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格爾的叛亂:是英國對古老東方的一次窺探,是全面入侵的探路石

清朝從十九世紀開始逐漸衰落,道光在位期間,內部政權腐敗,民族間的矛盾日益激化;在外部還有西方列強的虎視眈眈,欲侵犯其邊境。張格爾的叛亂就是在在這種局勢下發生的。張格爾叛亂是此階段在新疆地區發生的一大政治事件,張格爾叛亂是英國為了完成其侵略目的而進行的一次計謀,英國利用浩罕政權和流亡國外的喀什噶爾貴族後代發動叛亂。此事件夾雜著的國外與國內因素,是英國對古老東方的一次窺探,是全面入侵的探路石,其顯現出早期殖民侵略的特徵。


張格爾的叛亂:是英國對古老東方的一次窺探,是全面入侵的探路石


張格爾判亂,英國在其中的作用

在清朝初期,新疆又一次收歸於中央管轄,再次作為了清朝的領土。但由於新疆離清朝的政治中心頗遠,其居民還多為少數民族,所以在被清朝統一後,也陸續發生過造反事件。但張格爾叛亂與以往的叛亂事件截然不同。

十九世紀的新疆正是局面不穩定的時期,其治理腐敗,經濟混亂,回民因清朝官員暴力的統治心中積怨已久。正是這個時候,張格爾看準時機,打著宗教的旗號發動了叛亂。其在叛亂過程中還與浩罕和英國國外勢力勾結,使得這次叛亂擁有了殖民侵略的色彩,使得西方侵略者開始了利用和卓後裔侵略新疆的戰爭。其與國外勢力勾結使得這次叛亂具有了少數民族貴族叛亂,與西方殖民國家藉助少數民族貴族力量進行侵略的雙重性質。


張格爾的叛亂:是英國對古老東方的一次窺探,是全面入侵的探路石


在張格爾叛亂中英國起了很大的作用,不僅對其提供了軍事物資、戰略方案等支持,還利用了浩罕對新疆地域資源的渴望,讓其幫助張格爾叛亂。英國侵略目標與浩罕不同,英國在十九世紀已經處於資本主義商業階段,其想要打開廣闊的銷售市場。其所圖的不單是是新疆,更是想將中國整個的西北大門打開,其想要把新疆作為第一站,逐步向中國的內地發動侵略。

此外,因為在中亞的爭奪上英、俄、法異常激烈,所以英國需要佔領中國天山南部,來為其統治印度建立起一道屏障。為了此目的的完成,英國商人在十九世紀初就已經以貿易作為藉口對中國開始偵察,勘測等來便於其深入侵略的目的,但這些作為藉口的貿易活動,無一例外的全都被新疆人辨別出來並牴觸英國商人的進入。

英國在此活動失敗的形式下,英國只能另求他法--在新疆選取一個代理人,來減少新疆人民的阻礙。最終張格爾被英國盯上擔任這一角色。所以在張格爾發起叛亂時,英國給予其多方面的幫助


張格爾的叛亂:是英國對古老東方的一次窺探,是全面入侵的探路石

首先,“張格爾是在英國人的援助之下組織和裝備軍隊的。他的軍隊中的教官也是改著東方服裝和自稱為和卓的英國人。”

其次,在張格爾對喀什噶爾時進行攻打時英國就有加入:“喀什噶爾現有該族人(英國人 ———筆者注 )二十人,內五人寸步不離和卓並支配其一切行動,自稱和卓並著和卓服。⋯⋯此等英人 ⋯⋯在該地唆使張格爾和卓興起此事,與之進入喀什噶爾城。”

由此可見,英國人不僅僅是派兵協助張格爾進行軍隊的訓練,這些人還對張格爾的軍隊進行監視甚至可以支配其軍隊。另外,在軍事物資等方面英國對張格爾的支援也毫不吝嗇。在道光七年的渾河之戰中 ,張格爾“挖掘戰壕三道,疊築土岡一道,岡上築有空穴,排列大小炮位”。這毫無疑問的是出自英國的幫助。

