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師既然不能做心理治療,那麼有心理障礙的人群(比如強迫症)還有必要去尋找心理諮詢師嗎?

xieshulang


沒必要找心理諮詢師,你可以找心理療愈師。諮詢是一回事,療愈是更深一個層次。


心靈諮詢療愈莉枝老師


2012年10月26日,我國頒佈新《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旨在發展精神衛生事業,規範精神衛生服務,維護精神障礙患者的合法權益,並於2013年5月1日起施行。

其中,第二章《心理健康促進和精神障礙預防》,第二十三條規定

“……心理諮詢人員不得從事心理治療或者精神障礙的診斷、治療。心理諮詢人員發現接受諮詢的人員可能患有精神障礙的,應該建議其到符合本法規定的醫療機構就診。”

第三章《精神障礙的診斷與治療》,第二十九條規定

“精神障礙的診斷應當由精神科執業醫師作出。”

第五十一條規定

“心理治療活動應該在醫療機構內開展。專門從事心理治療的人員不得從事精神障礙的診斷,不得為精神障礙患者開具處方或者提供外科治療。心理治療的技術規範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

這些規定明確了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和精神科大夫的權利和義務。即,心理諮詢師不能從事心理治療、精神障礙診斷和治療,心理治療師不能從事精神障礙診斷和治療,精神障礙的診斷應當由精神科執業醫師作出

那麼,這是不是就意味著心理諮詢師無事可做呢?心理諮詢師裡外雅堂來和你說一說。

首先,心理諮詢師,顧名思義,重點在“諮詢”二字,能從事的,自然是諮詢,而不是治療。心理諮詢師的職業資格證是人社部所頒發。

其次,心理治療師,是衛生部所頒發,針對的是有醫學背景的(主要針對醫療機構內的醫護人員),學過心理治療的從業人員,重點在“治療”。

心理諮詢師和心理治療師兩字之差,職業範圍卻相差甚遠。心理治療師既能從事心理諮詢,也能從事心理治療,而心理諮詢師只能從事心理諮詢。那麼,兩者的服務對象有什麼區別呢?

通常來說,心理諮詢師的服務範圍包括: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和神經症性心理問題。而神經症、人格障礙和精神障礙屬於精神科執業醫師的服務範圍。題主所言的強迫症屬於神經症,本就不是心理諮詢的服務範疇,何來找心理諮詢師之說。

如果心理諮詢師和心理治療師違反規定會怎麼樣?新精神衛生法第六章《法律責任》第七十六條明確,將處以5000-10000元的罰款,沒收違法所得,造成嚴重後果的,責令暫停6個月-1年的執業活動,直至吊銷執業證書或營業執照。

心理正常與心理健康

如此,是不是人們就沒必要進行心理諮詢了呢?

研究表明,大多數人屬於心理亞健康,即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可能是一般心理問題,也可能是嚴重心理問題,還有可能是神經症性心理問題。三者如何區分?

1.一般心理問題

由現實生活、學習壓力、工作壓力等因素而產生的心理衝突,引起不良情緒反應,具有現實意義,並帶有明顯的道德色彩,情緒體驗時間未超過兩個月。一般心理問題基本可以維持正常生活、社交功能,但效率有所下降。比如厭學。

2.嚴重心理問題

由較強烈的、對個體威脅較大的現實刺激引起的不良情緒反應,情緒體驗時間在兩個月和半年之間。嚴重心理問題由於所受的刺激較大,反應較強烈,會短暫的失去理智,對生活、工作、社交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此外,嚴重心理問題的反應對象被泛化。比如,因為丈夫出軌而遭受打擊,於是見到所有和丈夫接觸的女人,都懷疑對方是丈夫的出軌對象。

3.神經症性心理問題

神經症性心理問題,又稱為可疑神經症,接近神經衰弱或神經症。其引起的心理衝突與現實生活沒有明顯關係,涉及生活中不太重要的事情,不帶明顯的道德色彩,其外在表現具有較大的隱藏性。此類人群會刻意保持低調,應對世界和他人的方式被動消極。被稱為“影子人”,不輕易發表觀點,對事情沒有傾向性選擇,對他人缺乏客觀認識,每天經歷著事情卻缺乏必要的生活經驗的積累,以至於他人經常忽略他們的存在而不能理解他們頻犯不改的低級錯誤。他們生活較自我中心,周圍的一切彷彿和他們無關。

