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繪畫中的臨摹——遠麥劉斌教【設計繪畫】03


每位畫者心中,都對臨摹有自身定義~


如何理解繪畫中的臨摹——遠麥劉斌教【設計繪畫】03


因為前面兩期的點贊都超過100了,所以我要兌現承諾繼續更新啦~


今天我們來聊臨摹,臨摹這種訓練特別像醫生開藥,“逢藥三分毒”,量少了無效量大了有害,非常考驗對“度”的把握,我相信每一位畫者心中都對臨摹有自身定義,這非常正常,因為每個人的“病情”不同自然對藥物的體驗也不同。


談談石膏像繪畫


為什麼設計繪畫這個課程更新上線能獲得不少朋友的關注與歡迎,不少人私信給我希望儘快更新,其實問題的根源在於“似乎學繪畫很難”,而同時又已經有一部分人通過行動體驗過其真的很難,我後面會講述原因。

而我的觀點是:不容易,但沒有想象中困難。

我分享有個習慣,就是不會在自己已經掌握後去狡黠的宣傳:“其實很容易”之類來博得大家跟隨最後失望而回,任何有成果的學習都必然是困難的,《道德經》第63章有這樣一句話: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意思是聖人非常重視辦事的難度,反而最終事情沒能難住他。

做一件事情你首先要認為它是難的,才會覺得做好了有價值,才會重視它,從而才能做好它。

關於繪畫學習難的問題其實要從根源來談,任何一種知識需要傳承都必須形成傳授系統,而這些系統一但由前人形成就面臨一個大問題,那就是“不斷沿用,難以打破”。

以傳統美術院校學習中的石膏像寫生為例,這種學習方式來自16世紀的意大利美術學院, 18世紀開始被蘇聯及歐洲引用,19世紀被日本引用,中國則在20世紀30年代初開始引用。


如何理解繪畫中的臨摹——遠麥劉斌教【設計繪畫】03


因為我們探討的並非藝術繪畫,所以我不能談太多反面意見,但僅僅從一個教學體制500年沒有大變化來說相信還是有一些問題的,因為2007年時候,我在大學學習設計課程,學校仍然是採用石膏像繪畫模式進行教學,我認為這是設計繪畫的天敵,原因簡單分析大家就能明白。

石膏像繪畫是一種基本功訓練,便於掌握結構,光影規律及訓練人從觀察轉化為表現的能力,一般而言,畫好一尊石膏頭像起碼要十個小時以上,複雜一點甚至要一週時間,這在500年前模式單一時相信是沒問題的,而如今一般的高職教育中,一個星期大致就是一節素描課,因為另一節美術類課程需要學習色彩,其它時間還需要學習不同的軟件及通識課程,而且大學期間課時本來就很少,還得參加活動或者參與社會實踐,所以時效上顯得非常不切合實際。這個問題我相信課程設計者並非沒有考慮,而是找不到解決方案,因為教程設計者及決策者也並非設計師,所以綜合考慮他們認為最保險的方式就是“沿用傳統”。


如何理解繪畫中的臨摹——遠麥劉斌教【設計繪畫】03


而學習設計的大學生當中很多也並非美術類考生,可能是物理、化學甚至文科生,因此囫圇吞棗的素描課對他們而言成效極低,而美術類考生則有另一個問題,因為高中時期美術類考生(我並非美術類考生,當時家庭無法支持學習成本)大部分時間就是在畫石膏像,而且是完全針對應試去畫,說白了,全國有多少個考生就有多少人衝著一個目標去畫,

換到設計師的角度恰好完全相反,必須跟別人不一樣,因為不存在全國的客戶僅需要同一種設計。

因而這種方式對設計繪畫而言禍害無窮,它給與學習者除了過時的模仿能力就是習慣不動腦筋,將事物描繪得很像與不但能描繪得很像其實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能力。


