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疫情期製造業?工業互聯網是“長跑”賽道

拯救疫情期製造業?工業互聯網是“長跑”賽道

疫情期企業復工問題將工業互聯網(也有稱“產業互聯網”)推上“風口”。不過,對於工業互聯網公司來說,不管是產品研發還是市場推廣,都還需要走很長一段路程。

上海繁易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行業總監何俊從2月5日就開始上班,他告訴記者,疫情期間,很多工業互聯網公司都開始使用各種線上直播,講解宣傳相關知識,而企業主們也以此為契機開始“主動探索”工業互聯網。

不過,目前何俊所接到的客戶單子,大部分還是兩三年前就已經知道工業互聯網並且早已下定決心去進行建設的企業。

深圳市騰股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創始合夥人孫建恆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工業互聯網企業投資回報週期在7~10年,資本利用效率較高。“不同於消費互聯網時代,工業互聯網燒錢的價值並不特別大,更多的還是提升客戶的價值,從工業企業賺到的錢再投到自己的研發上。”孫建恆說。

普遍觀點是,目前工業互聯網處於發展階段,政策推動作用大,市場化程度相對不足,工業互聯網公司需要積累和探索產品方案及商業模式。

疫情期“風口”?

富士康工業互聯網銷售經理王珂(化名)表示,在疫情下,工業互聯網除了在疫情監控、體溫監控、大數據預警預測方面幫助企業復工防疫之外,同時在遠程實時監控、遠程操作、遠程運維方面為企業生產提供幫助。

企業復工難問題讓一些企業開始重視遠程操作。不過,何俊告訴記者,遠程操作、遠程監控還是屬於比較小的應用案例。他舉例說,對於裝備製造商,一年假設有1000臺設備,每年可能有十幾臺、二三十臺設備具備這種遠程操作的能力。“因為遠程監控或者遠程操作的價值並沒有那麼高,而且在接入上還有一定成本。”何俊說。

樹根互聯的一名技術人員王凱(化名)也告訴記者,以其瞭解,遠程維護方面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是挖掘機,比如客戶分期購買了挖掘機,如果不及時付費,就會被鎖機或者機器變慢。他告訴記者,遠程操作的應用如果要完全落地還需要大帶寬、低時延的5G技術進一步普及,如今的基礎設施條件還不能滿足。

中國信通院 《工業互聯網平臺白皮書》(2019討論稿)(以下簡稱《白皮書》)根據對國內外366 個平臺應用案例進行統計分析,當前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主要集中於設備管理服務、生產過程管控與企業運營管理三大類場景,佔比分別達到38%、28%和18%。其中佔比近40%的設備管理服務,是通過給生產設備連接硬件設備收集數據,然後根據數據可展開各類服務方案。

深圳市騰股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創始合夥人倪志剛在介紹其投資的蘑菇物聯技術(深圳)有限公司時透露,目前比較火的是設備管理類項目,其提出的工業互聯網方案是把工廠空氣壓縮機跟工廠前端的業務連接在一起,當系統檢測前端只有一半業務量在開動的時候,可以自動關掉一部分空氣壓縮機,由此降低電費成本。

“很多企業也是一種看不懂但直覺認為不能落後的狀態,生怕錯過了什麼。但也有思路清晰的,明確要用數據優化生產環節,真正會用的才真能起到作用。”王凱舉例說,一家電焊機企業的大客戶是給汽車焊接零件的,要求很高,公司如果出錯次數過多就會“出局”。這家公司生產電焊機之後並沒有手段檢測哪裡有問題,所以就想採集焊接過程中的電流電壓等參數通過機器學習找出關聯,一旦成功的話,就可以在生產的過程中即時發現次品。

收集、整合數據是目前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發展重點。孫建恆曾在華為做了10年的電信戰略負責人,2017年成立騰股創投主要關注B端投資機遇,尤其是一些工業互聯網、雲計算項目,這些項目一旦數據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進一步發展人工智能業務,後期有機會爆發成為高門檻創新型企業。

為收集更多數據,也就需要更多的設備接入量。不過王凱表示,目前很多項目規模其實不大,最大也就是5000臺的設備接入量。《白皮書》也顯示:目前平臺連接能力面臨挑戰,工業設備種類繁雜、數量多、通信協議與數據格式各異,當前尚缺乏有效的技術手段能夠低成本、便捷地實現工業設備快速接入平臺,導致絕大部分平臺的設備接入數量有限。

