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細妹子,影壇大明星——憶王人美

南宋理學家張栻創辦的城南書院,座落在長沙南門妙高峰下書院坪(現天心區書院路356號),1911年改稱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享有“千年學府,百年師範”的美譽。這裡是毛澤東、蔡和森、何叔衡等革命家的母校,也是湖南新文化運動發祥地。

​長沙人物 | 長沙細妹子,影壇大明星——憶王人美

教育學家徐特立、黎錦熙、王季範、楊昌濟等一大批著名學者在此任教。其中有一位數學老師王正樞,號立庵,祖籍瀏陽大瑤,不僅精通數理化,同時對文學、醫道等均有研究,是毛澤東、周世釗等人所在的第八班的數學老師。

王正樞生有四子三女,在他的教育下子女個個都有不俗成就,演繹出一個王氏傳奇家族。

​長沙人物 | 長沙細妹子,影壇大明星——憶王人美

王正樞 王心豐供圖

長子王人旋,在留學德國時認識了朱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解放後任第一機械工業部總工程師、農工民主黨北京市主委;次子王人路,1922年在上海中華書局工作,經潘漢年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事兒童文學研究與出版,也是著名畫家;三子王人藝,是我國著名的音樂家、小提琴演奏家;小兒子王季能是一名建築師。

大女兒王雪華在上海工作,其丈夫李季為《資本論》翻譯者;二女兒王明夏,承父業在北師大女附中教數學,李敏、李納(毛澤東之女)都是她的學生;最小的女兒乳名“細細” ,王正樞為其取名“庶熙”,庶熙兩字出自《尚書•堯典》裡的“庶績鹹熙”,意思是希望國家百業興旺,也企望孩子們認真讀好書、紮紮實實地學本領,將來為改變國家貧窮落後的面貌出力。

​長沙人物 | 長沙細妹子,影壇大明星——憶王人美

王人美(前右)和哥哥王人路(後)、王人藝(前左) 王心豐供圖

王庶熙,即是日後大名鼎鼎的中國早期電影表演藝術家王人美。這位從長沙走向世界的優秀電影表演藝術家也有著傳奇的一生。


第一女師輟學,投奔上海學藝

王人美(1914-1987),長沙人,出生於長沙書院坪,系書香世家子弟,她從小就生活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撫琴吟詩,唱歌跳舞一學就會,是父母的掌上明珠。1926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學校座落在長沙城天心閣下古稻田,朱劍凡、徐特立曾先後在此擔任校長,著名老師有田漢、周世釗、田穀城等。

王人美在《我的成名與不幸》一書中便談到過她記憶中的家:

“我們居住的這幢房屋……它還有一扇小門,門外直通高高的古城牆,城牆上有座天心閣……我小時候,天心閣的午炮亭天天放炮,炮聲一響,等於告訴我們午飯時間已到。重陽佳節,父親帶我們登天心閣望長沙內外,講古往今來的山河變遷。”

可見長沙天心閣在她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長沙人物 | 長沙細妹子,影壇大明星——憶王人美

王人美和家人合影(前排左起:王人旋、黎錦煌、王雪華、李季;後排左起:王人藝、王人美、王人路) 王心豐供圖


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民國時期培養了一大批女中豪傑,如繆伯英、謝冰瑩、 向警予、楊開慧、劉英、等等。如果不生變故,王人美在該校繼續讀書,一定也是她們中的一員。

​長沙人物 | 長沙細妹子,影壇大明星——憶王人美

王人美的三哥王人藝(1912-1985)著名音樂家

歷史的航標往往不隨自主就改變了航向,1927年父親王正樞被黃蜂蜇後意外身亡。而母親早在她7歲時就已去世,大哥王人旋參加革命後不知所蹤,王人美被迫輟學。1928年初,二哥王人路將王人美和她的三哥王人藝帶到上海,投奔曾經在中華書局同事的黎錦暉。此時的黎錦暉正著手籌辦歌舞學校。


美美女校生,歌舞小天王

黎錦暉,湖南湘潭人,畢業於長沙高等師範學校,中國流行音樂的奠基人。1927年,他創辦了“上海美美女校”“中華歌舞學校” 先後組建“中華歌舞團” 、“明月歌舞團”,併到各地巡迴演出。

​長沙人物 | 長沙細妹子,影壇大明星——憶王人美

黎錦暉(1891-1967)

黎錦暉的父親黎松安系晚清秀才。黎松安共生八子,是民國曆史上有名的湘潭“黎氏八駿” 。依次為:黎錦熙,語言學家;黎錦暉,音樂家;黎錦耀,礦業專家;黎錦紓,教育專家;黎錦炯,鐵路橋樑專家;黎錦明,作家;黎錦光,音樂家;黎錦揚,作家。真可謂滿門俊彥,八斗高才。

