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儷的“吃相”讓人震驚:誇孩子懂事,是對她最殘忍的稱讚​!

1.童年捱過餓,終身吃不飽


吃早餐,一定要吃兩人份;

豆漿兩杯,包子兩份,狼吞虎嚥地吃完;

一碗麵條不夠,再來一杯豆漿、兩個包子...

孫儷的“吃相”讓人震驚:誇孩子懂事,是對她最殘忍的稱讚​!

這就是近期孫儷在《安家》中的“吃相”。

然而,孫儷在劇中扮演的房似錦是職場精英,她每次都拍著胸脯說:“沒有我賣不出去的房子”。


孫儷的“吃相”讓人震驚:誇孩子懂事,是對她最殘忍的稱讚​!


或許你和我一樣會有疑問:職場精英和這樣的“吃相”反差太大了吧!


直到我看到房似錦和徐文昌說:“你見到我那會兒,我有大半年的時候,一天只吃一頓飯,甚至有時候兩天吃一頓。”


我們才發現,原來她是童年捱過餓,終生吃不飽。


是啊!瞭解了房似錦的身世背景,你可能就不會覺得奇怪了!


她就是個從小爹不疼、娘不愛,靠著爺爺的庇護活到大的女孩子。

房似錦的名字,是被媽媽扔進井裡沒淹死的房家老四——房四井;

三個姐姐嫌棄她,一不高興就揍她一頓;

她是家裡的出氣筒,每次捱打,她一口氣能跑上十幾裡地。

就像她含淚說出的那句話:你們跑的是健康,我跑的那是命!


孫儷的“吃相”讓人震驚:誇孩子懂事,是對她最殘忍的稱讚​!


她可憐嗎?當然,但是別急,還有更可憐的!


為了省錢,她可以自己住凶宅;同事們非議時,她只能裝作沒聽見;別人辱罵她時,她只能忍氣吞聲,不做聲響!


親媽找上門來,張口就要100萬。很難想象,這次她還能繼續再忍吧!


孫儷的“吃相”讓人震驚:誇孩子懂事,是對她最殘忍的稱讚​!


但就因為她的忍,卻被家人、親戚朋友視為“懂事的孩子”!


我天!但凡是個有血有肉的人,看到這樣的情節也會憤慨遺憾吧!


於是乎,彈幕裡各種網友留言的都有了:扶弟魔、原生家庭...甚至還有人把新她當做新一代樊勝美、蘇明玉......


給了錢就是懂事,挨打受罵不吭聲,就是乖!


算了吧!這樣的懂事寧肯不要。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懂事的孩子快樂嗎?


答案一邊倒地顯示:不快樂。


有個網友這樣留言給了我很大的感觸:

懂事是一種毒,一旦形成印象,它就會綁架你。

懂事的孩子,做了一件出格的事,父母將大失所望。

不是不想反抗,只是不敢,所以活得小心翼翼。


細細想想他背後經歷的事情,我真的為他擔憂!


1. 誇一個孩子懂事,是最殘忍的稱讚!


電影《陽光普照》中,講述了一位“阿豪”的故事:


他高大英俊,學習優異,乖巧懂事,溫柔體貼,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


連劣跡斑斑的弟弟都評價他:“哥哥真的是一個很好的人,什麼事情都替大家設想。”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被期待,被別人眼裡視為完美無缺的阿豪,卻從高樓上一躍而下......

孫儷的“吃相”讓人震驚:誇孩子懂事,是對她最殘忍的稱讚​!


阿豪的自殺,讓身邊人都感到匪夷所思。


因為他們只記得他的好、他的陽光,卻從來不曾瞭解他心裡到底想的是什麼!


真實的阿豪是什麼樣子的呢?


我們可以通過他口中的《司馬光砸缸》來了解:

司馬光和其他孩子們玩捉迷藏,他找到了所有的孩子。

但他卻說,還差一個。

後來,大家看到一個水缸。

司馬光毫不猶豫地砸了水缸,水卻沒有流出來。

裡面躲著一個孩子。

望向缸內的司馬光愣住了,因為躲在缸裡的孩子就是司馬光。

孫儷的“吃相”讓人震驚:誇孩子懂事,是對她最殘忍的稱讚​!


家長們,您想到這個故事在講述什麼了嗎?


