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到今天
“君子慎獨”,如何慎獨,看來得先成為君子,“小人閒居為不善”,反過來,能做到慎獨則為君子,君子獨處而不放逸,因不斷“修身”,靠道德自律和良好習慣的培養,在佛教即是守“戒”,同自己的慾望“心兵”做鬥爭,在詩詞歌賦琴棋書畫中找到可替代的更高雅的樂趣。
“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主動接受群眾監督或時刻如此心理暗示,是古人自我修煉法門,久則“不欺暗室”,若慧根具足,肉眼所察之外,焉知再無生命,何來真正獨處?
塵世行者
慎獨,很難,但我知道我父親做到了。
他們那代人,道德標準非常高。
以下是我從我父追悼會上聽來的,今天的人聽來簡直就像傳奇。
我父本是承祧兩房的地主少爺——我堂姑母家無男丁。
1929年,我父15歲的時候,發誓“不吃剝削階級的飯”,步行幾十裡到新民鎮教書。
教書一年後,身背書箱和稻草,曉行夜宿,步行幾百裡到省城考省立師範,考了全省第一!
這說明什麼呢?
我父小小年紀,又要教書謀生,又要照料自己的生活,又要讀書迎接考試,在沒人監督的情況下,不“慎獨”是不行的。
關鍵我父從不談論自己,這些“事蹟”我們子女都是從追悼會上聽來的。
我父解放前後都是校長,但都被解職。
第一次:
雖然我父兩個親弟弟都在國軍抗日,一個黃埔軍校畢業的參謀,為國捐軀,一個投筆從戎的青年遠征軍,到了緬甸,但是我父當校長的學校禮堂,懸掛國共兩黨抗日將領肖像,我父被約談,堅持認為,“凡是抗日的,都應該掛”,因此被解職。
又沒人監督,不掛不行嗎?
慎獨,一切從道德而不是從利益出發。
第二次:
知識分子思想改造。
我父認為是侮辱,知識分子比其他社會成員更不需要思想改造,於是憤而自殺。
搶救回來,頸上留下明顯傷疤,聲音嘶啞,仍舊上課,但校長職務解除。
我父幾個學生對我說,我父經常悄悄塞錢給他們,因為他們家庭貧困。
這又是慎獨,學生不說,誰也不知道。
是的,我父工資在本地教師中最高,但我去他學校,晚上睡覺,我和我父各睡一頭,竟沒有多的枕頭,我父拿書給我做枕頭。
書倒有的是。
我父在五七幹校,從頭學習挑糞種地、養魚喂牛,晚上站在飯桌上挨鬥爭。
後來返校,他見學校荒草叢生,拿鋤頭去鋤草,那活比我這知青還幹得漂亮!
又沒人叫他鋤草,記得那天學校裡又沒人,教師進修學校又沒學生。
是的,我父已從他擔任第一任校長的師範學校調教師進修學校當教師了。
他的工作,是身背大郵包(裡面裝的學員作業吧?這綠色大郵包後來我帶到涼山我當知青的地方去用了),手拿油紙傘,一次又一次,走遍全縣各面授點,給進修教師面授,所走路程,不亞於二萬五千里長徵吧?
在那寂寞難耐的征途中,他是怎樣戰勝孤獨的呢?
那時沒有客車,一切靠步行。
週末回家,也步行。
我母17歲教書,也曾是校長也被鬥爭撤職,我父地主家庭出身,我母城市貧民出身,不知道鬥她的人又找的什麼革命理由!
父母幾十年兩地分居,我父一生,都在“慎獨”。
記得有一次父親回家來,不知道為什麼家裡人那天都不在家,陽光從紙糊的木格窗間照進屋裡,我從後園廁所出來,看見父親走近木壁,停下來。
父親沒發現我,他正沉浸在一種深深的感情裡。
在斜射進屋的陽光下,父親對著木壁唱起歌來:
“紅日照遍了東方,
自由之神在縱情歌唱
……
母親教兒打東洋,
妻子送郎上戰場
……”
幾十年了,父親沙啞的歌聲至今在我耳邊迴響。
這就是我唯一一次看見我父在沒有別人看見的時候做什麼。
現在我知道了,父親當時在思念他為國捐軀的弟弟和兩次教兒打東洋的母親!
