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瘋狂追星卻對身邊的親友異常冷漠的行為?

大壯說


個人覺得,瘋狂追星與對待親友異常冷漠,兩則之間並沒有太大的關聯。首先提問者在追星前面加上了瘋狂二字,想必你所遇到的這位追星朋友,已經將追星當作自己生命中的三分之二。那麼,我們將粉絲追逐明星,劃分分為3個層次來概括!

一種是初級追星者:這類粉絲,一般對於自己喜愛的明星,都會有一個過程。

她會去更深層次的去了解愛豆的過去和現在,她們的出發點是以愛豆為榜樣,以愛豆的事蹟和能量作為動力,督促自己更努力一些。

當然,愛豆的顏值高低也很關注!

通常這類粉絲,我們稱之為真愛粉,能量粉!

一種是中級粉,這類粉絲,一旦喜歡上了某個愛豆,她們會到處收集愛豆的相關資料和信息,以及相關作品。

會去了解愛豆的喜好,行程檔期,關注愛豆戀情的最新發展,如果對愛豆的對象,不是很滿意,會有所情緒和吐槽,到不會持續太久。

如果得知愛豆來到了自己的城市或者離自己不遠的城市,會放下手中的一切,只為一睹尊容!

總之,中級粉,針對自身的某些追星行為和舉動,一般人很難理解,通常這類粉絲稱之為腦殘粉!

一種高級粉,也是重度粉絲,這類粉絲通常都是看了某部劇,就迷戀上了劇中男主的顏值,比如《陳情令》中,王一博因該劇走紅後,所延伸出來的小迷妹可不少!

而高級粉一旦迷戀上了愛豆的顏值,就會失去正確的社會價值觀,甚至得知愛豆有喜歡的人以後,會很不爽,很想佔有愛豆,經常幻想自己能與愛豆在一起。

為了見愛豆,不管千山萬水,甚至放棄家庭,放棄學業,都要去有愛豆的地方,愛豆在哪裡,她的心和人就在哪裡,只要聽到有人說愛豆的不好,就會開始反攻維護,甚至進行人生攻擊。

一見到愛豆就失控,尖叫,甚至強烈的花痴病使她撲向愛豆,哪怕能觸碰到愛豆的手指頭,她都會覺得死而無憾了。這類粉絲稱之為連愛豆都恐懼三分的瘋狂粉!

不過,不管怎麼瘋狂追星,跟對待身邊親友異常冷漠,是毫無關聯的。因為這是跟家庭因素,教育因素,性格因素、社會價值觀的因素,以及自身的生活環境因素,所連帶的!不管是親友,還是街坊鄰居,還是閨蜜、兄弟朋友,其實都會有一個舒適圈,這個舒適圈就是與自身性格、興趣相投,經濟同等的圈子,這類圈子一般和自己相處的模式會比較輕鬆隨意。

尤其是經濟不等同,哪怕是至親之人,也會有所芥蒂,相處起來,有時還不如一般朋友,我也曾遇見過,我一個親人,自從他家買了小車以後,對我家的態度就完全變了,不只是我家這麼覺得,就連以前他所處的舒適圈內人,也是這樣說,不僅態度變了,也冷漠和疏遠了許多!當然,性格不投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老肖娛樂


我有一個好朋友,他就是瘋狂追星族類的人,快50歲人了,自己做點小生意開個店,平時看店和養貓,貓養有兩個。幾十年了做生意攢了些錢,因為一直單身,追一個國內女歌星,迷到什麼情度:

不談戀愛,不結婚,一直單身幾十年。老爸老媽崔崔崔,只當耳邊風。兩個老人還找他的同學幫講話,搞得他連同學都不理了。

畢業幾十年,大大小小同學聚會,都不參加,時間不太趕巧。你們聚會都選在某國內女歌星開演唱會了,他往那跑了。

做生意幾十年,生意興隆收益也不錯嘛。除了買了一間兩房一廳商品房來養那兩隻貓,平時吃住在父母家。錢呢?一聽到某女歌星在哪開演唱會,立馬訂飛機票,門票。關店門飛往女歌星那了。

父母好說歹說他不聽,朋友講了不理朋友。所以,不管他,他追他的星,他愛掙錢就開店門,不愛掙錢就關店門,他喜歡買機票,就飛去看女星,只為了“看你一眼”,不惜一切。習慣了,就好。



淡淡的月


明星在高處,站在他的光影裡,是看不清自己的;親友在身邊,因為我們只看遠方,身後就照顧不到了。

年少時,沒人不追星,過度了,瘋狂是自然的了。把人追“火”了,明星也被追煩了,追成如你我般稀鬆平常,末了“偶像”消失了,自己就失落。讓明星住在心裡,暖暖的多好!