Gartner(信息技術研究和分析公司)曾預測,2020 年全球可聯網設備數量將達到260 億臺,但目前平臺設備接入水平與此還有較大差距。

工業互聯網入局者

目前,在中國工業互聯網市場上,還未形成巨頭企業,但有實力的競爭者並不少。

中國信通院將國內工業互聯網產業技術體系分為九大類型的企業以及相關科研院所、行業協會、投融資機構、產業聯盟等。其中包括:三大運營商;以用友、浪潮等為代表的工業軟件企業;以華為、中興為代表的工業網絡企業;以寶信軟件等為代表的系統集成與服務企業;以阿里雲、騰訊云為代表的互聯網/雲/大數據公司;以崑崙海岸、研祥集團為代表的工業自動化企業;以海爾、富士康為代表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以360、威努特為代表的安全企業等。看上去“各司其職”,實際上很多企業也有“跨界”業務。

從通用電氣2012年提出工業互聯網概念到如今,製造行業巨頭如富士康、海爾、三一重工都已推出旗下工業互聯網平臺。各細分行業也有中小型的工業互聯網公司對於垂直行業進行深耕。不過,關於工業互聯網這一概念的推廣,不得不提到的還是互聯網巨頭相關佈局。2018年的9月30日,騰訊宣佈重大組織架構調整,新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以示對於B端市場的重視。

業內有觀點對互聯網巨頭參與B端市場競爭表示質疑。孫建恆就認為,阿里和騰訊相對華為等公司而言,可能缺乏做B端市場的基因,其優勢更在於C端。何俊有不同看法,認為互聯網公司在學習能力和自我更迭能力方面都很強大。

“阿里、騰訊都招了海量的傳統工業人才去他們公司做這些事情,現在招的人是工業互聯網圈裡面最貴的。舉個例子,比如像西門子招人,可能在上海是年薪40萬元左右,到阿里的話起步就是60萬元左右。”何俊說道。

互聯網公司發揮C端優勢,騰訊雲工業雲總經理李向前曾對媒體表示,騰訊對工業互聯網的定義是“數字化助手”的角色,充當連接的平臺,實現C2B(消費者到企業)甚至C2B2B2C。“一開始,騰訊認為應該幫助製造企業做工藝和供應鏈的優化等。一開始就講怎麼在生產過程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但等講完才發現,這根本不是企業的痛點。對於很多企業而言,其需求還是通過營銷端來拉動產能。”李向前表示。

目前政府對於工業互聯網出臺許多政策,這也讓企業如何去與政府合作成為關鍵。何俊告訴記者,阿里的打法都是面向政府的。比如阿里雲要去某地談合作,首先需要與當地政府有密切的溝通,接下來就會有幾十個工廠來做試點等。阿里雲方面對此說法並未回覆。孫建恆表示,會幫助投資企業對接運營商方面的渠道資源,而運營商本身也需要工業互聯網公司的產品解決方案,雙方就會達成合作。

優惠政策並不能一直持續,要推動工業互聯網市場化和商業化,除了要拿出更好的產品,並讓產品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規模化產出之外,工業互聯網公司的商業模式也需要發展、調整。孫建恆告訴記者,工業互聯網公司除了獲得硬件設備的利潤,最大的價值應該是數據衍生出的增值服務費用,不過這一塊目前還在探索初期。復星集團執行總經理、北京加菲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於宗博對記者表示,還有一種做法是前期可以免費部署,後期按利潤來分成。

對於工業互聯網企業來說,利潤需要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根據《白皮書》,我國航天雲網、海爾、樹根互聯等領軍平臺企業的平均累計投入已經有數億元乃至十多億元,但目前平臺直接帶來的收益在企業整體利潤當中佔比並不高。國內外絕大多數初創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都還處於虧損狀態,融資規模普遍在億元水平,公司估值也相對較低。

何俊還記得,在2015年、2016年時有一大批創投人士找到他希望投資,這種火熱狀態現在早已消退。

“我不擔心BAT不懂工業,我擔心他們沒有耐心,因為他們可以找到很懂工業的人。但我覺得B端天然沒有C端那麼快。有沒有耐心,主要取決於他們。但我認為耐心是成敗的關鍵。”何俊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