如何理解繪畫中的臨摹——遠麥劉斌教【設計繪畫】03


而且這種學習最大的危害其實是:消磨興趣與熱情。


一提起繪畫想起三大面五大調,我若干年前所呆的企業設計部裡有大致12名設計師,除了我幾乎全部都是美術類科班,但卻只有我嘗試將繪畫運用到設計中,因為他們所擅長的繪畫仍停留在石膏像素描一類,我跟大家交流時給出的答案大致都是對繪畫比較厭倦,而且素材技能並不完全能用在設計上。

我討論這個問題並非否定素描,反而我自己在後來的工作中不斷學習素描,我這裡的感悟是教育第一個要解決其實是興趣問題,就算剛剛開始學習的流程不夠科學也是沒問題的,因為一旦人對一個事物有了興趣,是會不斷琢磨不斷尋求解決方案,你想象一下你要追求一個異性的時候那種心態,其實跟學習一門感興趣的學科一模一樣。

比方某天感覺色彩比較差就學習色彩,軟件不過關就攻軟件,學習過程如同一次自我雕塑,你會按需修正自身,我們做分享的目的是希望通過自身經驗的梳理給與大家一些學習指南的參考,我們走過的路與思考的方式大致如此,但你未必需要跟我們一模一樣。

接下來我們具體談談臨摹。


臨摹的出發點


對於臨摹最經典的措辭就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下一句就不需要說了。

臨摹被很多人錯誤認為是學習繪畫的第一個階段,其實人的繪畫能力比語言跟文字還要早,所以它本質上首先是一種表達方式,我們可以看到人類最早留存的畫是法國的拉斯科洞窟巖畫,距今有15000年,這些畫的內容基本都是動物及原始生活的場景,因為出色的表達與概括能力,拉斯科洞窟被稱為“史前盧浮宮”。這些畫用如今的術語來說就是:默畫。


如何理解繪畫中的臨摹——遠麥劉斌教【設計繪畫】03


如何理解繪畫中的臨摹——遠麥劉斌教【設計繪畫】03

(生動的拉斯科洞窟巖畫)

因為在巖洞裡不可能進行寫生,只能憑藉大腦的記憶與認識將其繪製出來,所以繪畫真正的第一個階段其實是:

“根據經驗與理解,通過繪畫來表達信息。”

所以我們再來看看小孩子畫的畫,這裡例舉我女兒的畫,今年父親節女兒從幼兒園給我帶回來一份禮物,就是老師讓其在一個空白的扇子模型上畫畫,主題我估計大概就是“爸爸媽媽與我”之類,原作在此:


如何理解繪畫中的臨摹——遠麥劉斌教【設計繪畫】03


我當時的第一感覺,這不就是一幅挺好的裝飾畫嗎,裡面出現了小孩大腦中跟爸爸媽媽相處的場景,雖然我分不清楚哪一個是我,然後有白雲、太陽、蝴蝶、鮮花,裝飾性的小圖案,沒有任何我們對繪畫認識中的所謂正確性,但是卻有著強烈表達的動機及極具感染力的形式感,於是我用電腦處理了一下,變成下圖:


如何理解繪畫中的臨摹——遠麥劉斌教【設計繪畫】03


如果我們將其放在一個大型商場上,然後印上大品牌logo,宣傳為“設計大師合作款”,跟以下這些真實的優衣庫與新澤西塗鴉大師考斯(Kaws)合作的T恤放在一起銷售,我感覺賣出去是那麼的理所當然。


如何理解繪畫中的臨摹——遠麥劉斌教【設計繪畫】03


於是我們梳理出設計繪畫另一個秘密:

繪畫與設計並沒有稜角分明的邊界,讓設計具有感染力方式很多種,繪畫是其重要一種。

所以我們學習設計繪畫第一步就是要打破對繪畫標準的兩個固有認識:

1、 第一是像不像?

2、 第二是對不對?

這兩點是最典型的“石膏像思維。”如果不想通這兩個問題,你任何放在臨摹上的努力都將是發展為街頭畫肖像這個錯誤的定位方向上。

認識明確後我們再回到臨摹上,如果不是為了像與對,

我們的臨摹動機是什麼?臨摹對我們的幫助是什麼?如何去做好臨摹呢?


