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家校共育的幸福密碼

為了實現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同頻共振,保證學生更健康地成長和發展,不少學校成立了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或開設家長課程,以促進家校之間的協作與交流。但有了這些舉措,某些家校矛盾依然尖銳,在課程改革、師資配備、校園安全、教育理念等方面尤為突出。對此,我們一直在思考並和家長一起努力,共同尋找家校共育的幸福密碼。

有溫度:“校長早茶會”坦誠對話

我校的家長群體職業背景豐富,教育需求多元。絕大部分家長接受過高等教育,高度重視孩子的教育,參與學校教育的願望強烈。這些都是可以充分利用的特點,於是我們主動與家長溝通對接,真誠邀請家長參政議政,以求達到和諧共育的目的。

就如同不同氣候和不同產區生長的茶,在每個季節有不同的滋味,孩子處於不同家庭背景和學習狀況,家長就會有不同的問題呈現。於是我們開設“校長早茶會”,聽取家長對學校管理的意見和建議。

每隔兩週,我們從各年級每個班級選取兩三位家長代表,邀請他們參加週一上午的“校長早茶會”。之前我們會提前向家長收集相關具體問題,並根據問題類型進行歸納,再請相關主管校長、科室進行針對性思考,做好問題回覆。

雖然我們對收集歸納上來的問題有一個初步篩選,但基本保持原汁原味。答覆家長時堅持真誠原則,學校能夠做到的,馬上整改;暫時無法解決的,坦誠告之;不符合教育政策的,當場旗幟鮮明地表態,絕不拖泥帶水。事實證明,只要以誠相待,家長基本上都能理解接受。

比如有的家長提出學校能否在課後或晚自習時間給英語和數學較弱的學生集中補習?我們明確答覆說,老師會額外關注成績較弱的學生,學生也可以主動找老師答疑,但是不建議晚自習時集中補習,也不開額外課程。具體舉措方面,學校可以開放電腦給學生,提供線上資料,供需要的學生在晚自習時間自行閱讀。

有溫度的“校長早茶會”,讓我們與家長以茶會友,坦誠交流,讓彼此更懂對方的冷暖。

能堅持:明確家校共育的邊界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句話,教育的效果取決於學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我們認為,在尋求這種一致性的過程中,明確家校雙方的責任邊界非常重要。

有一年開學不久,學校就接到一起家長投訴,反映某班數學老師教學水平低,要求撤換這個老師。家長們言辭激烈,認為這個班師資不好,是所謂的“差班”,甚至認為“再不換老師,孩子就要被毀掉了”。事實上,學校分配師資時是沒有所謂的“好班”“差班”之分的,被投訴的這位老師有著多年教齡,教學業績一直不錯。這個班的學生基礎有些薄弱,開學初期考試成績出現波動,本屬正常現象,老師有信心提升學生的學業成績。但家長們缺乏耐心,憑主觀判斷是老師的專業水平有問題。

類似家長過度參與的現象,在現實中是常見的,大到教師任免、小到班幹部競選,家長都可能給學校工作帶來一定干擾和困難。於是在該投訴事件的處理中,我們通過家長會和家長學校反覆強調一種觀念:家校關係應該是橋樑+紐帶、互敬+互助、共識+共贏,倡導家校共育並不等於可以越界。家庭與學校應該互為溫暖的同行者、堅定的支持者、用心的助力者。如何安排師資、學生如何分班,涉及學校的全局工作,沒有人比學校管理者更熟悉資源、更有發言權。

通過大量細緻的溝通工作,投訴的家長們最後進行了自我反思,理解並認可了學校不換老師的做法,事情得到圓滿解決。這件事讓我們明白,面對家校矛盾,不能逃避,更不能壓制,在原則問題上也絕不能退讓,而要努力找到溝通的鑰匙,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有理念:做理想家長陪孩子成長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榜樣,在家校共育模式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為此,我們提出了理想家長的概念。

理想家長應該具備以下特質: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培養孩子獨立自主、持之以恆、勤儉節約等良好品質和習慣;懂得把童年、童心還給孩子,讓孩子輕鬆、自由、愉快成長;善於發現孩子天賦,善於挖掘孩子潛能,善於培養孩子特長;創造和諧家庭關係,以身作則,一諾千金;永遠不對孩子失望,懂得適時表揚和鼓勵孩子,決不對孩子進行侮辱性批評;以平等身份對待孩子,而不以長輩身份壓制孩子或以武力教訓孩子;善於學習,具有教育理性和自覺性,善於利用各種教育情景,富有教育智慧;努力配合學校、社區對孩子進行全方位、多層次教育,促進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我們倡導家長要陪著孩子一起成長,陪伴是與孩子溝通最好的密碼。現在很多家長忙於生計,忽略了陪伴對孩子成長的精神價值與情感力量。家長陪伴孩子成長、同孩子並肩作戰的經歷,其實是一個家庭最美好的回憶。

我們希望家長多去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和亮點,多給孩子鼓勵和支持。不能僅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更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學會傾聽、接納和理解孩子的情緒。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個性和天賦,父母不能僅從學業成績來評判孩子,而應該更全面、多視角地看待孩子的成長和未來的發展。

現在的“00後”“10後”孩子越來越有個性,構建完善的家校協同育人機制,顯得尤為重要而緊迫。家校是合作主體,育人者必先自我教育、自我發展,才能完成影響和促進孩子成長的重要任務。

(作者系深圳市鹽田區外國語學校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0年03月19日第9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