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大帝:為什麼漢朝不在文景之治時打匈奴,卻要在漢武帝時打?

首先,《漢武大帝》是由陳寶國演繹漢武帝劉徹的一生,在劇中焦晃老爺子將漢景帝劉啟演繹的栩栩如生。同時,也展現了我大漢的錚錚雄風。那麼我心中有個疑問:“為什麼在漢文帝和漢景帝時不攻打匈奴,卻要在漢武帝時攻打匈奴?”

漢武大帝:為什麼漢朝不在文景之治時打匈奴,卻要在漢武帝時打?

首先,我認為是文景時期條件的不成熟。首先文帝和景帝時大漢建國時間較短,並且漢高祖劉邦時期先後經歷彭越、英布叛亂,後來又在白登山被匈奴包圍。後來,呂后開始把持朝政,諸呂之亂後文帝才被迎回長安。可以說,這個時期的大漢朝是千瘡百孔的。同時,漢朝的諸侯王開始做大,尤其是吳王劉濞。吳國甚至擁有開礦和鑄造鐵器、錢幣的權利。諸侯各王的實力要遠遠大於文帝和景帝的實力,同時他們不但不納貢反而已經是漢文帝和漢景帝的負擔。漢景帝時吳楚起兵,周亞夫集中全國之力才平定諸侯國,這個時候諸侯已經把漢朝弄得焦頭爛額,根本無心北伐。更為重要的是,大漢初期國力衰微,所以當時以休養生息為主,實行黃老之學,尤其是竇太后更是崇尚黃老之學,所以根本沒有時機進攻匈奴。

漢武大帝:為什麼漢朝不在文景之治時打匈奴,卻要在漢武帝時打?

其次,漢武帝攻打匈奴時機的成熟。漢武帝時經過文景之治的繁榮,漢朝國力強盛。再由於漢文帝和漢景帝對於諸侯的打壓,以及推恩令的實施,諸侯實力大為衰弱。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攻打匈奴提供了可能,和親政策以及多年來匈奴劫掠邊鎮,尤其是匈奴洗掠上谷事件讓反擊匈奴的呼聲越來越高。更為重要的是,衛青的發掘讓攻打匈奴有了可能。

漢武大帝:為什麼漢朝不在文景之治時打匈奴,卻要在漢武帝時打?

最後,攻打匈奴的不可避免性。此時的匈奴在統一漠北之後,擊敗大月氏等國實力大增。而擊敗軍臣單于兒子上位的伊稚斜單于野心勃勃,他不在像以前一樣維持劫掠狀態,更想把大漢據為己有。而大漢這邊的情況時,河朔地區被匈奴佔領,長安直接暴露在匈奴的騎兵之下。更為恐怖的是,漢景帝時匈奴騎兵突襲至甘泉宮。雖然最終粉碎了匈奴的陰謀,但這卻讓漢武帝后背發涼。即使現在自己不想找匈奴的麻煩,那也不能保證伊稚斜不想打大漢的主意。而這場戰爭已經成為兩國不可避免的結果了,即使現在不打,以後肯定也會打的。而且更為恐怖的是伊稚斜仍然在向北和向西擴張,越往後越不好打。再說,那時候不一定有像漢武帝、衛青並存的時機了。所以,在這天時、地利、人和都兼備的情況下,結合漢匈實際情況表明:戰爭已不可避免!

漢武大帝:為什麼漢朝不在文景之治時打匈奴,卻要在漢武帝時打?

結合史實,漢武帝攻打匈奴雖然消耗了巨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但漢朝奪取了河朔地區和河西走廊,匈奴徹底衰落。這才為以後匈奴分裂,竇固竇憲徹底粉碎匈奴提供了可能。或許正是由於漢朝將榮譽和尊嚴看的比生命重要,所以才有一個民族的形成。反觀宋朝一味屈膝逢迎,當靖康之變金國鐵騎肆掠中原時那損失不是漢武帝花費的數倍可以比擬的。

漢武大帝:為什麼漢朝不在文景之治時打匈奴,卻要在漢武帝時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