我父沒有想到,僅十來年後,我弟弟又為國捐軀——五一勞動節放棄休假參加搶修發電機組犧牲。
我父更沒有想到,他的孫子、我的獨生子……
慎獨怎麼才能做到?據我所知,靠讀書和幾代的家庭教養。
讀書,其實就是給自己套上道德枷鎖,做合格的人。
大悔憶智冰
“慎獨”是《中庸》的核心概念之一,然而卻很少人能在該有的層面上準確理解。
如何才能做到“慎獨”?當然首先要清楚它的概念。
很遺憾的,“慎獨”基本上被解釋成了自覺遵守道德準則的心理行為要求,淪為諸如“欲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舉頭三尺有神明”等等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勸世格言之列。進入百度詞條,給出的也是“《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等字眼。
在我看來,只停留在道德層面,是絕大部分人對之存在的誤讀。
看來,我們必須迴歸到對文本的整體把握。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庸》開明宗義談的是什麼?這裡的“性”是哲學本體論意義上的“性‘’,是天命的,是不證自明的;這裡的“道”是人類存在的規則和意義,與生俱來不可分離的,是天道帶來的人道。不管你是否有“睹”和“聞”的感知,不管你的心念是多麼的細微,“道”永遠都在哪工作。有如《聖經》創世紀所言“上帝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這顯然是對宇宙世界人生價值存在的思考,絕非道德說教的總綱。
其實我們接著下文更能準確理解:“中”是人的太初存在狀態,“和”是人和世界發生關係的合乎規律的狀態,只有“致中和”,才有這世界的合理存在和解釋。如何才能“致中和”呢?《中庸》後面用了大量篇幅所闡釋的“至誠”,才是唯一的達道途徑:“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回過頭來看“慎獨”,這裡的“慎”不是去“小心、警惕”不道德的事情,而是“認真、莊重”去對待思考你和世界的關係;這裡的“獨”不是你無人察覺的獨處,而是你作為人的個體如何自我觀照。
如何做到“慎獨”?《中庸》給出了標準答案:“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作為儒家思想的人的主體性,君子也好,聖人也好,絕非只是道德修養的標兵,更應是“天人合一”的踐行者。
最後想說的是:之所以多數人將“慎獨”作道德層面二非哲學層面的理解,原因有二:1.作為“四書”之一的《中庸》有大量類似“五達道”“三達德”的道德修身論述,語境使然;2.只停留在割裂的字義層面,沒有從文本的整體層面去思考。
土樓的眼
慎獨。是需要積澱和涵養才能做到的,我認為,隨心所欲不逾矩 就是慎獨的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而這個境界,我們的聖人 孔子,是在七十歲的時候才練成的。可見,真正的慎獨有多難以做到。
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禮記 大學》
意思是說,你心裡的想法,最終都會反應在你的外在行為上。只有你內心真正的真誠,才會在行為上合乎禮儀規範,心不誠,就算偽裝的再好,也最終會露餡。所以,要先做到內心之誠。內心之誠,最好的體現,就是在自己獨處的時候,也約束自己,人前人後一個樣。這也修身的必要過程。
如何做到慎獨,也就是如何修身。
大學裡說,欲修其身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所以,想做到慎獨,必須要先學知識,提升涵養。而這只是第一步。
第二步,在你的知識水平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要正心,樹立明確的道德觀念,矢志不渝,
第三步,有了道德觀之後,你要忠於他,實踐他,表裡如一。
完成以上,你就做到 慎獨了。可以隨心所欲不逾矩了。
有大招
慎獨,語出四書之《大學》。
意思是,一個人,即使在獨處時,也不會有惡意惡念,不會有惡言惡行。
簡單說,就是,高度自律。
做不到慎獨,根本原因在於認知限制。
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發乎心,顯乎形。意,念,言,行,是由內而外的過程。
現代科學已經證明了,人的心念情緒會影響細胞活動。
積極正向的意念,有利於細胞去舊迎新。可能之前有個腦細胞不太完美,這兒一開心,裂變出完美細胞了,腦子更好使了。好心情,能治病,就是這個意思。
消積負面情緒,會擾亂細胞活動,甚至造成細胞新陳代謝成畸形。這就是,病由心生。
人的細胞活動會形成氣場,積極正向的細胞活動形成積極正向氣場,是為優秀,能吸引更優秀。
所以,為了能遇到更優秀的自己和他人,必須自律。
獨處時,是洗滌靈魂的最好時機。
怎麼看待這個世界,怎麼看待他人,怎麼看待這件事,都有上策,中策和下策。
慎獨讓你永遠生上策,用上策,成上等人。
耀寶緣
