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與現實主義題材影視劇的十三年變遷

當我們討論現實主義時,我們實際上是在要求電視劇真實客觀地再現社會生活,它強調的是藝術作品對現實的社會責任感。

作為編劇,六六對現實主義題材的把握令人讚歎。她如同一面鏡子,忠實地映射出生活的一地雞毛。

《安家》是六六時隔多年後再次迴歸“房子”這一話題的力作,高居話題榜不下,我們共鳴於其展現的焦慮,互聯網時代,我們都是信息爆炸的承受者。六六有著令人驚歎的洞察力,從《雙面膠》到《安家》我們看到了現實主義影視劇題材的變遷歷史。

從《雙面膠》到《安家》|六六與現實主義題材影視劇的十三年變遷


六六是誰

04年六六出版了她的處女作《王貴與安娜》,07年小說《雙面膠》被搬上熒幕,大獲成功,也讓六六入圍最佳編劇。

此後她創作了一系列現實主義作品:《蝸居》聚焦買房,《心術》關注醫患關係,《寶貝》點出育兒觀差異......六六敏銳地察覺到了不同時期的社會痛點。

同時,六六的文字能力也廣受好評,她寫劇本少則十幾天,多則幾十天,從未有過靈感枯竭的時候。與快速的創作期相對應的,是長時間實地調查的準備階段,積累足夠的素材,才能下筆如有神。

六六這個名字代表著“社會記錄者”,是一代國人的回憶。《安家》大熱、“將赴武漢籌備疫情題材的相關朋友圈”把六六推上風口浪尖。曾今六六眾星捧月,鮮花與讚美源源不斷地砸向她。互聯網時代,六六變成焦點本身,她掌握話語權,對時事熱點常常重拳出擊,同時,她的很多言論頗具爭議,質疑聲也就隨之而來。

從《雙面膠》到《安家》|六六與現實主義題材影視劇的十三年變遷


六六和她背後的耀客傳媒

12年六六和好友呂超借電視劇《心術》成立耀客傳媒,此後他們聯合打造了多部現實題材作品。《離婚律師》《千金女賊》背後都有他們的影子。

但耀客傳媒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15年大IP改編掀起熱潮,他們瞄準市場推出了《幻城》、《鬼吹燈之黃皮子墳》、《泡沫之夏》等作品,可惜皆遭滑鐵盧。再加上高層出走,人才流失,耀客傳媒面臨困難重重。

從《雙面膠》到《安家》|六六與現實主義題材影視劇的十三年變遷

直到18年,它憑藉著《人不彪悍枉少年》重拾口碑,如今《安家》再次霸佔話題榜,後續還有《人民的財產》和《特戰榮耀》在籌備中,都說明了耀客傳媒重回現實題材的決心。

而作為公司元老的六六是金牌編劇,更是此次耀客傳媒轉型的衝鋒頭陣。


曾今的六六是爆款締造者

一直以來,六六對熱點的把握都是她最鋒利的武器。

十三年前,短短22集的《雙面膠》種下很多人的“婚姻噩夢”,鳳凰男和富家女的愛情悲劇,隱含了飛速發展的社會下無形的階層壁壘。婆媳矛盾、生活觀差異以及“結婚不只是兩個人的事情,更是兩個家庭、兩種文化的結合。”都道出無數家庭的心酸。

從《雙面膠》到《安家》|六六與現實主義題材影視劇的十三年變遷

考慮到觀眾的承受能力,電視劇做了更改:亞平的母親患病去世,無人知道麗鵑和亞平是否複合,這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局。而原著小說則更黑暗:麗鵑威脅要收回給與亞平家的一切,亞平怒極,當著襁褓中的兒子砸死了妻子,亞平的母親就在旁邊助威吶喊。(下面是截取的一段原著)

李亞平衝過去把麗鵑一把撲倒在地,拿拳頭使勁砸下去,直擊麗鵑的太陽穴。

麗鵑悶悶地發出一聲哀號。

亞平的第一拳帶著氣憤卻還略有猶豫。亞平的母親在一旁,咬牙切齒地喊:“使勁打!打死她!打不死她不鬆手!這個爛貨!捶死她!”亞平放開壓抑在胸中許久的怨氣,放開力氣,像建築工人砸石頭一樣放拳打下去,一拳又一拳。

亞平的兒子突然間從胸腔中發出哀號。似乎預感到了不幸。急促而哀傷的哭聲並沒有阻止他父親毆打母親的拳頭,儘管他哭得一聲賽一聲地急。

奶奶抱起孩子,邊抖邊捂住孩子的嘴,口中解氣地喊:“打!打!打死這個女人!就是這個賤貨害了我們一家!打!”