風景都在遠方,而愛也應該在身旁。風景年年有,而愛最經不起等待。小鮮肉、小鮮女是追不上的,從眾何用?而追有大愛的人,這類明星是可以昇華靈魂的,沿著他們的足跡,才能溫暖人心,體驗到真情,催人奮進。跟親友好好相處,不也能感動他人嗎?

擁有的不加珍惜,得不到的總想要,這是南轅北轍,結果令人堪憂!

過猶不及,理性一點!



九州同2020


瘋狂追星卻對身邊的親人冷漠,這樣的人是不成熟的表現,追星的大多都是年輕人。年輕時有點不切實際的幻想是可以理解的,只要及時回頭面對現實就好。三十以上的人再追星,對家人冷漠,那就是有點不務正業了,一個成年人連自己身邊的親人都不愛,誰還能指望他真心帶誰?這樣的人是自私的,骨子裡的自私。一般很難改變,還是離這樣的人遠點。


綠薔薇感悟生活


追星,個人理解就是對知名人物某個方面的行為舉止產生興趣進而逐漸發展成為對其全部所作所為都產生興趣、崇拜,並將其作為自己人生效仿的追求目標,對其一言一行都進行模仿,甚至膜拜。


八十年代香港電視劇《上海灘》在內地播出,周潤發扮演的許文強帥氣的穿著打扮立刻被廣大觀眾吸引並模仿,那時滿大街都是披著黑色呢子大衣,脖子上圍著白圍巾的男性朋友。後來日本演員高倉健主演的電影《追捕》在國內播出後,大街上又出現了許多剃著板寸、板著臉的冷峻面孔。至於女性朋友則在穿著打扮上模仿影視劇中的情景更是數不勝數,只不過是當時的社會環境的侷限性,很少見到明星真容。這大概就是國內現代追星的起源吧。

現代社會追星族以年輕人居多,且追星五花八門,很盲從,甚至荒誕!造成這種情況與一些媒體的不良宣傳誤導有很大關係,為了牟取利益,將一些所謂小鮮肉進行包裝設計,迎合社會少男少女們的愛好需求,誤導心智都還不成熟的年輕少男少女對其進行盲目模仿、崇拜,造成這些所謂的追星族迷失了自我,迷失了人生方向。為了追星,不顧自己的實際情況,不聽父母勸阻、想盡辦法參加明星的各種活動,甚至為了能夠引起明星的注意,不惜採取任何手段。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那顆炫耀的虛榮心。而這些所謂的明星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獲取最大收益。而那些瘋狂的追星族,除了耗費自己的錢財、時間和親情外,你又能得到什麼回報呢?

當你在為買明星的高額門票辛苦掙錢時,你追求的明星在關心你嗎?當你累的直不起腰的時候,你追求的明星有關懷你身體的慰問嗎?當你窮的吃不上飯、累的住院時,你的偶像明星又在幹什麼呢?

追星族或許會說精神得到了滿足,慰籍。但是以這種只有付出沒有回報的單相思能維持多久呢?人要有思想,要有理智,精神的滿足要立於人生的正能量,要有意義。



人不是不可以追星,但要追那些對社會對人生有意義的星,核導彈之父錢學森、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新冠狀病毒戰場仍然努力奮鬥的鐘南山,李蘭娟以及還在和病魔作鬥爭的普普通通的人……。他們也是星,但是這樣的星不但不要你有任何付出反而能讓你受益,與那些只圖個人利益的所謂的星相比,高低立判。

人的一生親情最重要,俗語講虎毒不食子,沒有哪個父母會去傷害自己的孩子,沒有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幸福。所以,那些還在瘋狂追星的追星族也該醒悟了,因為子欲養而親不待。



風月雨霖鈴


對明星可以瘋狂追逐,對家人卻異常冷漠。這是一種有些不正常的表現。在你心中,明星比親人更重要。

追星無可厚非,不能因為追星冷漠了親人。你得掂量一番,孰輕孰重。一個把追星看得比親人重要的人,你的人生觀一定有問題了。

痴迷於一件事情,則會忽略另外一件事情。痴迷越深,就會不能自拔,對別的事情漠不關心,甚至產生厭煩的情緒。久而久之,就會有敵視心理。如果對方再加以干涉,情緒就會越來越失控,冷漠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追星可以耽誤學業,追星可以冷漠親情,追星讓你變得誰都認不出。瘋狂追星不好,你要謹記。