​長沙人物 | 長沙細妹子,影壇大明星——憶王人美

黎氏八駿照片

黎錦暉十分賞識這位聰慧活潑,勤奮好學的長沙“細妹子” ,並要求王庶熙改名為王人美,作為藝名,也有意將女孩列入王家的“人”字輩,力舉要破除女性不入家族輩分的舊習。從此她就以“王人美” 名字進入黎錦暉創辦的上海美美女校。王人美學習歌舞,三哥王人藝學習曼陀林琴。

王人美和黎莉莉(黎錦暉養女)等眾多小姐妹一起在美美女校舞臺上長大,系統的學習了表演藝術和練就了紮實的歌舞基礎,這對她們日後在銀幕上塑造角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長沙人物 | 長沙細妹子,影壇大明星——憶王人美

小型歌舞表演《蝴蝶姑娘》

黎錦暉在美美女校的基礎上還組建了中華歌舞團,主要團員有黎錦暉、王人藝、王人美、黎莉莉(錢蓁蓁)、徐來、薛玲仙、黎錦光等人。1928年5月,黎錦暉組織的中華歌舞團乘船從上海出發,用了10個月時間,在新加坡、吉隆坡、曼谷、馬六甲、雅加達、蘇門答臘等地巡迴演出,節目有黎錦暉早期兒童歌舞劇的代表作和小型歌舞表演《蝴蝶姑娘》、《小小畫眉鳥》,以戲曲舞蹈編成的《火花舞》,以及外國的《西班牙舞》、《天鵝舞》等。當年王人美14歲,即隨團走遍東南亞各國,演出受到南洋僑胞的熱烈歡迎。

1929年,中華歌舞團改稱"明月歌舞團",增添了聶耳、白虹、周旋、楊枝露、黎明健、於立群等團員。1931年,明月歌舞團曾在北方各大城市公演,受到青年學生的歡迎,王人美與黎莉莉、薛玲仙、胡茄曾被譽為歌舞“四大天王”。

​長沙人物 | 長沙細妹子,影壇大明星——憶王人美

王人美劇照

在明月歌舞團時加入的團員聶耳,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作曲者。當年明月歌舞團籌備成立時,曾廣發招生通知,聶耳以“聶紫藝”的名字前往報考。明月歌舞團為聶耳的音樂夢打開了一扇通向成功的大門。因為他過去曾自學過小提琴,黎錦暉於是安排他跟著王人藝繼續學習小提琴。

王人藝曾拜師奧地利提琴家普渡世卡專攻小提琴,小提琴演奏技藝已有很高造詣。也正是在這個階段,聶耳到上海,王人藝經常指導他學習琴藝,擔任了聶耳的小提琴教師,因王人藝與聶耳同年,所以聶耳稱王人藝為“小老師”。

​長沙人物 | 長沙細妹子,影壇大明星——憶王人美

聶耳(中)與他的小提琴老師、明月歌劇社首席小提琴師王人藝(右)的合影(現收藏於玉溪市聶耳紀念館)


2005年12月15日,在上海賀綠汀音樂廳舉行的“王人藝逝世20年追思會”上,聶耳的侄女聶麗華專程從雲南趕來參加。


影壇一新秀,銀屏放異彩

1931年,明月歌舞團併入聯華影業公司。其時導演孫瑜正在物色新片《野攻瑰》的女主角,孫瑜是清華學校高等科畢業生,後赴美比拉斯哥戲劇學院學習電影劇作、攝影,是早期中國電影界學者型導演。孫瑜慧眼識珠,力舉王人美擔綱《野玫瑰》女主角。

王人美不負孫瑜厚望,在《野玫瑰》片中把小鳳一角,演得活靈活現,深受觀眾喜愛,而一舉成名。“野玫瑰” 也成了她的外號。王人美從此踏入了電影表演藝術之路。

1933年,著名導演蔡楚生正籌拍自己新寫的劇本《漁光曲》,其中“小貓”這個女主角的挑選,費了不少的工夫。因為這個角色既要有成熟的演技,同時還應該有一點陌生的新鮮感。當時上海灘的演員中,成熟的有很多,可兼具那份單純的陌生感的則是少之又少。有人推薦了王人美,蔡楚生立馬應允,因王人美已經與蔡楚生合作過一部《都會的早晨》,彼此比較熟悉。

​長沙人物 | 長沙細妹子,影壇大明星——憶王人美

王人美劇照

蔡楚生認為她所透露出來的書香氣正好符合角色清新的氣質,也讓人覺得更加有親近感。蔡楚生於是找到王人美,邀請她主演《漁光曲》中女主角小貓,並要求王人美親自演唱片中主題曲《漁光曲》。蔡楚生向王人美講述了影片中漁家子弟徐小貓、徐小猴和船王何家繼承人子英之間的悲歡離合的故事,聽了這個悲慘故事,王人美一口答應,決定出演。