以上這三種都是心理諮詢師的服務對象

總結

由於我國心理健康常識普及度還不夠,很多人以為有心理問題就是心理不正常,就是心理不健康,但是實際上,即使是以上三種心理問題,仍然屬於正常心理範圍,心理亞健康狀態。

另一方面,多數人對心理健康還不是很重視,不少人認為自己心理很健康,或者以為一般心理問題沒必要找心理諮詢師,但很多嚴重心理問題或神經症往往是由於平常不重視,日積月累導致加重、爆發。

作為心理諮詢師,我可以在悟空問答就心理學方面的提問給予解答,可以在網上發表心理科普文,可以從事心理諮詢,就是不能從事心理治療。

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果您還有其他疑問,歡迎下方評論區留言,共同探討。


這裡是心理諮詢師裡外雅堂,碼字不易,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點個贊;如果我的回答對您和您的朋友有幫助,請轉發給他們。謝謝!


裡外雅堂


我們來看一下心理諮詢師的工作範圍

心理諮詢師主要解決的問題是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和疑似神經症(神經症性心理問題的診斷治療,這個區間內的問題都屬於心理正常的範圍。

而心理異常的部分,一般是由精神科醫師或心理治療師診斷治療,需要介入藥物。

  • 心理諮詢師不具備處方權(不可以開藥) ,心理治療師和精神科醫師具有處方權(可以開藥);
  • 精神科醫師或心理治療師主要採用藥物治療,小部分心理治療師採用藥物加心理諮詢的方式治療;心理諮詢師只可以採用心理諮詢的方式幫助來訪者;
  • 就像有些心理諮詢師完全不具備使用藥物的知識,有些精神科醫師或心理治療師完全不具備心理諮詢的知識

講到這裡就可以回答題主的問題了,對於題主的所謂有心理障礙的人來說,也就是神經症及更嚴重的情況的朋友,採用藥物➕心理諮詢的方式的治療效果最好,藥物調整情緒水平保證患者的安全及生活質量(治標);心理諮詢師從根源上幫助案主更好的面對心理問題,找回面對現實的勇氣(治本);

如果您的心理治療師可以提供心理諮詢的話更好,如果沒有的話可以在有醫囑的情況下,尋找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樂培心理張老師


您好

您的問題非常好,是很多人在面對心理不適,去尋求社會支持時的困惑


首先要先明確心理諮詢師的諮詢範圍:

一、心理危機干預

  一個人遇到沉重的心理創傷和打擊,如理想、目標和事業的喪失、親人的意外死亡、人際關係的惡化等導致急劇的精神崩潰時採取的心理諮詢。

 二、生活問題諮詢

  包括戀愛、婚姻、家庭及性問題,*和就業的選擇,適應不良,學習困難,兒童行為不良,人際關係問題,以及酒和藥物依賴等各種心理衛生問題。

 三、身心疾病諮詢

  許多軀體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腫瘤等,其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轉歸也均與心理社會因素有一定關係,可以及時進行心理諮詢,從而解除心理壓力,以防止軀體疾病加劇。

 四、其他問題諮詢

  如家庭、群體的心理衛生問題,亦可進行心理諮詢。

 

總的來說,心理問題都可以尋求心理諮詢師幫助,精神問題也需要心理諮詢師的協助治療。

您說的強迫症是確診的嗎?我是否可以理解為您說的是強迫神經症。如果是,那是可以尋求心理諮詢師的。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生活來點心理學


心理諮詢師不能做心理治療,原因是,首先:心理諮詢師和心理治療師是兩種不同而有密切關係的專業,心理諮詢師一般在心理機構,心理治療師一般在醫院執業。再者:對象、內容和目標不同:心理諮詢師是幫助心理正常而又存在心理困擾的來訪者通過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術來減輕他們內心世界的衝突,使他們在認知、情感、態度和行為上能有所改善,挖掘他們內在潛能,完善自我,促進發展,更好地生活。而心理治療師是針對心理異常的來訪者進行藥物治療和心理干預,糾正異常心理,緩解或消除病理症狀,恢復他們的正常生活。所以很多心理異常的來訪者在進行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進行心理諮詢,會更好地促進來訪者的療愈。



心理諮詢師施啟香


恕我直言,我個人認為沒有必要再找了;

即便強迫症患者去找心理諮詢師,做為心理諮詢師也不應該再去“接客”。

因為根據2015年5月1日頒佈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只有精神科醫生才能對精神疾病進行診斷和治療”。

也就是說,除精神科醫生以外對精神疾病的治療是一種非法行為。

不是前一陣子上海就有因此而引起的法律糾紛麼?!