皇城故里


《多久了,你我都沒有好好說話和聽話》

最近在看芒果的新綜藝《朋友請聽好》,其中有一幕,何老師他們三人在設定片頭,說道:朋友,有多久沒有人聽你好好說話了?當時看到這一幕,心裡咯噔了一下,是啊,生活中,工作中,許許多多的人已經靜不下心來進行傾聽,再從傾聽中去解決問題。

“追星”定是有一定緣由的,可能是一種風潮,可能是一種寄託,也可能是打發時間。追星的過程,個人與天南海北的其他粉絲因為愛豆形成了一種聯繫,她們的熱情可以一起爆發,她們的話題可以無窮無盡,她們的感覺可以越走越近,粉絲與粉絲之間的無話不談,倒是有些像突遇知己的感覺,而且追星只需要投入自己的一份感情,一份時間,一些金錢,得來的認同感和愉悅感是隨時隨地的。

而與的親友的相處呢?熬夜了,會被親人關懷注意身體;工作了,會被比較工作好壞;考試了,會被比較成績排名;年齡到了,會被追著趕著進行相親……其實,親友所有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是某種層度上說,這種關愛不會帶來如追星那般愉悅的心情,只會是嘴巴上的應和,心裡只希望這一段段帶來無形壓力的對話早點結束。

對有些人的熱愛,對有些人的冷漠,有時候會走向兩個極端,或許,可以靜一靜,想想日常交流的模式,再去改變。

互聯網的發展,某種層度上說,的確讓我們慢慢不會傾聽,也慢慢把自己越藏越深。


胖就多吃點兒


雖然說我也有很崇拜喜歡的明星他們的影視作品和綜藝節目我都非常愛看,也很想見到現實中的他們,但是崇拜歸崇拜,我不會把這個喜歡融入到我的正常現實生活當中。我的喜歡是他們的各種影視劇和綜藝節目演繹的各種人物形象和性格,當然也有他們好的個人形象和作風。明星本來就是娛樂圈的主力軍,就是要出現在大眾的視野裡,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給大眾,如果沒有人喜歡那就也沒人看了 哪一個明星都會有自己的鐵桿粉絲,我們追星是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如果你已經把追星當成了你現實生活中的重要部分,那就可能太耽誤你大部分的時間了,現實中我們只有好好努力工作,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在以後的路走的更好,明星雖然好但他好不過我們身邊的親朋好友和家人。他不能像家人一樣無微不至的關懷你幫助你和親朋好友在你困難無助的時候引導你幫助你,明星我們每個人都認識,但是如果有一天你本人見到他了他會認識你?像家人和親朋好友一樣的關懷你嗎?所以說追星這個我們純當娛樂一下就可以了,沒必要把它當做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生活中最重要的還是珍惜眼前人,努力地提升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也許有一天你也會成為別人眼中的明星。




平凡人小陽


瘋狂追星卻對身邊的人異常冷漠,這種人的價值觀取向己經是非常錯誤的,心理也是不正常的。

追星這件事本無可厚非,可當作是一種精神的追求,但凡事應有度,都要有個理智的界限。那種不顧一切追星的人已經心理上病入膏肓了。他不會想到他生活在這個世上,是誰給他溫暖,是誰給他關愛,又是誰在他失意受冷落的時候給他鼓勵,身邊的親友就是這樣的一群人。他不但不知道感恩,要加倍的對他們好,相反卻橫眉冷對,這是多麼的令人寒心。

瘋狂的追星,就是一傻子。明星再閃耀,跟你也沒有半毛錢關係。你要追的是是對社會有用的人,充滿了正能量的人;你要追的是你的父母,給你生命,給你傾其一切最好的所有。瘋狂追星的人趕快醒醒吧。


王者不王


一、從直覺上來看,這是傳播效果研究的主題。

支持追星給青少年帶來不良影響的理論基礎是社會心理學中的學習理論和模仿理論,這種觀點支持強勢傳播效果論。但是從傳播學史來看,學者們從方法上經歷了直覺經驗——實驗——定量分析,得出了一些不同的結論。人們對傳播效果的認知也從“魔彈論”到“有限效果論”,再到“沉默的螺旋”“議程設置”論等,大致呈現一個非對稱的倒“U”曲線。大眾傳播研究中還根據傳播效果導向,提出了“使用滿足論”和“編碼—解碼論”“分眾傳播”等理論,主要解決大眾傳播效力不足問題。這也從側面證明,那種認為,追星毀人不倦的“強效果論”是缺少理論支撐的。

