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為何在清代沒有避諱改名?網友:看看這條河的名字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當年清代書法家鐵保和詩人劉鳳誥在小滄浪亭上飲酒對弈,劉鳳誥一時興起,隨口吟出這兩句詩,鐵保揮毫題字,於是成了歷代題詠大明湖的佳句中最著名的一句。

正如詩中所言,大明湖作為泉城濟南三大名勝之一,風光秀麗、美不勝收。大明湖之所以盛名遠播、歷久彌新,除了其自然風景怡人,更有著深厚的人文內涵。古往今來四方名士皆鍾愛大明湖,在這裡也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痕跡。

大明湖,為何在清代沒有避諱改名?網友:看看這條河的名字

"大明湖"之名,源起於何時?

很多喜歡歷史的朋友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大明湖之名始見於何時,為什麼叫"大明"湖?要想十分明晰地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1400多年前問世的《水經注》一書談起。

《水經注》是北魏時期著名的地理學家酈道元的傑作。全書共40卷,記載了1253條水道,並且以此為綱,詳細地記述了每條河道的源頭、流經的山川、湖泊和城邑。

同時還記述了相關的歷史人物、事件,以及傳說、物產、水利設施等等內容。

酈道元在年輕時曾隨其父、青州刺史酈範年到過濟南,出於習慣,他留心考察過濟南的山水風光。隨後在《水經注》中,對當時的濟南水道作了極為生動、真實的描述:

大明湖,為何在清代沒有避諱改名?網友:看看這條河的名字

"其水(指濼水),北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東、北兩面側湖,此水便成淨池也。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負日,俯仰目對魚鳥,水木明瑟,可謂'濠梁之性,物我無違'矣。"

文中所指大明湖位置在今五龍潭一帶,而現今大明湖一帶水域則名"歷水陂"。

另有史料記載,那時的大明湖稱歷下波或歷水波,南至濯纓湖,北至鵲山和華不注山,也就是說大明湖、五龍潭和北園是相連的一個大湖,湖闊數十里,平吞濟濼。

六朝時,因湖內多生蓮荷,曾名"蓮子湖",隋唐時它既名"蓮子湖",又名"歷水陂"。宋代時又有"西湖"之稱。

而與今日相重合的"大明湖"稱謂,最早是出現在金代詩人元好問的《濟南行記》中。

大明湖,為何在清代沒有避諱改名?網友:看看這條河的名字

"大明湖"之名,為何在清朝時沒有因避諱而改掉?

清代順治年間開始,朝廷大興文字獄,那麼為何"大明湖"這個名字可以安然無恙呢?其實這個事情有答案,那就是清朝的文字獄是"對人不對物"的。不過還有幾個有趣的解釋,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種說法是:黃河在清咸豐五年(1855年)有一次大改道,之前自南宋一直是從河南開封蘭陽(今蘭考縣)附近向東南奪淮河入黃海的。

而現今自河南濟源市到濟南市一段的黃河其實便是古濟水。重點是,在此之前,山東段的濟水叫做"大清河"。

瞧見了沒,大明湖的水主要自趵突泉流進,然後再彙集到北水門向北經洛口匯入"大清河"。

大明湖,為何在清代沒有避諱改名?網友:看看這條河的名字

第二種說法:大明湖的牌樓和旁邊的石碑上,可以看到"明"字的"日月",寫成了"目月"。

不過立馬有網友指出,"眀"和"朙"可不是通假字!書法上卻有這兩種寫法,而古人所寫的現存於世的各種字跡中"眀"的出現頻率非常的高。

不僅明朝當時這麼寫,更遠的唐宋也是這麼寫的。現代人練書法學的最多的歐陽詢的楷體書法,明都是寫成"眀"。站在簡體字的立場上說,"眀"和"朙"最多算異體字。

其實,大清皇帝還是能分得清什麼是"含沙射影",什麼是"本就如此"的。要不然,康熙的寵臣明珠,就該有麻煩了。

讀者們,關於大明湖,大家有怎樣的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