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陵石刻隱藏的祕密

橋陵建於陝西省蒲城縣西北約十五公里處的豐山,系睿宗李旦墓。豐山海拔為751米,這裡是峰戀起伏,溝壑縱橫,形成各自獨立的山頭。向南平野遼闊,與秦嶺諸峰遙遙相對,山川壯麗,氣象萬千,豐山據記載叫金幟山,亦稱金慄山和蘇愚山。當地人們依其展翅欲飛的天然形勢,稱它為鳳凰山。

橋陵石刻隱藏的秘密

李旦是高宗李治和則天皇后的第四個兒子,玄宗李隆基之父。生於公元661年,崩於開元四年(公元716年)6月,正值“開元盛世”。玄宗李隆基以空前規格為其父營建了皇陵。橋陵的建制與乾陵相仿,依山為陵,坐北面南。玄宮造在豐山正峰東坡,前瞻廣闊的關中沃野,後枕雄偉的山峰丘巒,借天然之氣,展氣吞山河,磅礴壯觀的雄姿。然而滄桑歲月已使橋陵建築蕩然無存,只有那坦蕩的神道,勁健魁偉的石雕群仍昂然屹立,成為我國古典藝術的珍寶。

橋陵神道長約625米,寬110米,呈南北走向。橋陵現有石刻53件,因其建於盛唐時期,其石刻藝術的雄大氣勢不僅表現在外在形式的高大宏偉,更表現於內在氣度的充實大氣,因之橋陵石刻是盛唐石刻的代表,有“橋陵石刻甲天下”之美稱。


橋陵石刻包括:

橋陵石刻隱藏的秘密


華表。又名“望柱”,屬儀衛性石刻,象徵“王者納諫”、“識衡路”。橋陵華表原為一對,現存西邊完整者一座,通高8.64米,由座、身、頂三部分組成。座為方形,上雕覆蓮12瓣;柱身為八稜形,線雕纏枝卷葉紋及各種祥禽、瑞獸圖案;柱頂為仰蓮承桃;基座有神獸、花草線刻。東邊的一座已倒塌殘缺,現僅存柱頂、柱座。

橋陵石刻隱藏的秘密


獬豸。俗稱“獨角獸”,是古代傳說中能辨曲直的異獸,屬陵前瑞獸。橋陵東西各有一尊獬豸,身高約3米,體形碩壯,怒目露齒,身有雙翼,保存完好,如此雄偉壯麗的巨大石雕獬豸,在古代陵墓石刻中是罕見的。

橋陵石刻隱藏的秘密

鴕鳥。鴕鳥浮雕主要出現在盛唐以後的陵墓石刻中,橋陵有鴕鳥浮雕東西各一座,系刻雕於高、寬各約2米的石屏上的高肉浮雕。鴕鳥矯健的雙腿,立於假山之上,回首貼翼,羽毛豐滿,生動自然,刻法細膩,遠非乾陵、建陵、景陵、崇陵等陵的鴕鳥石雕可比,實為石刻藝術中的一件珍品,現保存完好。

橋陵石刻隱藏的秘密

石馬。石馬(或稱鞍馬)在唐陵中象徵儀仗,按規格應為5對。橋陵神道石馬為5對,身高1.7米-2米,身長2.3米-2.6米,均立於石臺之上,形態不一,栩栩如生,鞍韉等裝飾品也各具特色,現多數石馬頭部損壞。另外在玄武門外,按規制佈列的3對石馬已殘破。

橋陵石刻隱藏的秘密


翁仲。俗稱“石人”。唐制,乾陵以後,神道兩側列侍臣(石人)10對作為儀仗,以折射宗法秩序觀念。橋陵石人,高大雄偉(身高3.67米至4.28米不等),為諸唐陵之冠,且多數保存完好,石人均為直閣將軍裝束,頭戴鵑冠,中飾飛鷹,褒衣博帶,足蹬高頭履,雙手柱劍,面部表情,莊嚴肅穆,有的凝視遠方,有的垂眉沉思,形態各異,不失為藝術珍品。