從經驗上來看,上世紀90年代末期到20世紀頭十年,80後被稱作垮掉的一代。他們被認為沉迷於小說、追星、玩遊戲,辜負了大人們對他們的期望。隨著80後全面走入工作崗位,對他們噓聲小了很多。不過“油膩”的名頭似乎是扯不清了;這時候,90後又被當做靶子單練,他們多是獨生子女,成長於網絡時代,動漫、鬼畜等亞文化社群成了他們的活躍領域,自私、冷漠、缺乏責任感的標籤又華麗麗的蓋在頭上。“保護頭髮”也成了90後的共享標籤;隨著最後一批90後全部成年,00後又被推向了審判臺。這群被成為“強國一代”的少年,有著更為徹底的網絡屬性,他們在遊戲、動漫、音樂等方面的消費能力和解構能力讓成世人瞠目。二次元標籤看來是撕不掉了。

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偶像,從鄧麗君、beyond、四大天王到超級女聲,再到tfboys不一而足。但是否出現了一些專家呼天搶地的宣稱孩子廢了,“知道鄭智化、不知鄭成功”呢?書生覺得,奇葩總是有的,但稱其為奇葩,是因為少!以少數判定多數,以個體判斷總體。是誰教他們的方法論,又是誰給他們貼標籤的自信啊?!

二、再深究起來,這其實是個認識論問題

古希臘的先賢們討論了很多東西,在人類的認知能力層面有著究極性的探索。柏拉圖認為人的認知能力是先賦的,不同的人由於被加入了不同的材料,所以有些人註定黨統治者、有些人註定當護衛者、有些人只能當生產者。誰最有資格當統治者呢?哲學王!這是近神的人物,有著良好的教養,並且理性而智慧。聽他的,沒有錯!

但有些槓精不服,誰來判定他是哲學王啊?如果一下子出了好幾個哲學王,咋辦?會不會打起來?

問題是糙了點,但這質疑的就是理性。不過這種質疑在漫長的中世紀不是主流,因為,那時候神權高啟,最高智慧是屬於神靈的。在啟蒙時代也是不能質疑的,因為啟蒙思想家堅信是人類的理性驅逐了神性!只是到了一戰、二戰時候,思想家發現,理性是推動現代化,但現代化可能帶來的是戰爭和災難啊!而且在現代化條件下,理性讓毀滅變得更有效率。人們開始懷疑理性了。

管理學學者就反思了以前的“理性經濟人”假設問題,他們發現按照這種預設推導出的管理方式,似乎有點不近人情啊,而且管理成本上升,效用在遞減。於是有人論證指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休謨要知道到了20世紀理性有限性成為了一定程度的共識,應該會很高興。因為這個徹底的經驗主義者不僅將經驗當做認知的主要資源,而且將其推到了極端,認為因為經驗的有限性,所以經驗之外的東西都在認知之外。這是非常徹底的不可知論,而且後代學者想反駁都無從下口的不可知論。

扯了這麼遠,無非要說明,人的經驗認知是有限的,這決定了人們的理性也是有限的。但總有人抱著“吃了很多鹽”的心理去指摘後輩。反映在對大眾文化的態度上,就是要以愛的名義,告訴你告訴你不該做什麼和應該做什麼,或者就是搖搖頭、表示下遺憾,發出九斤老太的嘆息“一代不如一代”!

當然,這並不是中國的專利,《娛樂至死》《童年的消逝》這些都道出了文化精英對電視媒介的普及導致大眾“理解力降級”的擔憂。從直覺上看,這種擔憂似乎不無道理。但是反觀現實,此類話語的合理性還是值得商榷的。事實上,以報紙、廣播和電視為代表的大眾媒介,增加了普通人認識世界、理解世界的機會,廟堂之上的信息也走入了尋常百姓家,在信息接觸上也推動了不同群體的均等化。在“下里巴人”增加了信息接受和表達能力的的基礎上,“陽春白雪”是否就消失了呢?怎麼會!

三 、包容與民主

最終,這還是政治問題。政治哲學家艾麗斯.楊在《包容與民主》一書中,批判了以競爭性選舉為代表的“聚合式民主”,並在延續了協商民主思路的基礎上,對協商民主要求協商雙方理性表達提出了質疑。她認為強制要求各主體“理性”其實是對缺少規範表達能力的公民的內部排斥。她給出的答案是,要通過“問候、修辭和敘事”給那些“下里巴人”賦權,繼而提出了“包容性的溝通民主”。自古以來,精英們利用自己對經濟、社會、文化和符號資源的壟斷,往往掌握著一定的話語霸權,近現代以來,隨著神權的衰落,科學話語和理性話語似乎成為了代替神權的又一偶像。

如果人們認識到自己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不妨嘗試下以同理心去理解對方的利益訴求和表達慾望,而不是以悲憫的姿態俯瞰眾人,然後告訴孩子,追星的都是大傻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