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商現金流“繃不住”了?19城零成交,73城降價,20年來第一次


大家都知道,開發商是靠“現金流”維持生存、創造盈利的。

過去這些年裡,我們見慣了高槓杆負債的開發商,他們用“空手套白狼”的手法,手裡連啟動資金都沒有,趁著銀行信貸寬鬆,就敢去貸款、拿地、蓋房,趁著房價水漲船高,也賺得盆滿缽滿。

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便是“現金”,只要有了銀行的開發貸,期房賣出去收到回款,這些錢用來繼續拿地、還貸款,整個鏈條就能迅速週轉起來,腰包裡的錢也會越來越鼓。

也就是說,“回款”是現金流的核心。

但是,最近這段時間,地產商的“現金流”似乎繃不住了。

1,19個城市“零成交”。

國家統計局16日發佈11月份70個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顯示,2月份,房價上漲的城市數量為21個,相比1月份的47個有明顯減少的現象。而降價的城市數量增加到23個,呈現明顯增加。

70個城市中,共有19個城市新房沒有成交,24個城市二手房沒有成交。而即便有成交的城市,成交量也是屈指可數。

零成交是什麼概念?

沒人買房,也沒人賣房,售樓部關停,成交量歸零,銷售額歸零,銀行的貸款還不上,期房回款沒有了,地產商周轉的鏈條就此斷裂。

如果是大型房企,可以靠發債、借錢來渡過難關,比如某龍頭房企2月份的網上賣房,TOP3房企的融資幅度達到20%以上。

但對那些實力較弱,槓桿負債較高的中小房企來說,工地停工,房子沒辦法交付,就意味著現金流面臨枯竭,距離破產重整已經不遠了。

2,73個城市加入降價行列。

中泰證券研究所宏觀分析師梁中華近日發佈研報指出:在剛剛過去的2月份,100個監測城市中,房價下跌城市數量跳升至73個,相比1月增加了一倍多。

100個監測城市,幾乎涵蓋了絕大部分城市“樣本”,從一二線到三四線,從沿海到中西部,從京津冀到珠三角,這個數字意味著降價的城市已經達到了73%。

上次出現如此多的城市房價回落,還是在6年前的2014年,彼時從杭州蔓延開來的降價潮,在4-5月份席捲全國,隨後房價同比增速到2014年9月達到-1.1%,商品房銷售面積到9月達到了-8.6%。

根據統計局在2014年8月份發佈的70城房價指數,價格環比下降的城市有68個,持平的城市有1個,上漲的城市有1個,創出10年來最大跌幅。

注意這兩個數據的區別:6年前是68個城市房價下跌,今年是73個。

綜合這兩個信號,地產商們的現金流狀況,可想而知。

跟“雪上加霜”的是,克而瑞的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將是房企發債的高峰期,95家典型房企年內到期債務達5000億元,且即將到來的3月是今年第一個償債高峰期,待償總額達330億元。

前有債務,後無退路,沒了現金推動,房地產行業的冬天,比我們預想的要更長久。

除了零成交、房價下跌之外,還有一個樓市的“風向標”,20年以來第一次創出了歷史新低。

據CRIC數據統計,由於各地建築工地停工延工、土拍市場一再延期的影響,2020年1-2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額僅收10115億元,同比降16.3%創近20年新低。

儘管3月初各核心城市建築業開復工率均在90%以上,土拍正常化之後,部分優質地塊頻頻掛出,房企拿地擴儲熱情將緩慢恢復,但是,佔據房地產行業絕大部分體量的廣大三四線城市,市場人氣能有多少恢復尚屬未知數。

那麼,地產商的現金流“繃不住”,對2020年樓市有何影響?購房者又該怎麼辦?

首先,今年三線以下城市出現“降價潮”,已經難以避免。

三線以下的小城市,過去兩年是靠棚改貨幣化支撐起的“虛幻”需求,隨著棚改體量大幅減小,沒有了拆遷戶這一重要買房群體,過去兩年拍出去的諸多高價地,也就沒了接盤者。

這種情況下,反正房子也賣不動,還不如降價幅度大一些,試探一下市場的反應,一旦有地產商嘗試降價,同行們群起跟進也就難以避免,這就是“降價潮”的邏輯。

其次,購房者切記要匹配自己的需求。

過去這些年,很多人習慣了以“升值”、“投資”的動機去買房,不管房子是不是在自己居住的城市,不管是否跟自身的工作、事業、家庭所匹配,這種不看需求買房的方式,將在2020年宣告結束。

原因很簡單,地產商的現金流出了問題,高槓杆的房產投機客也肯定難以倖免,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今年開始,買房一定要“三思而後行”,不能想當然的拿整個家庭的積蓄往裡衝。

地產商現金流“繃不住”了?19城零成交,73城降價,20年來第一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