橋陵石刻隱藏的秘密


石獅。在陵前,石獅具有守護陵墓的威力,是封建法權不可觸犯的象徵,它主要是向人們誇式雄烈,儀衛亡靈,予人以震懾,是人化了的“獸”的形象。按程式,唐陵四門均有石獅一對,橋陵朱雀門外一對石獅,呈蹲踞狀,雌雄分明,張目露齒,挺胸昂首,形態各異,鐫刻細膩,肌膚豐滿,造型雄偉,保存完好,體態碩大,高達2.8米,堪稱石刻藝術的珍品;青龍門外石獅蹲座回首(稱“回頭望”),亦為唐陵石刻所罕見,其他各門石獅也均保存完整。

橋陵石刻隱藏的秘密


橋陵建成於唐開元年間,因之其石刻藝術的雄大氣勢不僅表現在外在形式的高大宏偉,更表現於其內在氣度的充實大氣。這種氣度不是有意的裝扮誇示,而是一種自然流露。許多優秀作品達到了極端博達深沉的精神內涵與極端簡捷單純的在外在形式的統一。無論從人物的雍容大度,雄獅的威猛獰厲,還是從壯碩的塊體上沸湧起伏的動感,流動線形中的氣韻節律,都充分顯露出充實、富麗、博大、雄渾的盛唐景象。

蒲城橋陵石刻6大待解之謎

謎團一,奇特的鴕鳥眼睛

  在橋陵南門神道東西兩側,排列著雄偉的石刻群。其中有一對浮雕石鴕鳥。近看整個鴕鳥石雕,生動傳神,栩栩如生。然而站在一側鴕鳥跟前看對面的鴕鳥,就會發現惟有乒乓球大小的鴕鳥眼睛呈白色,異常分明,而其他部位卻形象模糊。鴕鳥的眼睛與身體各部位同為一塊石刻,並無任何特別之處。那麼,古人是動用怎樣的雕刻手段,創造出這樣的奇觀呢?

謎團二,擊敲石馬傳鐘聲

  在橋陵陵區,有5對石馬(現存9匹),其中東邊第一匹和西邊第三匹擊敲拍打時會聽到鐘鳴聲。然而奇怪的是不論你在石馬的哪個部位拍打,鐘鳴聲都會聚集在馬嘴邊,細聽時你會感覺馬的身體是空的。而據資料介紹,橋陵石刻石料取材於富平縣境內的將軍山和萬斛山,絕無空心的雕刻。那麼,來自同一地方的石料敲打後卻發出不同聲響,這是雕刻之謎,還是石料之謎?

謎團三,毛茸茸的鴕鳥頸

  橋陵石鴕鳥的雕刻手法細膩逼真,細觀其脖子下絨毛竟也刻得清清楚楚、絲絲分明,如此細微的雕刻手法實屬罕見。當你把手放在鴕鳥脖子下感覺時竟還有毛茸茸的感覺,令人歎為觀止。

謎團四,同一獬豸兩種效果

  獬豸又叫獨角獸,是唐十八陵所獨有的一種異獸雕塑,在橋陵石刻中東西兩邊各有一尊,身高約3米,體形碩大,近看怒目露齒,面容兇惡,而從對面看,竟又像一位慈祥的老人,低眉含笑。這種視覺效果,類似於今天的三維立體畫。那麼。唐代工匠是用何種手法完成這種奇妙的效果呢?

謎團五,美女石雕意何為?

  據資料介紹,在橋陵石刻中,有10尊美女石雕像,皆為手托盤狀。當地稱為“十美女進膳”。蒲城縣文物局的工作人員在對陵區神道普鑽時,出土了一尊美女石像,儘管殘存膝蓋以下部分,但從腳上可以證實傳說屬實。但在唐十八陵的石刻中,有美女石像惟橋陵一處,不知何意?

謎團六,全是武將沒文官

  唐陵神道石雕中一般都是按左文右武排列,而橋陵中則全是武將沒文官,而且武將神色都很自豪和高興,有的低眉含笑,有的張口大笑,甚至嘴部、臉部的肌肉抽搐、收縮都依稀可見。那麼如此逼真造型與無文官究竟何故?

  唐橋陵如此眾多的謎團,近年來已經深深地吸引了中外專家、學者及廣大遊人的深層研究與猜測,隨著考古和旅遊事業的發展,橋陵石刻的眾多謎團公之於眾的時候指日可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