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化過程中,如何實現非遺傳承“不走樣”?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既要融入傳統特色,又要融合時代需求。走向市場是非遺推廣和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非遺與市場結合,會碰撞出哪些火花?在市場化過程中,如何實現非遺傳承“不走樣”?

在快速發展的商業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傳統文化面臨著競爭,承受著壓力。但商業發展是挑戰,也是機遇。曾經廣受歡迎的非遺項目,要主動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用好電商等市場力量,與旅遊等迅速增長的產業形成互動,積極尋找傳播、推廣的新方法、新手段。

轉變思路

老皮影打開新市場

弦板一拍,燈影一亮。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皮影戲,始於兩漢,盛於明清,已經有數千年曆史。

生於陝西華縣一個以皮偶製作為主業的村莊,汪海燕對皮影雕刻這種傳統手作藝術可謂耳濡目染。她的父親汪天穩,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陝西華縣皮影戲的代表性傳承人,已經從事皮影雕刻50多年。

如今,汪海燕已經有了父親的風範。汪老先生不僅把與皮影相關的各種技法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汪海燕,也把他對皮影執拗而樸實的感情傳給了她。

“小的時候,我的玩具是皮影;長大後,我的愛好變成了皮影;成年後,我的工作是皮影;而現在,我的生命就是皮影。”汪海燕認真地說。

可是,如今已經不流行看皮影戲了,城裡很難找到固定的皮影戲劇場。皮影的生存環境發生了變化,甚至面臨危機。

在使命感的驅動下,汪海燕改變思路。她創立了皮影工作室,幾年來,和父親率領一班資深皮影工匠,在傳統戲劇人物之外開發出卡通人物、大幅壁掛、系列套組等多種產品,受到大眾的歡迎。汪海燕說,這些創新都得益於客人的多樣化需求,客人的要求不盡相同,在操作實現的過程中,常常會帶來不一樣的靈感。

汪海燕明白,品牌是時間塑造和品質打造出來的,全程手工、挑剔細節、設計創新,是她不變的堅持。“圖樣設計要有意境,潮皮得乾溼適中,雕刻不能偏差一毫米,差一點整張皮影就廢了。”

隨著皮影逐步從專業表演者的工具走向大眾市場,現在,老人過壽、小孩滿月、結婚大喜等各種喜慶之時,購買皮影的人越來越多。

電商搭臺

手藝人成“守藝人”

潮州楓溪手拉朱泥壺獨具一格,其製作技藝代代相傳,延續至今。然而,由於固守家族傳承,朱泥壺日漸式微。最低谷時,堅持的匠人只剩不到50人。

廖奧是四川成都人,年紀輕輕闖蕩廣東,見識了手拉朱泥壺後,便一頭扎進粵東小城潮州,師從潮州手拉朱泥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謝華,學習制壺13年。

廖奧曾堅持通過線下展會推介朱泥壺,想讓更多的外地人瞭解它,卻很難達到效果,直到電商平臺闖入他的視線。讓手工藝人入駐平臺,通過網絡搭建一座打通傳統手工藝人和消費者之間的橋樑,靠譜嗎?

一開始,廖奧對互聯網是排斥的。反而是幾位老一輩匠人一起勸說廖奧:“這行手藝急需傳承、傳播,能做這個事的人裡頭,你是最合適的了。”最終,廖奧在2015年以“鐵人”為名,在一家電商平臺上線了。

令他始料未及的是,上線的第一件作品就成了“爆款”。這款被廖奧命名為“春思”的茶壺,不到半個小時就全部拍完了。隨後,廖奧創作的同一個系列又有4件作品陸續上線。

“電商平臺會讓匠人上線講講產品設計的理念,把制壺的傳統匠人從幕後推向前臺,把真實的狀態完完整整地展現給消費者。” 廖奧說,要做到讓“手藝人”能夠真正地“守藝”,“互聯網+匠人”的產業模式值得一試。

文旅結合

非遺表演搬進景區

孤峰橫臥,四壁懸崖,寨前大片山石裸露,陡峭光滑,這是重慶梁平區滑石古寨。寨頂的戲臺上,載歌載舞,戲臺下,掌聲連連。

8個抬工邁著整齊的步伐,領頭人起唱,其他抬工和腔,大家齊力用木槓抬著笨重的石頭,吆喝著前進。眼瞧著抬工的背影漸行漸遠,戲臺上,又響起清新明快的小調,一男一女登臺,梁山燈戲開演了。

戲臺那邊曲終人散,這邊,75歲的梁平竹簾非遺傳承人方順康又開始忙活起來,吆喝著,“來,看破竹取絲囉,比頭髮絲還細。”

“真是一場非遺盛宴!”專門從城區趕來的市民龍關志感嘆,身為梁平人,平日裡總能聽到周邊人談起抬兒調、梁山燈戲、梁平竹簾,可同時現場觀看這三大國家級非遺表演,還是頭一回。

2017年6月,滑石古寨成為國家4A級景區。紛至沓來的遊客,為景區帶來了不少人氣,但很多遊客只是走馬觀花。如何留住遊客,讓他們的腳步“慢”下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景區負責人肖涵。

梁平是重慶的非遺大區,有梁平木版年畫、梁平癩子鑼鼓等5項國家級非遺,還有禮讓草把龍、梁平張鴨子製作技藝、高臺獅舞等20項市級非遺。“文化是旅遊優質的資源,旅遊是文化強大的市場,能不能將兩者深度融合?”梁平區旅遊發展委員會主任劉原認為,提升梁平景區文化魅力,就要用活非遺資源,蹚出一條文旅結合的發展路子。

就這樣,非遺等民俗文化與滑石古寨景區“聯姻”。景區組建了非遺演藝隊,請來非遺傳承人,既上臺展演,也帶徒弟。三個展演點,視遊客人數和季節情況,編排非遺展演“菜單”。肖涵說,以前,遊客沿著步道逛逛碉樓,看看風景,很快就離開了。現在,非遺進了景區,留住了遊客,也走進了人心。

在市場化過程中,如何實現非遺傳承“不走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