王人美在電影開拍前,專程到舟山群島體驗了幾個月的漁民生活,和當地的漁民同吃同住,一同下海打漁。所以她不僅能把漁民下海打漁的生活真實演繹出來,更為可貴的是能夠把漁民的內心世界也融合進劇情裡。尤其是她流著眼淚唱出《漁光曲》的時候,更是深深的撞擊了每一位觀眾的心靈。

​長沙人物 | 長沙細妹子,影壇大明星——憶王人美

王人美在《漁光曲》中劇照

在片中,她的表現證明了導演的眼光,同時也證明了她自己的實力。王人美飾演的漁家女小貓,清新脫俗,與當時電影中所常見的成熟世故截然不同,給人以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受。

《漁光曲》整整拍了18個月,1933年起開拍,一直到1934年6月14日才在上海金城大戲院首映。結果,該片連續放映84天,場場爆滿,一票難求,立即轟動上海,一舉打破了胡蝶主演《姊妹花》創下的播映紀錄。一夜之間,王人美的清新形象,超越了傳統上海女人的妖豔高貴,而成為平民化美人的代表。她那樸實的演技,強烈地表達出了被迫害女性的堅強和反抗性格。

​長沙人物 | 長沙細妹子,影壇大明星——憶王人美

同時,她演唱的主題曲《漁光曲》更是動人心絃,她主唱的10多萬張《漁光曲》唱片也被搶購一空。此曲雖已流傳了半個多世紀,由於揭示了當時社會的本質,激起了人們的共鳴,至今仍然是一首富有藝術生命力的抒情歌曲。

第二年5月,影片被送到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參展,榮獲第九名,是中國第一部獲得國際電影節大獎榮譽的電影,一時蜚聲中外影壇。這一年,王人美不過20歲。

現在,人們提到《漁光曲》便會想到王人美,想到那個清新脫俗的小姑娘“小貓”。在王人美的演藝生涯中,她自小秉承的家風讓她在紛繁複雜的上海灘中脫穎而出。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1931年,聯華公司拍攝電影《野玫瑰》,王人美和金焰分別擔任男、女主角,電影打破中國戲劇皆以“大團圓” 為結局的常規,將故事的結局以悲劇收場,在當時引起了轟動。電影中扮演情侶的王人美和金焰這對金童玉女最終喜結良緣。

金焰,朝鮮人,憑藉主演電影《野草閒花》,幾乎在一夜之間成為了萬眾矚目的明星。1933年《電聲日報》組織評選“中國十大電影明星” ,由於金焰英俊、瀟灑,朝氣蓬勃,演技非凡。而且在男演員中得票最多,所以被推選為“電影皇帝” 。

​長沙人物 | 長沙細妹子,影壇大明星——憶王人美

1934年元旦,在公司年會上,王人美與金焰舉行了非常簡樸的婚禮。那一年,王人美20歲,金焰23歲。當年王人美和金焰之間的結合還是上海灘的一段佳話。他們的婚姻是在上海演藝圈的花團錦簇中誕生的,本身就繞上了光環。一旦這種光環因時間流逝而逐漸淡去,婚姻也就走到了盡頭。

​長沙人物 | 長沙細妹子,影壇大明星——憶王人美

王人美與前夫金焰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王人美拒絕為日寇拍片,積極投入抗日宣傳,並參與了以"七·七"事變為主題的大型話劇《保衛蘆溝橋》的演出。在劇中,她以飽滿的熱情,演唱了聶耳作曲的《鐵蹄下的歌女》和《義勇軍進行曲》等歌曲,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投身抗日宣傳隊伍後,王人美碾轉香港、桂林、昆明、重慶等地,金焰則去重慶中國電影製片廠繼續拍戲。王人美希望有自己的一份事業,而不是依附於丈夫。她選擇在桂林美軍後勤部門做打字員。金焰堅決反對王人美做打字員,由此產生了深深的裂縫,最終撕裂了金焰與王人美維持10年的婚姻。三年後金焰在香港與女明星秦怡結婚。

​長沙人物 | 長沙細妹子,影壇大明星——憶王人美

王人美劇照

從小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王人美,對於自己第一次婚姻以這樣的方式收場,覺得很失敗,以至於在後來和葉淺予的交往中她差點因為猶豫而失去了自己一生的幸福。

王人美第二任丈夫葉淺予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著名國畫家、漫畫家,1947年到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任教,抗日戰爭勝利後曾赴美舉辦個人畫展。建國後歷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畫系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歷屆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出版有《葉淺予作品選集》、《葉淺予畫舞》等。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

他們二人大約是在20世紀的30年代相識,當時兩人誰也想不到,命運之神竟然會安排他們在後來的生命中,有如此奇妙的一段姻緣。1955年王人美、葉淺予兩人在朋友們的鼓勵和祝福中再組家庭,其時,王人美41歲,葉淺予47歲。

