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境內的長城遺址

在蒲城縣平路廟鄉後阿坡村西南洛河北岸,那裡有一段完整的長城遺址,在它陡峭的、佈滿荊棘的、滿是雜草的山坡上,在它牆體垮塌的缺口上,歲月流逝的印記顯然易見。如今,荒無人煙,沒人貼近它,沒人理會它,甚至許多人都叫不上它的名字,似乎已經被人們遺忘許久了。它遠遠地屹立著,仰視著周圍的群山,與大山的顏色融為一體,沉默著……站在這段長城的腳下,看著它雄渾的軀體,想象著它當年雄渾壯闊的氣勢,一時間讓人感慨萬千。

蒲城境內的長城遺址

  位於蒲城境內的這段長城遺址是戰國時期秦國修築的一條長城,北起西頭鄉,向南經東陳莊、平路廟至鈐餌鄉,全長約50公里。修築於秦簡公時期,秦國為加強防禦,保障國內改革而修築的長城,是戰國時期最早的長城,也是秦國數條長城中重要長城,又稱秦東長城。

蒲城境內的長城遺址

  從目前現狀來看,長城的城牆為下塹上夯,以自然河溝為依託,用自然河岸塹削為城,就地取材,利用原有的長梁地形,上部施以夯築,巧妙利用自然,是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因此又稱為“塹洛”長城。

蒲城段長城遺址。共發現兩處。一處位於晉城村東北洛河右岸最高處的源頭,遺蹟為東西走向,長約400米,上夯下塹城牆遺址。基部利用自然地形;另一處位於晉城村北的一條沖溝南側。夯層清晰、純淨。在這些遺址中,發現大量戰國時期的澠紋瓦片、雲紋瓦當,生活器皿陶片、陶下水道管、陶水槽殘體。殘存城牆多為下墊上夯,烽燧有單烽及城上烽。烽現殘存高4—6米,體積龐大,烽頂多殘留20—30平方米,說明建烽之初均有覆瓦建築。

蒲城境內的長城遺址

  秦長城,具有重大的歷史、科學研究價值。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作為戰爭防禦工事而存在的,是在各較強大的諸侯國對別國土地,人口占有欲更加強烈,兼併戰爭日益繁複,戰爭規模日益擴大的情況下出現的,作為大國爭霸手段而應運而生。靠人力、勞力、大量的先進生產力,而修築的“因地形、用險制塞”是修築長城的一條重要經驗,“易守難攻”、“巧奪天工”的一項偉大工程;另外,長城成為科學的、有效的軍事防禦工程,不單是為了防禦臨近國家,而且後期成為了防禦匈奴和少數民族入侵的一道屏障,但秦簡公時期的秦東長城則屬於前者。長城多是利用山川險要和河流為屏障而建,城上制高點設有烽火臺,白天燃煙,夜間舉火,快速傳遞消息,一整套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合乎科學,也為後來的軍事防禦工程提供了樣板。同時顯示了當時中國人民的高度智慧。高超的軍事科學水平,高度的科學文化,也是中國古代民族關係的產物,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的驚人毅力和建築技術的偉大成就。因此,修築長城主要是軍事上的原因,是一種軍事防禦工程,更是一種文化保護,也為當時設防的戰爭思想,因應戰事,具有極大的軍事意義,反應了戰爭到和平的歷史過程。

蒲城境內的長城遺址

  長城,一個讓千萬人民暢想的載體,一段久遠歷史的痕跡。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象徵,是中華文化魅力的象徵,是我們每個中國人心中的奇蹟。“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成為了昨日的長城,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今天,面對這斷牆殘垣在淒涼的夕陽古道中顯得格外悲涼的長城遺址我們又該做些什麼呢?請大家一起行動起來吧,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保護先輩們用血與肉築成的文化,向華夏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呈上我們最真摯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