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旅遊”大熱,你種草了嗎?

昨日,武漢大學聯合多家媒體開啟“雲賞櫻”,通過網絡為公眾呈現校園櫻花實景,吸引了大量網友關注。可見,疫情期間,人坐家中、心“逛”世界的“雲旅遊”受到不少人的青睞。“雲旅遊”為啥一下子火了起來?有何優勢?未來走向如何?傳播君為你揭曉答案。

“雲賞櫻”有多火?大數據告訴你!

3月12日,武漢大學在官網宣佈,櫻花開放期間,武漢大學校園實行嚴格封閉管理,不對社會公眾開放。為滿足師生員工、校友以及社會公眾賞櫻需求,學校將與國內多家媒體合作,在武漢大學櫻花盛花期免費開放10天左右網絡“雲賞櫻”通道,全方位展示櫻花盛開美景,傳遞生機勃勃的社會正能量。

“雲旅遊”大熱,你種草了嗎?

3月16日,武漢大學“雲賞櫻”正式開啟。每天上午10時至下午16時,網友可通過網絡觀賞武大校園櫻花實景,直播將一直延續到3月25日。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新聞、中國青年報等諸多媒體都開通了直播通道。“雲賞櫻”究竟火到了啥程度?來看大數據解析。

(以下數據來自微熱點大數據研究院)

1 數據概況與信息走勢

“雲旅遊”大熱,你種草了嗎?

注:媒體報道包括來源於客戶端、新聞網站、報刊、外媒等

3月16日0時至3月17日12時之間,“雲賞櫻”的熱度指數峰值達到49.55。相關全網信息量達到8.1萬條,其中,來源於客戶端、新聞網站、報刊等媒體的報道量達到1.5萬條。

2 關鍵詞雲

“雲旅遊”大熱,你種草了嗎?

在關鍵詞雲中,“櫻花”“武漢大學”“武大”是傳播的核心詞彙,其中“直播”“VR”“在線”“視頻”等觀看方式也成為關鍵詞,“央視新聞”“中國移動”“咪咕視頻”“中興通訊”等合作方也出現在詞雲中,體現了網友對直播新技術的關注。

3 熱門報道

“雲旅遊”大熱,你種草了嗎?

“雲旅遊”大熱,你種草了嗎?

@武漢大學 3月16日發佈的微博成為熱門報道,相似文章數達5028篇,位列熱門報道榜第一。

4 熱門微博話題

“雲旅遊”大熱,你種草了嗎?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3月17日12時,相關微博話題有14個,討論量超2.8萬,閱讀量高達1.2億。其中#武漢大學雲賞櫻#閱讀量達6千萬,討論量達1.7萬。

5 核心微博傳播用戶

“雲旅遊”大熱,你種草了嗎?

“雲旅遊”大熱,你種草了嗎?

通過分析該事件的核心傳播機構、媒體和媒體人發現,@人民日報 、@央視新聞 、@澎湃新聞 等媒體都對事件傳播貢獻較大,同時作為櫻花所在地的@武漢大學 和@武漢市文化和旅遊局 在傳播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6 微博表情分析

“雲旅遊”大熱,你種草了嗎?

從微博表情分析來看,“心”“憧憬”“給你小心心”等成為微博網友較常使用的表情。

7 全網信息地域分佈

“雲旅遊”大熱,你種草了嗎?

從地域分析看,北京網民對“雲賞櫻”的關注度較高,排在第一位,共產生1.6萬條信息。廣東的網民對該事件也較為關注,共產生1.3萬條信息。同時,江蘇、山東、河南、湖北、浙江、上海、安徽和河北等地的網民對“雲賞櫻”也有一定的關注度。

那些“雲旅遊”,你參與了多少?

從“雲賞櫻”的受關注程度不難看出,疫情期間,人坐家中、心“逛”世界的“雲旅遊”受到不少人的青睞。突如其來的疫情雖然讓整個旅遊行業按下了“暫停鍵”,卻也促使行業大範圍地將“雲旅遊”由設想轉變為現實。許多旅遊景點和媒體或互聯網公司合作,為網友開啟“雲旅遊”。

案例 1

“雲旅遊”大熱,你種草了嗎?

3月1日,布達拉宮網絡遊覽活動通過淘寶直播“雲春遊”如約走進網友的視野。此次網絡直播時長60分鐘,直播內容包括布達拉宮常規參觀路線、宮殿建築工藝、文物古蹟日常保護工作等內容。直播1小時內,總計觀看人數達92萬人次,超過了布達拉宮全年150萬人次客流量的一半以上。

案例2

“雲旅遊”大熱,你種草了嗎?

3月2日至3月4日,在中國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的九家博物館聯合推出“雲探國寶——沿黃河九省區博物館帶你暢遊歷史長河”線上直播活動。這場為期3天、共9場、總計530分鐘的博物館聯播,最終吸引了1593萬網友在線圍觀。

此外,還有一些互聯網公司也開始進軍“雲旅遊”。

案例3

“雲旅遊”大熱,你種草了嗎?

疫情期間,攜程在線上發起了“景區雲旅遊”活動,聯合驢跡導遊、達師解、三毛遊等8家供應商,覆蓋海內外8000多家景區、800多個目的地,免費開放超過3000家景區的近7000條語音導覽產品。

案例4

“雲旅遊”大熱,你種草了嗎?