結婚後,王人美便從北影廠的宿舍搬進了大佛寺西街47號的葉宅居住。初秋的北京,古木繚繞,蘭草繁茂,古香古色的巷陌牆垣,形成了宜人的景色。一對感情受創的中年藝術家,組合成了一個新的家庭,彼此溫暖著對方的心。

​長沙人物 | 長沙細妹子,影壇大明星——憶王人美

王人美和丈夫葉淺予(1956年)

王人美是一個注重生活細節的女子,葉淺予則性格開朗,大大咧咧,甚至有一點大男子主義。王人美在談及丈夫時,總是露出一副淡淡的笑容,輕輕地說:“葉淺予是一位過於沉浸在事業裡的藝術家,當這種人的妻子真不容易!” 這是王人美對兩人三十多年婚姻生活的體會。

在外人看來,這應該也是一段佳話吧。令人覺得遺憾的是,王人美雖然有過兩次婚姻,卻沒有生育子女。


“繁花落盡,明月飄空”

新中國成立後,王人美從上海電影製片廠調至北京電影製片廠工作。1950年主演反映土地改革題材的影片《兩家春》,飾婦女主任靈巧,獲得中央文部優秀影片三等獎。又先後參加拍攝《猛河的黎明》、《青春的腳步》、《崑崙山一棵草》及《花兒朵朵》等片。

​長沙人物 | 長沙細妹子,影壇大明星——憶王人美

周恩來、鄧穎超與王人美等電影界人士合影

1952年,在電影界文藝整風、1957年反右運動、1966年開始的文革中,王人美三度受到衝擊,兩度精神失常。

粉碎“四人幫”后王人美恢復工作。1979年秋她導演話劇《家》、《日出》,在北京演出,獲得廣泛好評。同年,她實現了多年的願望——光榮的加入中國共產黨,並被選為第四屆全國文代會代表,第二屆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後被聘為北京市文史館館員。她是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85年由她口述,作家解波整理,《我的成名與不幸》自傳一書出版。1987年4月12日,王人美病逝於北京。

​長沙人物 | 長沙細妹子,影壇大明星——憶王人美

1984年11月,王人美70歲生日,在北影廠招待所留影。 王心豐供圖

2005年12月28日,紀念中國電影誕生100週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並由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評選“中國電影百年百部優秀影片”和“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

該兩項評選包含1905年至2004年底近百年時間段內,在銀屏上表演精湛、深受廣大觀眾喜愛、塑造了令人難忘的銀幕形象的優秀演員和在中國電影歷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的影片。這在中國電影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義,是中國電影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和人民沒有忘記王人美,她和她主演的《漁光曲》雙雙上榜。

歷史沒有輪迴,但是上個世紀中國早期電影的那段光輝歷程,100多年之後仍然綻放出美麗的光芒。


附記

(一)


2014年12月,中國早期電影著名錶演藝術家,王人美誕辰100週年紀念活動在其祖藉瀏陽市大瑤舉行。21日王人美二哥王人路的兒子王心豐,清華大學教授、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兩次獲得者王心豐抵達瀏陽,參加了這一隆重的紀念活動,並贈送了王人美三十年代所唱歌曲的光盤、回憶錄等珍貴的資料。

其間,王心豐專程前往長沙市,參觀爺爺王正樞曾經任教的湖南第一師範學校。校友會秘書處陪同王心豐參觀了大禮堂、毛澤東學習時所在的第八班教室、學生寢室、一師水井等多地。在陳列室,王心豐看到爺爺王正樞(王立庵)的照片時,激動不已,併合影留念。

​長沙人物 | 長沙細妹子,影壇大明星——憶王人美

王心豐在一師陳列館爺爺王正樞的照片前留影。王心豐供圖

校友會贈送給王心豐一本載有王正樞名字的湖南第一師範校友錄。王正樞曾是毛澤東、周世釗等人的數學老師,這一段往事,也在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師》中有記載。本文部分照片系王心豐先生參加紀念活動時提供。


(二)

王人美主演、參演的電影

《野玫瑰》(1931)、《共赴國難》(1932)、《芭蕉葉上詩》(1932)、《都會的早晨》(1933)、《春潮》(1933)、《漁光曲》(1934)、《小天使》(1935)、《風雲兒女》(1935)、《壯志凌雲》(1936)、《長恨歌》(1936)、《關不住的春光》(1948)、《兩家春》(1951)、《花兒朵朵》(1962)、《猛河的黎明》(1955)、話劇《家》(1956)、《青春的腳步》(1957)、《探親記》(1958)、《青春之歌》(1959),等等。


END

*本文由城市記憶CityMemory獨家發佈,作者 | 劉曙文,編輯 | 明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