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辰院士反覆強調“核酸與血清抗體流行病學調查”刻不容緩


王辰院士反覆強調“核酸與血清抗體流行病學調查”刻不容緩


如果說方艙醫院是當時關鍵時刻的關鍵之舉,那麼開展核酸與血清抗體流行病學調查就是當前的一項關鍵任務,急需落實。

王辰院士反覆強調“核酸與血清抗體流行病學調查”刻不容緩


1

是休艙,不是關艙!

Silent了許多天的王辰院士,昨天突然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再談武漢疫情防控焦點問題。

上一次,王院士接受國社專訪還是在2月4日,距今已達四十三天之久。

上一次,王院士表達的核心是不計一切代價建方艙,是後來“庇病民於水火、解百姓於倒懸”的方艙。僅此創意一招,扭轉一度極為被動的防治局面,最終達成中央“應收盡收,應治盡治”的工作方針。

那麼,身為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的王辰院士,此時此刻接受專訪難道是出來刷存在感的嗎?

顯然不是。因為有些話他非講不可了——

君不見,最近有多少關於關艙的歡呼?!有多少關於解封的煙花?!所以,王院士在專訪中首先廓清了一個許多人誤讀的關鍵概念:當前武漢16所方艙醫院已全部休艙,是休艙,不是關艙。

王辰院士反覆強調“核酸與血清抗體流行病學調查”刻不容緩


王辰院士反覆強調“核酸與血清抗體流行病學調查”刻不容緩


“還要保持警惕和一段時間的待命狀態,還不到關門大吉的時候。因為,我們對這個疫病的傳播和致病規律還沒有完全掌握。”

用腦子想想好伐,潛伏期如此之長的病毒,誰知道現在武漢到底還有多少無症狀病毒攜帶者和慢性感染者?

形勢真的一片大好了嗎?武漢會戰真的已經決勝了嗎?

2

提高疫情防控水平與能力的關鍵一招

目前,武漢仍有1.1萬多名患者在院治療,其中重症3000多例、危重症600多例。

“在當前的疫情階段,危重病人救治、核酸與血清抗體流行病學調查和科研攻關應該是我的三大重點工作,其中,做好核酸與血清抗體流行病學調查,是眼下為今後實現科學防控必須完成的極為緊迫的關鍵任務。”

為什麼?一言以蔽之,目前我們對新冠病毒的傳播與致病規律還遠未深入掌握,而核酸與血清抗體流行病學調查是把握這一疾病流行規律的最關鍵科學證據,是對進一步防控措施作出科學決策的最重要依據。

王辰院士反覆強調“核酸與血清抗體流行病學調查”刻不容緩


現在,並沒有人知道未來這種2019冠狀病毒疾病是像SARS一樣戛然而止、倏然而去?還是像流感一樣長期存在,間斷流行?或同乙肝一樣可長期存在於一部分缺乏足夠對之免疫力的人體,進而傳染其他人?還有無其他情況?

只有進行科學研究才能回答這些問題。王院士強調,研究的主要方法,就是核酸與血清抗體流行病學調查,通過觀察並在今後動態觀察病毒在人群中的流行與免疫狀態,得知其傳播與發病規律,據以制定防控方略。

“這一調查之重要,應當講,無以復加,將對防控方略、措施是否專業產生直接影響。要實施好,除了在專業上嚴格設計、實施外,必須有行政上的堅定支持,有關部門必須深刻認識這項調查的意義,意識到這是提高當前疫情防控這一關鍵社會治理水平與能力的關鍵一招。”

真的,現在時間已經很緊,不能再耽誤了,再晚啟動就失去了對當前基線水平的評估意義。

3

尊重科學,尊重專業性

有些話,以今時今日王辰院士之地位和影響力,他是不便直說的。

譬如這句——

“尊重科學,尊重專業性,這是當前和今後我們在疫情防控中必須加強的基本態度。”

潛臺詞是什麼呢?請諸位品一下,好好品一下。

在刀先生看來,五花八門的藥方,幾百項臨床驗證的申請立項,還有神奇的苯酚穴位注射和僅僅發過一篇論文的氫氧療法,大概都在王院士的欲言又止之中吧。

再譬如,王院士為何要強調“如果是我和我所負責的單位,我會非常積極地要求進行核酸和血清抗體檢測”?