其實,故事真正的寓意是:水缸外是偽裝的他,躲在水缸裡的才是真正的他。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提出過“真自我”和“假自我”概念。


“真自我”,是指一個人以自己感受為中心而構建,他們具有強烈的自我價值感;而“假自我”,是指一個人以他人感受為中心而構建,一旦感到自己的行為令他人失望,自我價值感便降到極低。


懂事的孩子,就很容易形成一個“假自我”,他們會用盡心思讓身邊的人高興。


阿豪就是這樣。


弟弟可以惹事,但他不可以。

別人可以有陰影,但是他不行,他只能是陽光的,是優秀的。

別人可以在勞累時趴在桌上小憩,但他不行,他是一家人的希望。


阿豪的經歷並不是個例,他是千萬個承受著父母期待的孩子的縮影。


《奇葩說》中,肖驍的一段話令人深思:

“你們別覺得懂事是一個褒義詞,人為什麼懂事?是因為環境所迫,沒有別的選擇。所以,別人家三口是和和美美幸福美滿的一家子,我們家是無比懂事的一家子。”


孫儷的“吃相”讓人震驚:誇孩子懂事,是對她最殘忍的稱讚​!


孩子在長大之後,要麼徹頭徹尾的叛逆;

要麼小心翼翼,在擔驚受怕中選擇失去自我,永遠“懂事”。


3.父母的職責,是給予孩子愛與自由


演員馬伊琍曾在直播中,說出了一件自己最後悔的事。


儘管女兒聰明優秀,但她卻非常後悔對女兒管教太嚴格,使女兒過分“懂事”。


後來馬伊琍告訴女兒“你完全可以拒絕”時,愛馬卻說“我不敢”。


孫儷的“吃相”讓人震驚:誇孩子懂事,是對她最殘忍的稱讚​!


馬伊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過於“懂事”的愛馬,已經“懂事”到連“不”都不敢表達。


“這一切的根源,都在自己的身上”。她開始反省。


為了鼓勵愛馬,她用兩個月時間與女兒溝通疏導,總算讓愛馬說出了內心的那句:“我不願意”。


馬伊琍感慨道:孩子的“錯”只是沒有迎合我們的節奏,可是憑什麼每個人不能有自己的節奏呢?

孫儷的“吃相”讓人震驚:誇孩子懂事,是對她最殘忍的稱讚​!

是啊!父母不要試圖扮演孩子的決定者,更不要總是去要求孩子懂事。


就如教育專家孫瑞雪在《愛和自由》中說的:父母的職責是用愛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但至於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我看過這樣一段對話:

“你要哪種冰淇淋?”

“我想要純奶油味的。”

“有香草味的。”

“我想吃純奶油味的。”

“我覺得還是香草味的更好吃一點。”

“但是我想吃……”

媽媽打斷了孩子:“就吃香草味的吧,我太瞭解你了,純奶油的你吃一半就得扔,香草的好吃,你吃不完我還可以幫你吃。”


孩子不再說話,懂事地接受了安排。


媽媽說:“乖!真懂事!”

心理諮詢與治療師榮偉玲曾說:每個人內心中都藏著兩個“我”,自己做了父母后,兩個“我”就變成了 “內在的父母”和“內在的小孩”。


這位媽媽的做法,是將她自己的“內在小孩”映射到女兒頭上,看起來她是為孩子挑選冰淇淋,其實是對女兒的需求視而不見。


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讓孩子做自己才是最終的出路。


4.父母以何種方式愛孩子,孩子以後就會長成什麼樣!


日本社會學家加藤諦三,曾提出過一個觀點:


有的父母和孩子之間存在著一種“共生關係”,這種關係不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而是表現在父母與兒女之間的生存模式上。


孩子從小就會自主摸索利於自己的生存方式,當他們發現,以“我很乖,我很懂事,我有用”這種方式存在時,就能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愛。


於是,孩子會本能選擇這種“共生關係”。


他們會很快學會“帶著鐐銬跳舞”,說出來的每一句話都是父母愛聽的,每一個舉止態度都是父母所中意的。


孫儷的“吃相”讓人震驚:誇孩子懂事,是對她最殘忍的稱讚​!


但家長們想過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嗎?


當孩子長大成人,周邊的人事環境都改變了,他們還是會拼盡全力“懂事”,只為得到別人的肯定。


捫心想一想,我們生養孩子的初衷,是希望孩子健康和幸福,但如果離初衷越來越遠,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希望這個世界上,以後能少一些“房似錦”!


文|清聽輕語,教育工作者,中文系碩士,6歲孩子的媽媽。教孩子成長,不如讓自己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