馬蜂窩旅遊與快手短視頻聯合推出“雲遊全球博物館”系列,邀請全球各地的優質商家、金牌講解員,以直播的形式帶領人們線上遊覽全球眾多著名博物館和美術館。直播在馬蜂窩和快手兩個平臺同時上線,邀請當地資深人士深度聊一聊博物館背後的故事。

“雲旅遊”為啥一下子火了起來?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教授王宇認為,從嚴格意義上講,“雲旅遊”並不算新鮮事物,早在2011-2012年國內已有學術機構開始對其淺議。而近期“雲旅遊”井噴式出現在公眾視野的原因主要有3點:

1

虛擬和傳輸等技術的進步為“雲旅遊”提供了技術可能,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就擁有詩和遠方。

2

疫情期間,全國人民幾乎都禁足在家,不能出去,在家“雲旅遊”既可以欣賞美景,又可以在心理上獲得替代出行的補償感。

3

對旅遊景點和旅行社來說,需要通過這種方式維護並加深遊客與自己的關聯,一旦疫情結束後,能夠成為消費者首選或者較早的選項。

技術革新對實現“雲旅遊”有哪些作用?

在此次“雲賞櫻”中,5G、VR等新技術的應用讓觀眾耳目一新,帶來了“沉浸式”的觀賞體驗。

“雲旅遊”大熱,你種草了嗎?

武漢大學、湖北移動攜手中興通訊在此次直播活動中使用了5G、VR、4K等技術。相比去年,今年5G網絡技術、5G超高清方案更加成熟,中興通訊突破性地使用遠端轉碼推流的方式實現高畫質、低時延的穩定傳輸。通過5G網絡和VR技術,全國各地人民足不出戶就能觀賞到“櫻白似雪,落英繽紛”的美景,獲得更加細膩生動的觀賞體驗。

有業內人士認為,5G、VR、4K等技術使圖像清晰度再也不會受到帶寬的限制,視頻的衝擊力會得到充分體現,讓遊客體驗的真實感更強。此外,5G+VR的導入將催生智慧導遊等一系列應用,一批智能旅遊設備和服務將被運用於景區中,帶來的多款旅遊增值產品,將促進景區可持續發展。

“雲旅遊”大熱,你種草了嗎?

“雲旅遊”有何優勢?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曾在《“宅家戰疫”催生新業態 直播“雲旅遊”或成新趨勢》一文中介紹了雲旅遊”的3個好處:

1

打破了線下旅遊景區接待能力的邊界,開拓了旅遊新可能;

2

可以拓展旅遊群體,挖掘線上消費潛力,拉動文旅產業經濟增長;

3

助力文化傳播,實現文化輸出。

總之,“雲旅遊”的出現與推廣除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景區的接客壓力外,一方面抓住了一批有心外出卻對景區人口密度望而卻步的潛在旅遊群體,另一方面為人們碎片化的休閒時間提供了出處。

在王宇看來,從景點信息的有效獲取上來說,“雲旅遊”更加全面。她認為,“雲旅遊”使我們可以足不出戶就去到那些期望已久卻因為種種原因無法親身抵達的地方,甚至可以近距離看到自己去景點時看不到的畫面或場景。

“雲旅遊”大熱,你種草了嗎?

“雲旅遊”未來走向如何?

有人說,最美的風景在路上,去往景點過程中的美景和體驗被“雲旅遊”略過了,是一種損失。另外,結伴出行的過程也是人與人之間互動交流的過程,無論是自助遊還是跟團遊,旅行的過程中遇到的那些人和事反而比手機中留下的風景更值得回味。

那麼,“雲旅遊”未來到底將會如何發展?

王宇表示,“雲旅遊”不會取代傳統旅遊業。畢竟不是所有的虛擬體驗都可以取代現實生活中真實的體驗和感動。但“雲旅遊”會成為今後旅遊業整合營銷傳播的重要手段。同時,雲旅遊還可能成為某些旅行社或者景點新媒體端的固定內容保留下來。

北京聯合大學在線旅遊研究中心主任楊彥鋒日前在接受中國商報採訪時表示,“雲旅遊”只是疫情期間一種新的體驗形式,實質意義可能並不是很大。雖然現在技術手段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目前來看只是一種線上的營銷手段或展示方式,想要替代傳統的線下旅遊並不是非常現實。不過,這種形式對於博物館文博產品的展示和傳播還是大有可為的。

“雲旅遊”大熱,你種草了嗎?

對於“雲旅遊”的未來走向,盤和林也在《“宅家戰疫”催生新業態 直播“雲旅遊”或成新趨勢》一文中表達了他的見解:目前,“雲旅遊”尚處於發展初期,想要打造能夠給遊客帶來優質用戶體驗的“雲旅遊”項目並非易事,也並不是所有平臺都有著較為成熟的直播技術和經驗,“雲旅遊”的成長空間還很廣闊。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數字技術的發展已經讓“雲旅遊”成為未來的一種趨勢,且伴隨著5G時代的到來,以及VR、AR等技術的興起,讓我們對“雲旅遊”也有了更多的期待。

“雲旅遊”大熱,你種草了嗎?

本文由傳播君綜合報道。

✿投稿 [email protected]

徵訂《網絡傳播》雜誌郵發代號:80-19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