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散文《炊煙》

炊煙

當目光落在炊煙上,心底早就被一種情感纏繞。那是久遠的,那是最近的,那是模糊的,那也是清晰的。

每個人的心間,都縈繞著一抹炊煙。是村莊,是故土,是一生最溫暖的記憶。它是人們的一日三餐,是平淡的生活。

綏寧文學||楊梅|散文《炊煙》

炊煙,在記憶裡裊繞。看見了鄉村的路上,揹著書包趕回家吃飯的孩童。看見了漢子們推著犁耙,臉上帶著寬厚的笑意。看見了女人們圍裙上,被灶灰塗抹的圖案。時間在靜靜地流淌。

最喜歡在傍晚或者晌午,看每家每戶,煙窗裡冒出的炊煙。每一戶的炊煙,都各有不同。有的人家炊煙細柔而輕慢,有的人家炊煙,粗重而急忙。可能是主人的性格不一,做飯時的節奏便不同。

綏寧文學||楊梅|散文《炊煙》

一處炊煙,就是一戶人家。炊煙裡有著每戶人家的五味雜陳,酸甜苦辣鹹,被一抹炊煙譯釋。我站在村口的坡地,看炊煙在鄉間升起,想起了奶奶在柴火裡,抽出一縷縷帶著香味的炊煙,炊煙踮起腳尖,伸長脖子,召喚放學的我回家吃飯。冬天,彎彎的小路鋪了一層厚厚的雪,一不小心,著急回家的我會一軲轆滾下坡,提著的火桶也會摔個底朝天。

綏寧文學||楊梅|散文《炊煙》

奶奶做的飯菜格外的香甜。但最有幸福感的一件事情,還是大年三十晚上,在冒著炊煙的灶臺旁看奶奶數錢。奶奶總會小心翼翼取出一個用手絹包好的方塊,一層層細細打開,裡面是疊得整整齊齊的錢。

奶奶,先是慢慢拿出那疊錢,左看看,右看看,再正式開始數。她一隻手拿著錢,另一隻手鄭重的逐次抽出,偶爾一張她會反覆端詳很久,然後把那一張挑出放在桌子一角。

綏寧文學||楊梅|散文《炊煙》

原來,奶奶是把較新的錢挑出來,給孩子們包壓歲錢。吃年夜飯時,奶奶給孩子們發紅包,她笑盈盈地說,“我挑了很久的,都是新票子呢。”

爸爸聽聞逗她,“再新的錢也不會一毛變成兩毛錢呀。”奶奶只是搓著手,不好意思地笑。我卻最喜歡奶奶挑出來的新錢。雖然只是兩角、五角的紙幣。舊錢就像洩了氣的士兵,軟塌塌毫無鬥志,新錢卻嘩啦啦地響,宣示著自己的與眾不同。

綏寧文學||楊梅|散文《炊煙》

奶奶在炊煙下細細數出的新錢,是給兒孫告別舊歲,迎接新春的希冀,小心翼翼包起來的紅包,包的是奶奶沉甸甸的愛。

我站在村口,內心感動。是人間這最普通的生活,觸動了心底的情感,那一刻很想奶奶。炊煙升起,帶著濃濃的親情。在炊煙裡,會聽見大人們喊自家孩子回家吃飯的場景。扯起的嗓門,整個村子都能聽見。村莊裡,一聲呼喚,泉水叮咚。叫著黑蛋的男孩,喜歡上了二丫,就成了村民們茶餘飯後的樂事。

綏寧文學||楊梅|散文《炊煙》

日子在一日三餐的炊煙中,平淡而靜謐,舒緩而安詳。不知道從哪一家,傳來了幾聲狗叫聲。木屋的籬笆牆,在冬日的暖陽裡。炊煙順著煙窗,連接著天空和大地。有些優雅,有些悲壯,有些溫情,有些憂傷。我曾經在這裡最深的山村,與炊煙絮語,與炊煙相擁。我對著炊煙入迷。時光很慢,很靜,生活很純粹。

炊煙下,是生活。炊煙上,是念想。炊煙中 ,是真情。一縷炊煙,把世間的生活,描摹出溫暖和感動。

有炊煙的地方,就有人家。有炊煙的地方,就有牽掛。炊煙是飄忽不定的,一陣風吹來就會消散,可是它又是恆久的,是每個人記憶裡的燈塔,是心安處的故鄉。

綏寧文學||楊梅|散文《炊煙》

作者簡介:楊美萍(網名:楊梅)70後,綏寧黃土礦人,有作品發表於《邵陽晚報》《齊魯文學》《現代詩美學》等紙媒及各網絡刊物。詩觀:崇向自然之美,融入自然之境,抒發自然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