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合自如—劉秀的“苦口婆心”

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 在用人方面,皇帝身上肩負的使命就不言而喻了。對於那些良臣名將,幫助自己打江山的功臣,不僅要重視,更要把握分寸,在放權的時候要懂得掌握火候,該放則放,該收還得收。
  • 《鬼谷子》曰:“粵若稽古,聖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觀陰陽之開闔以命物,知存亡之門戶,籌策萬類之終始,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門戶。”意思是說:“古代那些大智大勇的聖者生活在人世間,之所以能成為芸芸眾生先知先覺的導師,是因為他們能夠通過對世界上萬事萬物陰陽、分合變化的觀測,揭示它們的本質屬性而給它們立一個確定的名號,並洞曉其生成、發展、滅亡的關鍵,追溯事物發展的歷史進程,預測其結局,還能洞察世人的心理變化規律,及時發現世上事物、人事的發展徵兆,從而把握其關鍵所在。”
  • 說到馭人方面,就是要懂得收放的分寸,要把握事態的關鍵。採用“捭闔陰陽術”,陰陽結合,才能將主動權穩固地把握於己身,達到事不躬親也能運籌帷幄的效果。
  • 劉秀當上東漢開國皇帝后,有一段時間很憂心。群臣見皇帝不開心,一時議論紛紛,不明所以。一日,劉秀的寵妃見他有憂,怯生生地進言說:“陛下愁眉不展,妾深為焦慮,妾能為陛下分憂嗎?”劉秀苦笑一聲,惆悵道:“朕憂心國事,你何能分憂?俗話說,治天下當用治天下匠,朕是憂心朝中功臣武將雖多,但治天下的文士太少了,這種狀況不改變,怎麼行呢?”
  • 寵妃於是建議說:“天下不乏文人大儒,陛下只要下詔察問、尋訪,終有所獲的。”劉秀深以為然,於是派人多方訪求,重禮徵聘。不久,卓茂、伏湛等名儒就相繼入朝,劉秀這才高興起來。劉秀任命卓茂做太傅,封他為褒德侯,食二千戶的租稅。後來,又讓卓茂的長子卓戎做了太中大夫,次子卓崇做了中郎,給事黃門。
  • 伏湛是著名的儒生和西漢的舊臣,劉秀任命他為尚書,讓他掌管制定朝廷的制度。卓茂和伏湛深感劉秀的大恩,他們曾對劉秀推辭說:“我們不過是一介書生,對漢室的建立未立寸功,陛下這般重用我們,只怕功臣勳將不服,於陛下不利。為了朝廷的大計,陛下還是降低我們的官位為好,我們無論身任何職,都會為陛下誓死效命的。”劉秀讓他們放心任事,但一些功臣對劉秀任用儒士不滿,並上書給劉秀,開宗明義地表達了自己的反對之意。

開合自如—劉秀的“苦口婆心”

劉秀寵妃向劉秀建議徵聘文士之事。


開合自如—劉秀的“苦口婆心”

針對武將多、文儒少的狀況,劉秀重禮徵聘文儒,卓茂、伏湛等名儒相繼入朝。

劉秀於是把功臣召集到一處,耐心對他們說:“事關國家大事,朕自有明斷,非他人可以改變。在此,朕是不會人云亦云的。你們勞苦功高,但也要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如一味地恃功自傲,不知滿足,不僅於國不利,對你們也全無好處。何況人生在世,若能富貴無憂,當是大樂了,為什麼總要貪戀權勢呢?望你們三思。”

劉秀當皇帝的第二年,就開始逐漸對功臣封侯。侯爵地位尊崇,但劉秀很少授予他們實權。有實權的,劉秀也漸漸壓制他們,進而奪去他們的權力。大將軍鄧禹被封為梁侯,他又擔任了掌握朝政的大司徒一職。劉秀有一次對鄧禹說:“自古功臣多無善終的,朕不想這樣。你智勇雙全,當最知朕的苦心啊。”

鄧禹深受觸動,卻一時未做任何表示。他私下對家人說:“皇上對功臣是不放心啊,難得皇上能敞開心扉,皇上還是真心愛護我們的。”鄧禹的家人讓鄧禹交出權力,鄧禹卻搖頭說:“皇上對我直言,當還有深意,皇上或是讓我說服別人,免得讓皇上為難。”

鄧禹於是對不滿的功臣一一勸解,讓他們理解劉秀的苦衷。當功臣們情緒平復下來之後,鄧禹再次覲見劉秀說:“臣為眾將之首,官位最顯,臣自請陛下免去臣的大司徒之職,這樣,他人就不會坐等觀望了。”


開合自如—劉秀的“苦口婆心”

劉秀馭人非常注重把握分寸,陰陽結合,重大的人事調整做得滴水不漏,不著痕跡。

劉秀嘉勉了鄧禹,立刻讓伏湛代替鄧禹做了大司徒。其他功臣於是再無怨言,紛紛辭去官位。他們告退後,劉秀讓他們養尊處優,極盡優待,避免了功臣干預朝政的事發生。

作為一個明智的皇帝,劉秀“一張一弛,開合有道”,不僅統領全局,更達到了治國安邦的目的。面臨權利施放的問題,他懂得“陰陽結 合”,用文官來約束武官,剛柔相濟,把本來棘手的問題解決得完美絕倫。

劉秀是一個高明的統治者,他懂得將權力下放,懂得將具體工作交給下屬去辦,懂得自己應站在一個高度上統籌全局,但是又懂得收放結合,不事事躬親。事不躬親是使用人才,任人而治,而事必躬親卻是使用力氣,任力而治。前者是使用人才,可逸四肢,全耳目,平心氣,而百官以治;而後者則不然,敝生事端,勞手足,煩教詔,必然辛苦。


本文摘自:鬼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