浩罕參與判亂,與張格爾判亂有所不同

浩罕參與並對張格爾叛亂進行支持,其首先考慮的當然是自身利益。在清朝時期,浩罕是封建汗國實力較強的,其地理位置處於費爾幹納盆地,可謂土壤肥沃,資源豐富,又與中亞與中國的貿易要道接近,所以其經濟實力大大增長。又因為新疆的物產豐富,所以浩罕與新疆貿易往來較為頻繁,新疆天山附近隨處可見浩罕商人的身影。

清朝在貿易方面也給予浩罕很多的優惠:“回疆自開闢以來, 奏定章程,外夷貨物入卡貿易,每三十分抽稅一分······甚至從前浩罕貨物進卡,經不知大體之人苟求無事,畏葸遷就,全行免稅。”

但浩罕隨著國家實力的不斷提高,其想要在清朝獲得貿易免稅權,以便其從中獲取利益。那彥成也稱“(霍罕)包攬別部落貨物一律請免,從中漁利侵肥,藉以誇耀別部。”

浩罕除圖免稅之外,還對妄圖新疆這塊寶地。因此,在張格爾叛亂時,其在軍事與策略方面等都給予張格爾幫助。


張格爾的叛亂:是英國對古老東方的一次窺探,是全面入侵的探路石


但從浩罕與張格爾叛亂的關係來分析,浩罕的舉動不能算是殖民入侵。但從全面來分析,浩罕的舉動又與英國的殖民入侵有著密切的關聯。英、法、俄等列強侵略者早在十九世紀初,就已把侵略的地點轉向中亞,其利用種種計謀來擴大自己在中亞的地位。對於中亞的人民來說“不管 (從歐洲)到來的是商人、傳教士還是公使,一般說,他們的到來都預示著某種形式的歐洲保護國的建立。”

在這場殖民的搶奪戰中,英國可謂勢力最為強大。從公元 1820 ~ 1842 年期間 , 英國間諜穆爾羅弗特、鮑里斯、武德、斯托達爾特和科諾利,通過各種途徑,潛入這一地區。英國不止一次利用聖戰為口號聯合中亞三個汗國反對俄國。”俄國為了能夠與英國相抗衡,也進行對浩罕的搶奪。

在兩大西方列強國家的侵略戰爭中,浩罕不可能不受影響。即使幫助張格爾叛亂是浩罕對自身經濟利益的考慮,但出兵肯定有英國方面的因素。

張格爾叛亂可謂是英國與俄國利用代理人和第三個國家進行侵略的一大嘗試,這也是在1867 年,英國支持浩罕軍侵略中國新疆的預兆。


張格爾的叛亂:是英國對古老東方的一次窺探,是全面入侵的探路石

綜合以上,張格爾叛亂在很大方面上是靠,英國與浩罕的軍事資源、戰術等。雖然張格爾叛亂得到了其的大力支持,但張格爾只是其為完成其侵略目的的工具。可見張格爾叛亂不僅是一次少數民族貴族發起的叛亂,還是外國殖民者利用其進行侵略的一次重大事件。

清朝對此判亂的輕視,導致了日後清朝淪為半殖民地半社會

由於張格爾叛亂事件包含了國內的民族間的矛盾、鄰國的矛盾與國外的西方殖民色彩,所以清朝對此叛亂的採取的方略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其對早期西方侵略的態度。從道光帝採取的方案不難看出,清朝日後會終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從清朝的防禦工作來看,其在邊境防範上的部署不足,導致其在解決張格爾叛亂中最先遇到的難題就是邊境的佈防與軍力不足的問題,也正因此問題,在1826年,僅數月清朝就被攻破西四城。清朝在天山南北的軍力分配在二萬人左右,但卻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兵力分佈在天山南部,且大多數還是守屯的綠營兵。


