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研究:權威型父母的孩子發展更好,親子關係更加健康

在《少年說》裡面有一期節目,初一的張錦彥走上高臺,控訴自己的爸爸:“你真的是太狠心了!”

原來,在小學畢業的張錦彥恰逢12歲的生日,她的爸爸送給了她一份特別的“生日大禮”——為期三個月軍訓。

每天早上5:30到晚上睡覺,從長跑、學習到做家務,每天都被安排得滿滿當當。

而在聽完張錦彥的控訴之後,身邊的其他孩子都對張爸爸施以憤怒的目光。

而張爸爸在聽完控訴之後,平靜的問女兒:“在進入初中之後,覺得學習苦不苦?累不累?快不快樂?”

女兒回答:“不苦、不累、快樂。都不如“軍訓”苦。”

而這時臺下一片掌聲,張錦彥似乎瞭解了爸爸的良苦用心。

張爸爸對女兒說:“看似簡單的軍訓,卻是對人生更好的磨礪。你能堅持三個月,就能堅持初中三年,人生的30年。”

《發展心理學》裡面將家庭教養的方式分為4種:專制型、權威型、放任型、不作為型。其中研究結果表明:權威型父母對於孩子的發展更為有利,專制型父母的孩子發展的不是特別的好,放任型的父母不會表現出衝突和攻擊性,不作為線路分佈不能走向極端。

而將爸爸對於女兒的教養方式,其實就是一種典型的權威型教養方式。而按照這一套方式,張錦彥開始感受到生活當中的美好。

心理學研究:權威型父母的孩子發展更好,親子關係更加健康

一、權威型父母的特徵

權威型的父母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不是通過命令和約束的方式來管教孩子。而是以理性、問題的導向性的方式來進行塑造孩子的價值觀,從而達到教育的目標。

他們經常鼓勵在交流上與孩子進行互相讓步,和孩子一同分享他們教育方式背後蘊藏的道理。當孩子拒絕遵循時徵求孩子的反對意見。

他們認為自主意願和遵循紀律同樣重要,因此在和孩子發生分歧時,會對孩子施加更為堅定的控制,卻不會完全限制孩子。

權威型父母強調自己作為成年人的觀點,但是也認可孩子個人興趣和獨特的行為方式。權威型父母通過規律的塑造和思想的鞏固來達成教育的目標,卻不完全基於群體的共識或孩子的個人願望作出決定。

心理學研究:權威型父母的孩子發展更好,親子關係更加健康

二、成為權威型父母需要具備一定的前提

1.需要完善親子的依戀關係

家長想要成為權威型父母之前,需要首先和孩子建立一定的依戀關係。而在這一個過程中,需要抓住孩子的嬰兒時期。

嬰兒對於父母都是高要求的,同時這個時候也是最容易和孩子建立依戀關係的。父母除了對嬰兒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滿足之外,還需要多注意觀察孩子的行為和情緒,及時的對孩子進行回應,這樣孩子才會對父母產生最初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之後才能夠更加有利於孩子聽從父母的建議。

2.注重孩子的價值觀念取向條件

卡爾·羅傑斯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改革專家,他提出:“積極的家庭關注會引導孩子的自我關注。”

孩子的天性都是想要去“討好”父母的,他們希望獲得來自於父母的關心和愛。如果家長在家庭瑣事當中能夠給予孩子足夠的溫暖、理解和尊重,孩子就會慢慢的形成自信、自尊以及自我價值感的心理,併產生和諧積極的自我關注。

心理學研究:權威型父母的孩子發展更好,親子關係更加健康

3.父母擁有良好的自控力

蔡康永曾經說過一句話:“會說話,划得來。”

可能很多家長都不願意撿這個“便宜”,喜歡對孩子“口誅筆伐”。似乎只有對孩子發脾氣,才能體現出自己的威嚴。但其實不好的情緒很快就會在孩子臉上體現出來,孩子會表達出強烈的不安全感,並且會對孩子的自尊心遭受打擊,最後甚至會化為悲憤、怨恨等,最終還是給家長。

心理學研究:權威型父母的孩子發展更好,親子關係更加健康

三、那麼家長如何能夠成為權威型家長?

1.給孩子樹立榜樣

家長想要成為權威型父母,首先需要給孩子樹立一定的榜樣,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孩子。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師,父母的格局則會影響孩子人格的搭建。

在孩子面前,每個大人的威望值是有所不同的,他們內心當中都有一把無形的標尺,會通過大人的表現進行衡量。

因此,家長需要注意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的一言一行,以榜樣的形式來進行影響孩子。

2.在孩子面前樹立威嚴

這裡的威嚴,並不是指簡單的粗暴管束。

家長在面對孩子的出現錯誤的時候,不要採取一味的批評方式,誇大孩子的錯誤。因為這會讓孩子面對家長而表現怯懦,從而在孩子內心當中積累不良的情緒,之後導致孩子對他人產生不友善,甚至刻薄。

家長想要帶孩子樹立起威嚴,首先需要講究原則。這就需要家長明確家庭規則,做好自身的遵守規矩,這樣當孩子被父母“恪守”的光環照耀時,並不會為所欲為,放縱自己。

心理學研究:權威型父母的孩子發展更好,親子關係更加健康

3.引導孩子表達情緒

權威型父母會更多的考慮孩子的想法和情緒,但同時也不會過度的順應孩子的情緒,因為這會使家長變為溺愛型家長。

考慮孩子的想法和情緒,是指家長會在瞭解孩子情緒的過程中,幫助孩子的情緒進行不同的標籤,而不壓抑孩子的情緒。當孩子出現憤怒時,他們會告訴:你可以表達出憤怒,你的煩躁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些煩躁不能通過發洩的行為表現出來,可以告訴我,我來幫助你疏導。

4.給孩子制定合適的懲罰

懲罰是為了給孩子進行上一課,幫助孩子瞭解事情發生的後果。而不是利用懲罰去羞辱孩子,甚至是體罰孩子。

家長在給孩子治病懲罰時,是需要一定的邏輯性的,並且在制定懲罰時需要事先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讓孩子認同這一懲罰。

這樣家長才能夠在孩子出現錯誤時,給予孩子懲罰,讓孩子為何會遭受如此的懲罰。

教育孩子是一個長遠的過程,家長需要在陪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的進行摸索,和孩子進行一同進步,這樣才能使孩子成長的更為出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