所謂的慎獨是指獨處的情況下,憑著自覺性,做合法合規的事情,而不做任何有違道德和法律之事。這是進行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虧法,也是評定一個人適德水準的關鍵性環節。
要做到慎獨,首先要認識慎獨一詞的意思,是自律是底線。做到慎獨心中才梳理一道自然的“緊箍咒”時刻讓自己堅守自己為人處事的底線,不做違法亂紀事情。
要習慣寂寞,不犯錯。不要因為一頓飯而做了虧心事,任何放縱卻是給自己犯錯製造機會。
在慾望面前懂得如何去掌控,慎獨是一種人格的升級,將自己的言行時刻與道德修養聯繫,從小事到大事,都要表裡如一,做人坦蕩蕩。
豫東雪巖
“慎獨”,簡言之,就是獨處時要謹慎,或者說慎重對待自己的獨處。再深化一點,就是:在沒有外人在場、沒有他人監督的情況下,依然能夠謹慎對待自己的一言一行,始終不做逾越道德、規則、法律的事。
慎獨,是一種自律和修養,是對法律、制度的敬畏,同時也是內心境界的昇華。
如何做到“慎獨”?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
1.強化信念意志。無論作為黨員幹部,還是作為一般公職人員、企業人員,都要有堅強的理想信念、堅定的意志品質,胸懷坦蕩、心口如一,人前人後一個樣,有無監督都自律。
2.增強“紅線”意識。慎獨是一種修養,同時也是一種保護,是“護身符”。做到慎獨,凡事必能依規依紀;反之,勢必觸碰道德底線和法律紅線,而讓自己身陷囹圄。
3.提升個人修養。加強學習,陶冶情操,淨化心靈,拒腐防變。把慎獨作為基本的修養和追求,不僅做到慎獨,還可以利用獨處的機會,自省自勵,達到無我、忘我、真我的境界。
總之,做到慎獨並不難。讓自己靜下心來、安靜地待一會,真的不錯。(全網圖片)
方言菏澤
慎獨就是獨自一人的時候能夠還是嚴格要求自己,人格還是表裡如一,跟有沒有人在旁邊的時候一樣。這也代表很多人做人都是為了做給別人看。都很想努力的在別人面前要做一個什麼人,帶上一份虛偽的面具,裝好人,說好話。所以也就就先很多人說當面一套背面一套,這樣的人對人不真摯,容易讓人覺得很會偽裝很虛情假意。
儒家道家都有提到過慎獨。這個詞另一方面反應了做人是做給自己看,修行修自己。是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才要學習如何做好一個人。不是為了做給別人看。你在別人面前做得再怎麼好,你自己不開心有什麼用呢?你不是做自己,是做別人心裡面的影子,你覺得別人可能需要你是什麼樣的你就去做個什麼樣的。而且別人也未必能理解你或者感激你,一旦別人不領情,你反過來的是一種失落、怨恨。違背了自己去做的一些事其實傷害了自己,這種隱形的傷害你是不知道的。一個為了別人而活的人是最累的。別人可能不需要你為他做的一切,往往是自己給自己壓力,自己給自己負擔。人始終容易活在別人對你看法的陰影中,自己不懂面對自己,自己得不到釋放。
慎獨還一方面指自己需要自我監督,而不是在自己一個人的時候自我懈怠。你真要做好自己是不分場合的,就算一個人也不會自我懈怠,也會好好利用自己一個人的時間和機會。很多人不喜歡別人管,可沒人管了竟做些不著邊的事。自己管不了自己。這就太缺乏訓練自己的慎獨了。
慎獨也是反應一個人獨處露出小人狐狸尾巴還是你就是個君子的時候。也像一面照妖鏡,你是個什麼人一個人待著的時候那種狀態怎麼樣,都幹些什麼,一下就原形畢露你這個人了。一個人的時候對待所有行為如履薄冰,這才是真君子。
芷惜文化雜談
如何做到慎獨?首先我們要知道慎獨是什麼?
所謂慎獨,是指獨處的情況下,憑著自覺性,做合法合規的事情,而不做任何有違道德和法律之事。這是進行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方法,也是評定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關鍵性環節。
要做到慎獨,首先要認識慎獨一詞的意思,是自律是底線。做到慎獨心中才能梳理一道自然的“緊箍咒”時刻讓自己堅守自己為人處事的底線,不做違法亂紀的事情。
慎獨的領導要恪守道德,守住清貧,經得住無線的誘惑,不論是什麼樣的考驗都能將自己的慾望壓下去,不為之所動。
要習慣寂寞,不犯錯。不要因為一頓飯而做了虧心事,觸犯了自己的道德底線,不要有任何貪念,不抱有任何僥倖心理,任何放縱都是給自己犯錯製造機會。
不受誘惑,在各種誘惑面前可以謹慎做事,思想上恪守自己的自律的第一道防線,守住自己的第一次不犯錯,時刻提高警惕,要清正廉潔
在慾望面前懂得如何去掌控,慎獨是一種人格的升級,將自己的言行時刻與道德修養聯繫,從小事到大事,都要表裡如一,做人坦蕩蕩。
謀略國學
在生活的交往上,不要濫交,找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有時候在自己難以進步的時候,或許朋友的一句金玉良緣會然你茅塞頓開。
另外在這個浮躁的社會給自己一個空間,尤其是思維的空間,因為這樣會讓你有時間思考。
慎獨最重要的是要多讀書,讀書才是指引你走好未來路途的一個指明燈,不過往往現在的人不懂的這個道理。
最後我想要說的是,做好慎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慎獨是需要一生去對待的,如果你想要做一個高潔之士的話,那麼你要認真對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