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金球制"的短暫十年和它背後的故事


傳奇

加時賽上的“金球制",一般用於淘汰賽上,又叫"突然死亡法"。下面就來說說1996年歐錦賽上首次使用金球制至2004年正式取消金球制,期間伴隨金球制應運而生的經典故事。

傳奇

為限制極其保守的戰術和激發球隊積極主動進攻,讓比賽不至於無聊和糟糕,如同回傳規則的修改一樣,金球規則也因此而誕生。初次制定的金球制,創造了很多的意外,給球迷帶來了回味無窮的許多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色彩,也許,這正是國際足聯一直追求和享受的效果。

傳奇

(布蘭科成為世界盃上第一粒金球製造者)

從世界盃到歐洲盃再到歐錦賽,法國隊無疑成了金球制最大的受益者,而受傷的總是意大利球隊。實行金球制的初衷,是鼓勵比賽雙方球隊積極進攻,讓進入加時賽的看臺球迷從熱血沸騰上升到血脈賁張。

傳奇

但也有它的不足和偶然性,不足是加時賽裡的實力強的一方一旦慢熱型,還沒反應過來就極大可能被對方秒殺,很難完美地顯現足球的魅力,以致國際足聯改金球製為銀球制,讓後進球的球隊在加時賽一半時間內,還有翻盤的極大可能。偶然性是球隊雙方都急於在極短的加時賽時間內率先破門,以致容易造成對方防守上的惡意或大尺度犯規,產生的點球就可直接殺死對方球隊,於幹辛萬苦挺過來的特別是好不容易殺進決賽的實力強勁球隊,顯得尤為不公平。

傳奇

金球制 又如何解讀?它是指在足球比賽中,當比賽必須分出勝負時,而兩隊在90分鐘的比賽中踢成平局,雙方就要進入到30分鐘的加時賽階段,按照金球制的規則:當比賽雙方進入加時賽階段,先進球的一方獲勝,比賽也隨即結束。金球制在走過十年後成為歷史,被更加合理的銀球制所取代。銀球制規定:如果在加時賽中有進球,比賽並不立即結束,需打滿該半場。

1996年在英格蘭舉辦的歐錦賽決賽上,德國隊憑藉比埃爾霍夫的一粒金球,力克捷克捧得德勞內杯。雙方90分鐘內1:1戰平,進入加時賽,第95分鐘,比埃爾霍夫禁區前沿轉身強行射門,皮球在捷克後衛的腿上出現變線,捷克門將佩特-庫巴站位和撲救無法調整,雖然庫巴勉強擋了一下,皮球還是慢悠悠地墜入球門左下角,大賽決賽第一粒金球誕生。捷克球員們愣了一下,好像還沒有意識到金球規則,已經在大賽中正式實施了。接著,清醒過來的他們跌坐在地上,呆呆地望著衝進場地瘋狂慶祝和尖叫的德國球迷們。

傳奇

(比埃爾霍夫打入歐錦賽上的第一粒金球)

於是,2004年2月28日,國際足聯正式取消"金球制"和伴隨金球制衍生出來的“銀球制",短命的金球制等於只用在兩屆比賽上。接下來的比賽再次回到傳統賽制,實行加時賽打滿制,倘若有效時間內繼續保持平局,則最終點球分勝負。也許,這樣的賽制更公正公平,讓大眾更容易接受,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