張格爾的叛亂:是英國對古老東方的一次窺探,是全面入侵的探路石

新疆作為中國西北重要的地區,本應派重兵把守,但在天山南路附近僅僅四千人左右的軍力,其中士兵還要負責屯田與巡查。西四城的軍隊只換房而沒有駐紮防守的,是導致官兵對周圍地勢根本無法掌握。

在張格爾打著宗教的旗號組織民眾起義時,清朝的官兵根本無法迅速聚集。清朝為了彌補軍力的不足,在黑龍江、吉林等地調兵組成約四萬的軍隊,在阿克蘇集結,並從伊犁等地徵集糧草保障後勤的供給。清朝也在軍力部署上做了重新的規劃,“其防兵之數,請於西四城六千額兵之外, 再酌留伊犁騎兵三千,陝甘綠營兵四千,計新舊兵額萬有二千。”這些舉措從數量上使西北的邊防更加充實,有利於保障西北的邊防安全。但其僅僅是數量上增加兵力,沒有要從根本上提高軍隊的戰鬥力。且從外省調動兵力導致了眾多問題,如軍隊每月的糧食消耗就到達一萬五千之多,運費更是高達十餘萬兩。這無疑更增加了百姓的負擔,從而使民族間的矛盾更加嚴重化。

從對外關係來看,平定張格爾叛亂前後,清朝在對待浩罕的關係與安集延人的入境問題上都採用嚴苛的舉措。在張格爾叛亂期間就受到過內地安集延人的響應,“今其種類(安集延人)久在卡內貿易,深知虛實,往來交接,聲息相通。張逆······藉流寓之安集延為腹心,一經變亂,遂成瓦解是張逆之變······亦由於安集延內外串通,遂敢鴟張。”

在平定戰亂後,清朝對內地的新疆地區的安集延人則更是採取了嚴苛的舉措,來防止其內外勾結,這些舉措包括對內地安集延人進行驅逐,沒收其私囤的大黃與茶葉等,符合留居的人員,不許進行貿易只能耕種。此外清朝還下令不準與浩罕進行的貿易。清朝的舉措雖起到了保護邊境安全的作用,但這無疑會激起其與安集延人的矛盾。而且清朝採取沒收財產,禁止安集延人進行貿易等舉措也是內地百姓的貿易受到了影響,導致百姓經濟方面造成損失與諸多不便。

從清朝對張格爾叛亂實行的舉措來看,其是抱著草草了事與妥協退讓的態度處理對外關係的,這就導致了近代中國更多的邊釁。張格爾叛亂體現了清朝諸多的社會矛盾,邊防無禦敵之兵,國家治理混亂等等。


張格爾的叛亂:是英國對古老東方的一次窺探,是全面入侵的探路石

結語

十九世紀的張格爾叛亂使清朝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清朝與浩罕同為封建國家,但清朝卻被實力不如自己的浩罕侵入新疆,這證明了清朝當時在內政與外交方面都存在諸多問題。清朝固步自封,不觀察世界的變化只關注自身。對西方殖民者與浩罕和張格爾勾結認識不足;在抵抗外來入侵時,在戰與和之間舉棋不定。作為以一個擁如此龐大領土的大國,卻被一個小國入侵,這可謂是衰落時期大國的悲哀。

清朝在對待英國的侵略的舉措才真正體現了其在外交方面的不足。其未發現英國與浩罕侵略不同之處,錯過了防禦外敵的最佳時段,導致日後更加嚴重的邊患。

十九世紀是西方殖民國家目光投向東亞與東南亞的時期,張格爾叛亂不過是英國對中國的一次試探,為其全面的殖民侵略奠定基礎。英國在侵略新疆成功後又將目光投向中國的其他地區。同時,沙俄也侵略中國在領土與政權等提出不公平的要求,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使得中國新疆領土的丟失。若清朝在外國侵略之處有所察覺,並採取有效的防範措施,則可以降低殖民侵略所導致的危害。


參考文獻:

潘志平 :《中亞浩罕國與清代新疆》

趙爾巽 :《清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