如何正確的臨摹


這時候我們再想想小時候我們是因為什麼動機開始臨摹的,我明確的記得我最初的臨摹對象就是漫畫書,包括日系漫畫《七龍珠》、《名偵探柯南》、《城市獵人》(糟糕,暴露年齡了),所以幾乎每個人的第一次臨摹都出自於——喜愛。


如何理解繪畫中的臨摹——遠麥劉斌教【設計繪畫】03


而喜愛的背後就是認識,通過繪畫去認識自己喜愛的對象,所以我們發現小朋友懂得如何運用筆之後,有時候也會去畫家裡的小動物,比方我小時候就經常畫自己家的貓或者狗。

在臨摹這些漫畫書時候並沒有任何人告訴我們該如何考慮透視,該如何畫好比例等等,但不知不覺的我們似乎越畫越好,越畫越像了,因為人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強大的,這個階段叫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在認識自己喜愛對象初期我們都希望將對象畫得一模一樣,所以大家不要認為我一直在反對畫得像,其實我反對的是以畫得像為習畫目標。

  • 臨摹的第一個階段必須就是:畫得像。(觀察轉化為執行)
  • 臨摹的第二個階段是:找規律。(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 臨摹的三個階段則是:尋找可能性。(開發創造性思維)
  • 臨摹的第四個階段:角色代入。(成為作者)

我們這裡簡述一下這四個階段,實踐演示大家可以點擊原文鏈接看看。


1、 畫得像

這裡鍛鍊是大家的觀察能力,然後轉化為手上功夫的基本功,因為繪畫的過程其實就是手、大腦與眼睛協調的過程,其次則是培養繪畫的興趣,你畫的像了就會熱衷繼續畫,這裡最重要的是學會觀察,在臨摹上做到像其實只是功多藝熟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反覆的練習來實現(當然也有一些技巧,以後談),但不必要追求極端的像,畢竟我們不是《無雙》裡郭富城(偽鈔專家),有時候神似比形似更加有餘韻。


2、 找規律

第二個階段我們就需要尋求一些理解,比方臨摹的對象是人像畫,我們發現原來人的頭部多數都是橢圓形,原來脖子不是直的,原來耳朵的高度跟眼睛差不多,原來側面看的人的時候嘴角一般都在眼睛邊界等等,慢慢自行去歸納這些東西,而並非像背書一樣記住教材那些原理,因為背是枯燥的,而理解是有趣的,你歸納的原理將永遠都屬於你。

第1跟第2階段在熟練後其實可以並行。

3、 尋找可能性

這個階段的臨摹就是在臨摹對象的基礎上作延展性思考及嘗試,比方假設將畫中人物的頭部放大一倍的畫會如何呢?假設將頭部直接換成一個U盤會如何呢,意思就是在臨摹對象基礎上開天馬行空的腦洞,作各種有趣或荒誕的嘗試,畫錯了就再試試,通過這個練習你將慢慢從事物中看到別人看不到的角度,這也是設計繪畫中的精粹之一。


4、 角色代入

這裡要講一個《孔子學琴》的故事:孔子跟襄子學琴,學了十天仍沒有學習新曲,老師對他說:“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孔子說:“我已經熟悉樂曲的形式,但還沒有掌握方法。”過了一段時間,老師說:“你已經會彈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會曲子的意境。”過了一段時間,老師又說:“你已經領會曲子意境,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孔子說:“我還不瞭解作者。”又過了一段時間,孔子神情儼然,彷彿進到新的境界,說:“我知道他是誰了:此人皮膚深黑,體形頎長,目光遠大,像個統治四方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還有誰能撰作這首樂曲呢?”老師聽到後,趕緊起身拜了兩拜,回答道:“老琴師傳授此曲時就是這樣說的,這支曲子叫做《文王操》啊!”

這個故事出自《史記》,聽完後相信一切盡在不言中,這個階段是希望大家通過臨摹體察到作者更多信息,比方創作動機,思考模式甚至情感表達,這跟設計案例分析有點類似,通過這種分析與代入讓自己獲取營養,這個階段最難但卻是最有趣及最受益無窮的。

對我撰寫內容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公眾號以防失聯哈~


謝謝各位,下期再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