這樣的規定是有道理的,因為絕大多數的精神疾病(包括各種心理疾病)不是單純心理干預與輔導就能解決得了的,一般都需要藥物治療。

這種規定不但對患者負責任,也是對所有非醫生背景的心理諮詢師負責。

如果再遇到這樣的患者,最好是建議其到當地的精神衛生機構就診。



心理醫生張彥平


其實不知道為什麼會有此一問,心理諮詢的過程就是在針對心理問題作心理治療了。療效如何,一看諮詢師是否“對症下藥”,二是求助者是否真心配合。逐一分析排除“心理的雷”,這個過程中的每一步,都是點對點治療。方案、實施、效果,每一步都需要看得到,這不同於吃藥打針那麼立竿見影,但心一旦走出陰影,解開心結,它的效果可是持久的。

所以心有千千結,仍需心理醫生治。






憨媽想說


第一,廣義的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是同義詞。

心理諮詢的定義是:心理諮詢師用心理的方法解決求助著的心理問題;

心理治療的定義是:心理治療師用心理的方法解決求助著的心理問題。

第二,狹義的心理治療,比如脫敏療法、厭惡療法、滿灌療法等是錯的,無效,用了也沒用。

第三,①強迫症用藥治不好,這一點在許又新《神經症》中早有定論。

②用厭惡療法、滿灌療法、脫敏療法等所謂的心理治療無效。

③伴發依賴人格的強迫症,沒治!只能長期服藥緩解而已。

④有改變願望,又能按照心理諮詢師的建議付出行動的人,通過心理諮詢陶冶性格,就可以解決。

第四,心理諮詢師用心理諮詢的方法,而不用第二項之中的無效的又叫心理療法,就不犯法。


張鐵軍158


心理治療和心理諮詢,從狹義上說,或者世俗簡單的區分,大概是否有開藥的權利。

那這個問題的回答,或許可以簡化為:世界上所有的病痛症狀,一定是需要吃藥才能解決嗎?

舉一個物理上的例子,頸椎病有時候按摩比藥物更管用。

即,藥物看起來似乎對症明晰、是“真正的醫療”,但對藥物的使用,在心理問題上,有幾個不一樣的情況:

1、對於精神疾病等需要壓抑或者改善的情況,藥物的作用是比較明顯,而且對於有些控制上是必要的。

2、目前國內的藥物使用,並不真正的規範。我也有來訪者曾經去了醫院心理科,不到二十分鐘醫生就給開藥了,說有抑鬱症。但經過我們的諮詢,這個來訪者根本就不是真正的抑鬱症,只是抑鬱情緒。當然,這個也跟國內的醫療制度有關,一個心理醫生,跟其他看器質病變的醫生一樣,每天要接待那麼多的“病號”,他們是有診療時間的規定的,這一點的確不如心理諮詢師。

3、有些來訪者,想要開藥,並不是真的有藥物治療的需求,而是沒有將責任真正的擔負起來,即不從自身找原因,還是依賴於藥物能夠“神奇治癒”,這對於物理病痛或許有用,但對於心理問題,基本很難實現真正的修通。反而成為繼續迴避的障礙。

4、自古以來,醫者仁心,中國曆代中醫名家,基本都是大慈,除了高超的醫術,也會進行心理上的疏通,只不過當初並沒有心理學這個分科。因為所有的表象,講起來都是心理上的原因。

5、再多說一點,病症是現象,不是敵人,不管是治療師,還是諮詢師,都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病症(比如強迫症),看到一個個曾經經受過痛苦沒有得到過想要對待的人。

謝謝。


TheresaTarot


心理諮詢師不能做心理治療,只是對於這個“治療”“治病”做出來規範。不能出現“無證行醫”問題的出現,並不是不讓心理諮詢師解決問題。

心理諮詢師可以幫助求助者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很多很多的求助者因為心理諮詢服務、心理干預、心理訓練而徹底解決了他們的心理問題,從而徹底解決了他們的生活中的各種症狀狀態。比如“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疑病症”躁鬱症”等症狀狀態都可以通過心理訓練、心理諮詢、心理干預而徹底解決、化解產生問題的心理問題,從而改變、改善、消除症狀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