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21稿,“友誼體”何以成為官方認證的拉丁字體


歷經21稿,“友誼體”何以成為官方認證的拉丁字體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自源、表意文字。

甲骨文作為漢字的早期形態,不僅是漢字衍生的原始模型,對研究潛藏其中的華夏文明的意象思維、審美意識也意義非凡。而在今天,甲骨文雖已退出歷史舞臺,它對漢字圈的現代字體設計乃至整個現代設計的影響卻不可小覷。

為此,《中國藝術》雜誌特別策劃“甲骨文與現代設計”專題,邀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陳楠教授作為學術主持,與國內外甲骨文研究領域的幾位重量級學者和設計師對談。讓我們來聽聽餘秉楠教授講述被德國人稱作“中國字體”的友誼體背後的故事。

歷經21稿,“友誼體”何以成為官方認證的拉丁字體

餘秉楠,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平面設計家、設計教育家

餘秉楠是亞洲地區獲得德國“古登堡”終身成就獎的第一人,國際平面設計師聯盟(AGI)的首位華人會員,以及國際平面設計社團協會(Icograda)的第一位華人副主席,為中國現當代藝術設計與教育事業的國際化做出了傑出貢獻。

陳楠(以下簡稱“陳”):以甲骨文為代表的中國古文字對今天的生活和漢字字體設計有什麼影響與實際意義?在甲骨文的研究與創作中,不難發現,今天的漢字其實在某些部首、筆畫中還保留著甲骨文時代無形的影子,如“日”“月”“山”“水”,這是否對圖形創意標誌設計等相關的美術字設計有很大啟發?

餘秉楠(以下簡稱“餘”):雖然甲骨文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實用性並不強,但作為人文科學研究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普通人不能識別甲骨文,所以單純地對甲骨文做簡單的裝飾、美化設計的意義是不大的。

歷經21稿,“友誼體”何以成為官方認證的拉丁字體

《美術字》 人民美術出版社,1980

《美術字》一書是在1980年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我在開篇就講到漢字字體,瞭解、學習字體設計的歷史源流是很重要的。我的海報設計《家》中就運用了漢字“家”的不同時代的字體構成,其中就有甲骨文。學生、設計師不管是課上研究還是創作,對甲骨文都要有所瞭解,因為甲骨文已經是比較成熟的字體了。在六七千年前的陶器上就有文字符號出現,但數量極少,而甲骨文可以成文,是相對成熟的語言文字體系。現在懂得篆書的人也能瞭解、識別一些甲骨文。在美術字的創意設計中確實可以利用甲骨文等大篆文字的圖形意象特點作為變形、創新的源泉。

歷經21稿,“友誼體”何以成為官方認證的拉丁字體

《家》海報 1995

陳:20世紀50年代,您赴德國學習字體設計、書籍設計,是新中國第一批出國留學的設計人才。請為我們談談那時的情況。

餘:1956年,我23歲,從魯迅美術學院畢業後,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批留學生被派往民主德國的萊比錫平面設計與書籍藝術大學深造,度過了6年的學習生涯。當時國內開始了新中國的漢字簡化、建立漢語拼音系統的文字改革。1959年,時任民主德國總理格羅提沃訪華並與周總理會晤。周總理提出,希望民主德國為中國培養一位能夠設計拉丁字母印刷體的中國留學生。後來格羅提沃將這一任務交給了阿爾伯特·卡伯爾教授,也就是我的導師。導師一開始並沒有向我明說,而是有意識地在這方面培養我,要求我設計一套能滿足多種用途的拉丁字母印刷體。為此,我還自制了書寫工具,經過無數次的書寫練習和研究探討,通過對筆施加一定力道的按壓,借鑑了中國書法和傳統圖案紋樣的特點,約在1959年,我設計完成了拉丁字母印刷體——友誼體。

歷經21稿,“友誼體”何以成為官方認證的拉丁字體

歷經21稿,“友誼體”何以成為官方認證的拉丁字體

友誼體 1959

1960年,這套字體各細部均趨成熟,並被使用印刷了《毛主席詩詞》,有漢語拼音和德文兩個版本,並與書法的原文相對應。這套字體獲得了“德國當代最佳印刷字體獎”,後來在德國的應用中被稱為“中國字體”。1963年,“友誼體”的銅模和鉛字被德方作為國禮贈送給我國文化部,那時我已回國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任教一年了。2012年9月,經歷了21次校稿之後,“友誼體”終於又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中。這是第一套由中國人設計完成的拉丁字母印刷體,對我個人和國家來說都是意義非凡。

歷經21稿,“友誼體”何以成為官方認證的拉丁字體

用友誼體印刷的《毛主席詩詞》

陳:根據您的學習和經歷,我很好奇西方國家是如何學習字體設計的,特別是對古文字的學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是怎樣的。

餘:在德國,必須學習字體的歷史,“古羅馬字體”是標誌性的學習對象,是古代字體中成熟的字體。它是由古埃及象形字到古希臘文一步步發展而來的,一直沿用至今。關於文字的裝飾主要是在宗教、文化藝術中傳承下來。中世紀的字體裝飾性很強,古登堡的印刷術推行以後,保持了裝飾性的宗教文化,也是一種民族文化的傳承。