衛健委試行第七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中,關於血清學檢查明確: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M抗體多在發病3一 5天后開始出現陽性,IgG 抗體滴度恢復期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高。但是針對疑似病例【核酸檢測為陰性,但高度懷疑(流行病學、CT影像)】的新冠病毒血清抗體檢測,只進行了很短時間就被叫停。

王辰院士反覆強調“核酸與血清抗體流行病學調查”刻不容緩


來自武漢一線的聲音說,短暫的檢測中,IgM/IgG抗體陽性率極高。而根據《國際檢驗醫學雜誌》3月4日在線首發的論文《SARS-CoV-2 IgM/IgG抗體檢測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斷中的價值》,針對25例確診患者的檢測,IgM/IgG抗體陽性24例,臨床靈敏度高達96%。

王院士說,如果通過核酸和血清抗體檢測能夠發現一些帶毒者、隱性感染者、慢性感染者的話,對他本人、家庭、所在單位和社區,乃至當前疫情防控工作都有至為重要的意義,可據以採取對應措施。而現實情況是——

好多地方正在放鬆警惕啊;有好多官員都認為高峰已過,萬事大吉了;無數個家庭,“都以為這事兒快結了,昨天晚上還在和家裡人討論什麼時候可以摘口罩,因為整天帶著上班真的不舒服。”

4

未來三個月可能很困難?

背景基本講清楚了,有人可能會問,如果王院士新的關鍵一招不被採納,或者說即使採納也不能很好落實,結果會怎樣?

有個同事昨天發神經病似地提醒:“親們趕緊再買一些N95和防護物資!未來三個月可能很困難!”

這句話大家都好像聽過對不對?只不過是在一個月之前了。今天再說這句話是不是危言聳聽?好吧,還有一篇華西醫院醫生從武漢抗疫一線發回的文章,有些朋友可能在微信在朋友圈已經看到過,但刀先生還是想讓更多人看到。

“現在疫情還很嚴重,不樂觀。武漢很慘,現場的醫務人員更慘。現在復工是經濟需要,不是讓大家去聚會。很多地方又大範圍的聚會、聚餐,好多醫務人員都哭了。我們擔心如果其它地方再遭遇疫情,到時候沒有醫務人員來搶救,所以拜託大家一定要剋制,繼續宅家。”


——因為到現在還沒有特效藥、因為治療好的出院後還在“復陽”、因為每天仍有不願看到的死亡人數——媒體成天就報道那些出院的病人,敢不敢報告一下上機病人的成功脫機率?因為無症狀患者的存在、因為病毒發源地不一定在武漢、因為疫苗最快四月底才臨床試驗,是否成功還要驗證好久、因為病毒排查試劑盒有效率很低,流調還沒有進行、因為最長潛伏期有達到27天的、因為其他國家確診人數不斷上升,呈現出世界性的蔓延趨勢……

在災難來臨之時,每一個黃文軍,寫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以白衣為鎧,以面罩為甲,和病毒進行殊死搏鬥。而眼下,隨著4萬多名醫護工作者舉國馳援,疫情蔓延擴散勢頭已得到基本遏制,初步實現了穩定局勢、扭轉局面的目標。竊以為,國家放鬆控制,允許人員流動,那是考慮國家經濟方面,是更宏觀層面的決斷,要保社會穩定,開工復產並不代表這場戰役結束了。如果再出現復工、聚集後的疫情大反彈,全國數十萬的醫護人員,數百萬的基層工作人員和警察、消防等奮戰在一線的衛士們用淚水和生命換來的階段性勝利很可能功虧一簣。

最後,請聽一句刀先生的“勝時”危言——保護好自己,讓醫護人員用生命守護著的你,對得起整個國家和社會的付出。

王辰院士反覆強調“核酸與血清抗體流行病學調查”刻不容緩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