十一年前,《蝸居》看到:飆升的房價背後,是焦慮的年輕人終其一生也攢不出一個衛生間的房錢。“屬於自己的房子”這個觀念折射了我們文化中,對土地的寄託——它是歸處,更是家。《蝸居》刺痛了無數國人對房子的可望而不可得的心。

宋思明走紅出乎六六的意料。這個勾結地產商、在江州呼風喚雨的市長秘書,作惡多端卻裝得翩翩君子,是一個非典型反派。他為劇本增色不少,也彰顯六六敢為人先的大膽。六六說,宋思明的受歡迎是拜金主義的悲哀,可以看到,作為一個創作者她是清醒的。

從《雙面膠》到《安家》|六六與現實主義題材影視劇的十三年變遷


六六和《安家》的困境

2020年,《安家》依然關注房子這個大問題,但視角已經從購房者轉向賣房中介,借他們的眼睛看到更多人的焦慮。豆瓣6.2分不若過去優異,是觀眾的口味變了,還是六六退步了?

結合時代分析,二者皆有。

①同類型題材作品討論更深入,觀眾品味提升

六六講故事的核心——夠奇葩、夠鬧劇,才能引爆討論。從這一點看,《安家》依然保持著高水準的輸出,但觀眾的品味提升了。這兩年大熱的《歡樂頌》和《都挺好》同樣深入討論社會熱點——原生家庭悲劇,矛盾雖多,並非全然一地狗血。

問題背後無法捉摸的情感糾葛是核心,愛和恨是兩面一體,尖銳與柔和是共存的。所以樊勝美的母親會一邊壓榨女兒一邊心懷愧疚,因為她本身就是時代的受害者;也正因如此大結局蘇明玉會和患病的父親重歸於好,因為面對病痛內心深處對親情的渴望已壓制不住。這些大熱劇既看到矛盾,也看到衝突背後的辛酸,生活就是有很多不得不。

相較之下,《安家》大篇幅的哭泣與憤怒不太討好。

從《雙面膠》到《安家》|六六與現實主義題材影視劇的十三年變遷

②沉迷舊有元素,討論問題深度有待挖掘

以炒菜來比喻寫劇本的話,六六是一位喜歡重油重鹽、大火爆炒的廚師。她深諳群眾痛點,知道菜越重口味、滿盤紅油最吸引人。她劇本里的矛盾是精心提煉的生活精髓,激烈的衝突輕易挑起觀眾情緒。

六六說過“《安家》不是行業劇,是生活劇”。事實也如此,主角房似錦作為一名房產中介,她的戰場和視野更廣了,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購房者們的生活。《安家》借用這樣獨特的視角聚焦業務背後的生活隱私。極品小三、重男輕女的父母、婚內出軌的作女、喜當爹的男主......這一樁樁一件件,快得讓人應不暇接,也讓觀眾恨得咬牙切齒。《安家》可以說是集六六爆款元素的大成者。

可激烈的情緒消散,只留下雞飛狗跳的煩躁感。雖有爆點,缺乏深入挖掘背後的原因,情容易“空"。換言之,重口味固然獵奇,亦失了回味無窮的醇厚,這是六六的遺憾。太滿足於過去的成就,沒有走出創作舒適圈,她本可以更精彩。

從《雙面膠》到《安家》|六六與現實主義題材影視劇的十三年變遷


結語

現實主義題材是對生活的再現,但不應該只滿足於此,它的核心是秉承著責任意識的批判。十三年來,六六和她引領的現實主義題材的變化折射出我們觀念的改變,從共鳴後的憤怒到如今迴歸問題背後的成因,影視行業越來越成熟,觀眾也越來越理智。希望未來有更多的編劇們能帶著現實主義題材走得更深更遠。


從《雙面膠》到《安家》|六六與現實主義題材影視劇的十三年變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