文字歷史方面的理論課程也是必修的,但講得不多,而是要求自己去閱讀大量文獻和臨摹指定字體。大概的學習步驟是:第一步,學習字體的基本結構,採用黑體即直線體,還要學習比例構圖等。第二步,臨摹“羅馬大寫體”(Imperial Capitals,也稱帝國大寫體、古羅馬體)。其實在歐洲,除了在美院的專業教學中要臨摹“羅馬大寫體”外,小學生也要臨摹,這就跟我國的小學生在描紅本上臨摹大楷的作用是一樣的。“羅馬大寫體”是古羅馬時期用來記錄重大事件的字體,是帝國權威的象徵。意大利古羅馬廣場上的圖拉真勝利紀念柱(Colonna Traiana)碑文是目前世界上最成熟和典雅端莊的“羅馬大寫體”範例。第三步,分階段地學習更多的字體,如法國卡洛琳小寫體(Carolingian Minuscule Style)是最成熟和優美的小寫字體。其他的拉丁字體幾乎都是從這兩種最經典的字體變化而來的。

陳:古羅馬體的幾何結構是當年就是按此設計的,還是後人研究的?

餘:應該是後來研究的成果,代表人物是達·芬奇。他的《維特魯威人》(Vitruvian Man,1490)就是代表作品。數學家盧卡·帕西奧利(Luca Pacioli)是達·芬奇的數學老師,《維特魯威人》就是他為帕西奧利的著作《完美的比例》所作。後來,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們把對完美比例的追求擴展到了字體領域中。

陳:在字體設計教學中,古文字學習的意義與價值在哪裡?您覺得西方字體設計從學習臨摹古文字入手的學習方法是否適用於中國漢字設計教學?許多今天的設計師認為創作字體設計不需要學習書法,不會寫字但用電腦、尺規做就可以,也聽到一些日本設計師前輩抱怨日本現代年輕設計師胡亂變形漢字的現象,您怎麼看?

餘:無論是字體形式審美的提升,還是字體創意所體現的文化內涵,我們都需要更深入地瞭解漢字設計的發展歷史與脈絡關係,每一種字體的外形都與它的歷史發展聯繫在一起,漢字演進的歷史為現代字體設計提供了極為豐富的養料。形體美觀的文字具有藝術感染力,藉由字體本身的巧妙構思加強了傳情表達的功能。世界各地的文字都是記錄語言發音的符號,由聲生義。從象形文字發展而來的漢字兼有圖形和語音兩個功能,由形生義。漢字的奧妙潛藏在其形體之中。

歷經21稿,“友誼體”何以成為官方認證的拉丁字體

辭書體 1963

漢字藉由象形、指事、轉註、會意、形聲、假借等“六書”文字的構成原理,加上篆、隸、楷、行、草、宋、黑、繁、簡等書體變化和字體差異,不僅提供了造型藝術的資源寶藏,更豐富了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涵。象形文字在視覺語言中具有強大的識別性和藝術感染力,把傳統漢字與現代設計相結合,無疑會成為視覺藝術表現形式中的亮點。

中國的美術學院的設計教學過去是以圖案教學為主,由於專業細分,字體設計的課量很少,重視程度是不夠的,並且普遍認為字體設計是包裝設計的品牌名、標誌等設計形式的附屬。反觀我在德國學習書籍設計時,文字則是教學的重點,下的功夫很大。1986年,我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字體教學中,將原來只有兩週的字體設計課程擴展成分階段的八週,增加了拉丁字母設計的課程,畢業創作中也必須有字體設計的部分,培養出不少字體設計的高手。就像你說的,別的老師和學生設計字體時是用尺子、圓規畫出來的,而我是要把每個字寫出來,再用白粉修正、整理成印刷字體。

歷經21稿,“友誼體”何以成為官方認證的拉丁字體

方正秉楠辭書體 2015

1963年,餘秉楠在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工作期間,為《辭海》專門設計了一款拉丁文字體。該字體是新中國生產的第一套拉丁字母印刷活字。該字體由方正電子進行數字化,以“方正秉楠辭書體”的新面貌正式面世。

陳:如果說您認為拉丁字的學習與創作應該先手寫出來再整理成印刷字體,那麼漢字設計是否也同此理,應先寫而不是直接用電腦、尺規工具畫?

餘:我是這樣做的,其實都是從寫開始。我們現在模仿日本字體,而日本的明朝體、清朝體是從整理中國明朝、清朝的刻板書畫出來的,還有更早的宋版書,它們都是書法家先寫在木板上再由雕刻工人精細雕刻的。寫是很重要的,畫出來的比較呆板,也缺乏源流,失去了書法特有的韻味。我所設計的“圓宋體”已經可以下載使用,就是用筆寫出來的,有趣的是這種中文字體沒有用毛筆寫,而是用的馬克筆手寫再用白粉修正。而當年獲得古登堡獎的拉丁字體“友誼體”反而是用中國毛筆寫成的,但用的是一種我自己改造的毛筆,將筆毛拔掉,再用刀把筆桿削尖。中國毛筆的彈性自如是這種字體設計的特殊之處,不像鋼筆那麼硬,有更多的變化。

“友誼體”之所以能在1989年獲得古登堡獎,我想是因為西方人從來沒有這樣的寫法。其書寫的原理一樣,但是書寫工具的質地不同,這是手寫的功夫與工具創新的結合,是東方和西方的融會,是傳統與現代的交融。

(以上內容由人民美術出版社授權,節選自《中國藝術》2019年第4期,陳楠、餘秉楠《用藝術設計連接傳統與現代——紀念甲骨文發現120週年八人談》)

(編 / 俎燚楠,審 / 任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