沒有跡象表明將採取相似的方式來應對,但北京市政府在18日的發佈會上已經明確向仍在境外的留學生提出:如非十分必須,應暫停回國或赴有疫情國家、地區的出行安排,減少長途旅途導致的感染風險。確有回國需求時,應評估自身健康狀況,患有急性疾病或慢性基礎疾病一定避免出行。若旅行,應儘量選擇直飛航線,減少中轉風險。

航空公司則也做出了應對,比如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取消了3月內一批歐美航線的復航計劃,中國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則在18日發佈通知取消了多條歐洲和北美地區航線,同時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在取消了一些北京出發的國際航線同時,將部分疫情重點地區的航線轉至目前看來在防輸入方面控制較為得力的上海來運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