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小小的“大洋”,在民國能夠買多少東西?又能換多少人民幣?


一塊小小的“大洋”,在民國能夠買多少東西?又能換多少人民幣?

要利用時間,思考一下一天之中做了些什麼,是'正號'還是'負號',倘若是'+',則進步。倘若是'-',就得吸取教訓,採取措施—— 季米特洛夫

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的滄桑變化,發展成為了如今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全面發展的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巨人,而在漫長的經濟發展歷程之中,我國的貨幣也發生了深刻的改變。不論從貨幣的外貌還是從貨幣的本質來看,我們都曾經走過很長的一段路。這段路可能跌跌撞撞,但這條路,卻始終光明而有力量

你知道民國時期一塊大洋擁有著怎樣的購買力嗎?通過與今天的人民幣做比較,我們自會發現其中的差異。

民國的貨幣

說起民國的貨幣,或許大家並不陌生,沒錯,民國的貨幣就是大洋。我們所說的大洋,還有一個別稱,那就是銀元

一塊小小的“大洋”,在民國能夠買多少東西?又能換多少人民幣?

顧名思義,民國通行的貨幣大部分是用白銀製作的。而民國時期一塊大洋相當於七錢二分的白銀,也就是說,一塊大洋所含的白銀量很多,因此,一塊大洋的價值量也是十分大的。

通常在民國通行貨幣大洋上,會鐫刻不同的字樣與花紋,而不同的花紋與樣式的也是為了紀念不同的歷史人物與事件的。例如,在中華民國建立的時候,當時市面上流通的大洋都印有孫中山的頭像。

大洋的購買力

眾所周知,在漫長的中華民族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經歷了很長時間的貨幣的發展。從最初的物物交換到之後的一般等價物的出現,貨物價值的不同、一般等價物極易損壞等問題也都嚴重阻礙的商業貿易的發展。於是,貨幣橫空出世,代替一般等價物參與商品交換。

一塊小小的“大洋”,在民國能夠買多少東西?又能換多少人民幣?

因此,在不同的歷史時代,貨幣也有著不同的購買力。而在民國時期一塊大洋的購買力如何呢?一塊大洋又能夠換取多少的人民幣呢?

其實,民國時期一塊大洋的購買力還是十分強大的。我們以民國元年到民國八年這一時間段為例。因為在民國時期,整個國家處於戰爭的動盪之中,與此同時,民國時期的生產力十分低,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三座大山的壓迫中艱難前行,因此,國家處於政治不穩定,經濟匱乏的年代。

在這個背景下,民國時期的物價也處於一個較高的水平。按照當時的物價計算,每千克大米的價值是在6分8釐,偶爾大米的物價上浮,達到7分;一瓶牛奶的價格則在8分錢左右;一千克油的價格則是在16分,最高也能達到20分左右。至於一千克豬肉,那自然是有些昂貴的,大概在2角5分左右。

一塊小小的“大洋”,在民國能夠買多少東西?又能換多少人民幣?

由此我們可見推算出,在民國時期,如果用一塊大洋買這些日常的生活用品,那當時人們必定是收穫頗豐的。即便人們拿著一塊大洋下館子,也必定算是一頓佳餚了。從日常用品的角度推算下來,當時的一元大洋已經相當於現在的100到200左右的人民幣了。因此,不起眼的一塊小小大洋,即便在今天,也擁有著很強的購買力,更別說在當時的民國了。

大洋的出處

有人會說,光憑藉當時的物價來推算,這樣的結果不免過於片面了,只有支出沒有收入,研究結果也沒有說服力。在這樣的情況下,研究民國時期人們的收入就十分重要了。

在民國,政府在重視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十分重視通過教育來啟迪民智,因此民國對於教育的支持力度很大,這一點我們從知識分子的工資中就可以推測出來。

一塊小小的“大洋”,在民國能夠買多少東西?又能換多少人民幣?

在當時,擁有極高的知識水平,能為民眾的教育做出貢獻的人擁有很好的待遇,像教師、作家、編輯等職業,一個月就可以拿到100到200元大洋的工資。對比當時的物價,我們可以想象,知識分子已經擁有極高的工資水平了。而這,還不是知識分子最高的水平。

當時出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先生,因為自身擁有極高的知識水平,同時身負要職,為中國的教育人才的培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國家對他的重視程度也非同一般。於是,蔡元培一個月的工資就可以達到600塊大洋

而當時文壇巨匠魯迅,一個月的工資大約同普通的知識分子一樣,大約在200塊大洋左右,不過,因為魯迅經常為各種報刊雜誌投稿,因此他的稿費十分豐富,加上固定的工資,魯迅每個月也可以擁有300塊大洋以上的收入了。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魯迅的收入也逐漸增加,在晚年的時候,他的年收入已經達到了1.5萬塊大洋。因此,在魯迅購置價值3500塊大洋的房子時,絲毫沒有猶豫。

一塊小小的“大洋”,在民國能夠買多少東西?又能換多少人民幣?

普通工資

不論如何,知識分子在當時已經代表高收入人群了,相比之下,普通民眾的收入水平便沒有那麼可觀了。

在當時,通過出賣自己勞力來賺錢的民眾每個月大約有10到20大洋的收入,對比當時的物價來說,普通民眾一個月的收入只能勉強維持生計,如果要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那一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或許有人會認為,對於普通民眾來說,能夠維持基本的生活但是每天能夠輕鬆工作也不失為一種美差,但是事情的真相卻並不如此。在當時,普通民眾需要每天工作12個小時,不僅如此,他們每個月的工作時間必須要達到28天以上,只有日復一日的辛勤工作,人們才能夠拿到僅有的10塊到20塊大洋。所以對於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來說,生活仍然十分辛苦

一塊小小的“大洋”,在民國能夠買多少東西?又能換多少人民幣?

民國時期一塊大洋已經能夠兌換現在的100到200人民幣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一塊小小的銀元卻在當時擁有極高的購買力。然而,不論是從民國時期的物價還是人民群眾的收入來看,大洋在當時仍然擁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有多少人窮盡一生、兢兢業業、勤勉努力,只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大洋,過上更好的生活,其實對於普通的人民來說,這樣的願望是美好的,卻又是奢侈的。不論在民國還是現在,貨幣都是很多人在生活中的希望,不論貨幣如何發展,我們奮鬥的心永遠不會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