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歲了還沒結婚,我快要崩潰撐不下去了,朋友說我有問題。

坦白說,這個話題並不新鮮。

單單“剩女”這個充滿歧視性的稱呼,就值得被懟個千八百遍。

實在難以想象,2020年了,還有人拿著這個2007年的老舊詞語,對“大齡未婚女性”進行價值判斷和道德綁架。

但出人意料的是,截至目前,2000多人在豆瓣打出了8分的高分。

很多人評價——它真實到讓人窒息。

真實到什麼程度?

看完全片後,我甚至覺得,無論你是單身、未婚還是已婚,都應該看看它。

因為,當我們在談論女性對婚姻的選擇時,談論的其實是自我成長和對幸福的定義。

婚姻市場如何看待30歲以上的女性?

紀錄片中的三位女性,30多歲,受過良好的教育,經濟獨立。

符合大部分人對“剩女”的定義。

其中,一號女主的經歷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華梅(Hua Mei音譯),34歲,律師。

迫於家裡的催婚壓力,她來到某婚戀網站相親。

結果,跟諮詢師的初次對話,就讓人氣到爆炸。

簡單瞭解過華梅對另一半的要求後,諮詢師做的第一件事是——

真誠地幫這個34歲的女人“認清現實”。

“我說話可能稍微直接一些,從外形來看,你不是什麼美女,不漂亮,而且你年齡真的很大了。”

沒想到,華梅根本不買賬。

聽到對方說自己不漂亮,她無所謂地笑了笑。可對方說她老,華梅不認同地回覆說:“我覺得自己的年齡很好啊。”

這句反駁,讓諮詢師非常不舒服,她像是聽到了某件好笑的事,滿臉難以置信。

“嗯?你覺得你的年齡在婚姻市場

還是一個很好的年紀?”

華梅堅定地點了點頭。

諮詢師不服氣,也不認輸。為了儘快讓這個34歲的的女性向現實低頭,這之後,她的語氣變得咄咄逼人。

“你不要想我現在狀態很好,自己覺得很年輕。這都是自欺欺人的,都是你自己覺得的。

“你要現在談戀愛,最快36生孩子,也算高齡產婦了。

“什麼?你還想過不生孩子?既然你選擇婚姻,那你就不能不生孩子。”

前前後後三大段話,像極了洗腦現場。

最後,她還不忘總結:

“你的性格有一點硬,希望你柔一點。”

不知道看到這裡,你們是什麼感受。

反正同樣作為女性的我,極度不適。

短短几分鐘的對話,婚姻市場偏愛的女性標準暴露無遺——

年輕好看的當然搶手,如果兩樣都不佔,那起碼也要順從聽話,性格別太要強。

難怪諮詢師努力想要“掰正”華梅。

這套“好嫁風”的標準之下,她倒是顯得格格不入了。

這些貶低,絕不是華梅頭一次聽到。

在公園的相親角,她的職業也曾是大媽的攻擊目標。

當時,替兒子擇偶的大媽在得知她是律師後,上來就是一頓炮轟:

“律師多厲害啊,要是吵架了,你一下搬出個《民法》《刑法》啊,我吵得過你嗎?”

大媽這話說得幽默,可嫌棄卻是真實存在的。

當華梅試圖繼續溝通,大媽直接趕客,“咱不談了好嗎?我害怕。”

都以為律師最會吵架,可誰能想到,她此刻只能尷尬微笑。

大媽只是萍水相逢的路人,錯過也就錯過了。

但在最親近的家人面前,壓力更大。

痛苦的女孩,有時候是因為被束縛在親情中,看不得親人難過,所以才會憤怒又無奈。

華梅的老家在山東農村,家裡有五個姐妹。

父親嘴上說著:“別看我都是閨女,也比你們兒子都強。”

聽上去好像是誇獎,但所有人都能聽出背後的不甘。

女兒爭氣,給“斷後”的家庭挽回了面子。可她不結婚,又讓老人在外抬不起頭。

所以平時融洽的家庭,一提到華梅的婚姻問題,就立刻爆發。

紀錄片中有一幕讓人印象深刻。

七大姑八大姨圍坐一堂,拿出最極端的話,集體圍攻華梅:

“就是上學上傻了。”

“你一天不成家,爸媽一天就不放心。”

“你以後有病有災,誰照應你?”

“不結婚就得判刑。”

“不結婚,再幸福也不叫幸福。”

老父親甚至打起了苦情牌:

“從小到大你要什麼都給你,你考上大學,咱家那麼窮,我還供你上完學了。我起五更爬半夜地幹,還不就是為了你。”

這讓華梅無法抵抗,只能落荒而逃。

我知道,看到這裡,一定會有人質疑:

34歲還不結婚,一定是華梅的擇偶條件太挑剔了吧?

真的如此嗎?

恰恰相反,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另一半,她都有非常明確的認知。

她對另一半的要求有兩點:

一是受過良好的教育;二是要尊重女性,比如雙方要合理分配家務。

之所以提到家務,是因為她的前男友就是完全不做家務的人,直接導致了兩人分手。

這兩個條件,苛刻嗎?

