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國行(三十五)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禹跡山大佛


我的中國行(三十五)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禹跡山大佛


我的中國行(三十五)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禹跡山大佛


我的中國行(三十五)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禹跡山大佛

南部縣禹跡山大佛寺位於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縣東20公里的禹跡山腰(今碑院鎮大佛寺村)離碑院鎮5公里。此山嵯峨險峻,林木蔥蘢,嵐霧繚繞,風景絕佳,為南部的"禹跡晴嵐"勝景。

我的中國行(三十五)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禹跡山大佛

刻鑿大佛的發起者是誰?這恐怕比大佛的身世還讓人難說清。比較認可的說法是,它是當地一些佛教信徒發起的。為了完成這一宏偉工程,那些虔誠的信徒通過化緣、募捐等方式到民間籌集資金,然後花錢請來以刻鑿佛像為職業的石匠對整個山石進行設計。

我的中國行(三十五)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禹跡山大佛


我的中國行(三十五)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禹跡山大佛


我的中國行(三十五)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禹跡山大佛

佛高17.5米,腰寬6.13米,下襬寬5. 2米,肢掌長、寬均為1.3米。面頗豐滿,兩耳及肩,雙目微啟平視,鼻尖粗壯,鼻尾直貫額心,嘴角微微上翹,容態肅穆安詳。頭有肉髻,袒胸束腰,裸肘赤足,左手平舉與胸齊,掌心向上,託舍利一枚,右手高舉,掌心向左,拇指與中指、無名指相扣,作施"說法印"狀。身著僧衣,外為鑲花袈裟罩體,刻工精細,造像嚴謹。面南而稍向西,負巖而立,除背上部與山崖相連外,全身不與岩石相屬。下肢離崖2米,可環腿遊覽。

我的中國行(三十五)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禹跡山大佛


我的中國行(三十五)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禹跡山大佛

禹跡山大佛的刻鑿需要耗費多少時間,這也是一個未解的謎。有人參照樂山大佛作了簡單的推算。樂山大佛高71米,刻鑿花費時間是90年,禹跡山大佛原高18米左右,高度雖不及樂山大佛的三分之一,但是難度卻因為是立佛,全身比例要求嚴而不亞於樂山大佛。如果在工匠大致相同的情況下,刻鑿禹跡山大佛需要20年左右的時間。

我的中國行(三十五)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禹跡山大佛


我的中國行(三十五)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禹跡山大佛

唐宋年間,山頂建有禹跡寺,寺側有巨人足跡,長丈許,世傳為大禹治水經過此山,留下的足跡,故名禹跡山。下腰依巖鑿有一尊大佛,通高18米,大佛兩側崖巖,天生左龍右虎二奇石,外建有五層樓閣覆蓋,以避風雨。據明代曹學佺所著的《蜀中名勝記》記載:"南部縣東南與蓬州相接,三十里為禹跡山。志雲:禹治水所經也,山頂平衍,有小石泉,鑿石為像,層樓覆之。"當時,閬中大像山和南部禹跡山的兩尊石刻大佛,馳名全川。閬中錦屏山大佛是尊坐佛,僅高三丈(9.88米);而南部的碑院大佛是尊立佛,高五丈有餘。宋高宗紹興年間(約1135年),南部進士何汝賢遊此山,作有《禹跡山院記》中雲:"吾鄉江山名天下,載在閣經者,若錦屏大像,而禹跡居其首焉。殿宇樓閣迭柏宏麗,中置釋迦大殿,環以五百應真。"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年)重修大佛寺,正門鐫一聯雲:"來自天竺國,丈六金身,化著九丈佛像,巍巍乎,山石為體,清泉為宅,龍虎為鄰,久居此十丈明樓之內;重修嘉靖年,方圓臺閣,共結四方人緣,朗朗然,廟貌永新,香火永盛,日星永照,長立於萬方瞻仰之中。"大佛寺左有八仙洞,古有禹跡山石窟,窟中有40多間石室,高低錯落,遊者如旅迷宮。明末廟毀,清朝乾隆年間重修,光緒八年(1882年)再次重修,歷代碑刻尚存寺內。

我的中國行(三十五)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禹跡山大佛


我的中國行(三十五)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禹跡山大佛


我的中國行(三十五)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禹跡山大佛


我的中國行(三十五)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禹跡山大佛

1983年,南部縣政府公佈禹跡山大佛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並樹立保護標誌,劃定了保護範圍。1985年,南部縣政府成立了維修禹跡山大佛籌募資金領導小組。1989年,禹跡山大佛管理處成立。1991年,南部縣恢復修建了大佛閣樓,同年,四川省政府公佈禹跡山大佛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禹跡山大佛被列為南充市首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6月,四川省文物局將禹跡山大佛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推薦單位。

我的中國行(三十五)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禹跡山大佛


我的中國行(三十五)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禹跡山大佛


我的中國行(三十五)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禹跡山大佛


我的中國行(三十五)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禹跡山大佛


我的中國行(三十五)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禹跡山大佛


我的中國行(三十五)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禹跡山大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