起碼我覺得挺正常。

但就是這兩點要求,她遇到的男性幾乎都無法做到。

有一次,她相親時遇到一個山東老鄉。

兩人一聽對方也是濱州的,家裡還相隔不遠,聊得很熱絡。

可一說到對另一半的要求,男方說:

“成了家,我要佔主導地位。可以一半一半,只不過我要佔更大一半……女生不能比我強太多。”

華梅的表情肉眼可見垮了下來。

或許至此她才明白,原來,對婚姻市場、男性抑或是家人來說,最“完美”的女性標準首先應該是“順從”。

華梅形容自己的處境是:一邊戰鬥,一邊撤退。

在隨波逐流中,又心有不甘。

這何嘗不是大部分大齡未婚女性的真實困境?

她們都知道,除非拋棄一部分自我,放棄自己的稜角,去適應固定的社會標準,否則就永遠無法融入婚姻市場。

當婚姻成了一個任務,

它還能通向幸福嗎?

華梅的故事並非是個例。

紀錄片中的另外兩位女性,也都承受著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壓力。

比如,28歲,北京戶口,有房有車的徐梅(Xu Mei音譯)。

名牌大學,工作體面,性格開朗……按理說,應該是備受婚戀市場青睞的女性。

可她的戀愛,卻總受制於“控制慾”超強的母親。

最近的相親對象,也因為對方不是北京戶口,無疾而終。

每當女兒要向母親說道理,冷靜也好,痛哭也好,她的表情總是這樣:

一句話,根本說不通。

習慣了順從的她,也會為此痛苦,甚至因此在接受心理治療。

可她無力改變,無心改變。

最後一位女主蓋琪(Gai Qi音譯),是一位大學教授。

她也曾是一個“剩女”,但現在,她已經成功走入婚姻。

說起這段婚姻,她掛在嘴邊的一個詞是——妥協。

無論何時,她的臉上都帶著一種平靜。

哪怕她承認婚後的生活沒有單身時有趣,甚至經常很無聊。

但她認為,現在的生活是幸福、美好的。

“婚姻關係,總是需要妥協的……你肯定要捨棄一些東西。我選擇活在當下。”

她,她們,到底為了什麼而妥協?

歸根到底,婚姻好像成了一個魔幻的詞。

大家認定,婚姻才是獲得幸福的充分必要條件,如果你大齡未婚,你就是個失敗者,任何人都可以對你橫加指責。

以法定結婚年齡為標尺,老一輩人推動著它,新一代人傳承著它,一個女人的全部價值,幾乎都基於婚姻。

不得不讓人懷疑——

當婚姻變成了一個不得不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的任務,它真的還能帶領人們通向幸福嗎?

說實話,紀錄片中選擇的女性,不管是學歷還是眼界,都不算底層。

可她們依然無法擺脫單一的婚姻觀,堅守住絕對獨立的人格。

三個人中,只有華梅是個例外。

故事的最後,34歲的她選擇去法國留學。

課堂上,她專心記著筆記。

放學後,騎著自行車穿行過校園。

此時的她,一身輕鬆,完全是一個普通的女學生模樣。

但其實,這不是真正的結局。

這部紀錄片拍攝於2015年~2017年,因為大家太關注華梅的近況,最近,她在推特上回答了網友的問題:

如今,她已順利從法國畢業,並移居德國,繼續做律師,也結婚了。

總有些期待和追求,不會被外界的聲音阻礙。

讓人感動的是,華梅是個農村女孩,可她一直在努力做自己,追求更適合自己的人生。

面對困難,她一直在找解決辦法,絕不逃避。

她是個能解決問題的人,也藉此完成了自我蛻變。

我相信,很多人都會借她們的故事,得到自己的感慨。

不過,“剩女”這個帶有歧視意味的問題,從來不是一個值得引發集體關注的社會現象。

更值得大家關注的是,一箇中國女孩,究竟要經歷多少困難,才能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你值得更好的”,並不是一句輕飄飄的口號。

你無法想象,為了讓自己“值得”,她們究竟付出了多少。

她們中的大部分人,一出生就已經註定了安穩的一生。

她們必須漂亮,必須溫順,未來的歸宿是婚姻,能讓她們大展拳腳的地方是:菜市場、廚房、育兒室。

時代在進步,卻很少有人關心過,當代女性到底在追求什麼?當代女性的幸福標準是什麼?

恐怕並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家庭穩定了。

無論是經濟獨立,還是精神自由,無論是事業成功,還是靈魂豐滿……女孩們眼裡裝著的,也可以是星辰大海。

無論最終,她們選擇走進家庭,或是終身自由,都只是個再普通不過的選擇,不應該受到任何人的評判。

希望每個女性,對於自己的生活可以有更自由、多樣化的選擇。

28歲了還沒結婚,我快要崩潰撐不下去了,朋友說我有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