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這世上每一個人的活都不容易。”

“拉鍊以為,世界上所有的傷口,都會痊癒。”——蔡仁偉《偽詩集》

疫情將我們的生活打亂,給了許多家庭沉痛一擊,這是2020年給我們始料不及的“新年禮物”,在這個新一年的開始裡,新冠病毒成了許多人這輩子的痛。

身為普通人的我們,無法體味那些患者、那些醫務、那些一線人員們的心情和感受,文字和言語都無法描繪的體驗,值得我們用心去敬畏。

然而也正是這場疫情,我們從中領悟到了許多——父母的愛、朋友的關心、健康平安來之不易的珍貴......

這場疫情,更能讓我們看到了許多人無意間露出的一面——自私而愚蠢的一面

疫情:“這世上每一個人的活都不容易。”

前段時間武漢疫情稍有控制,全國各地也逐漸好轉。

我翻看著新聞還沒來得及感受劫後餘生的欣喜時,就收到了一位長沙朋友的信息——一張微博截圖。

上面赫然標誌著“武漢zheng.fu.放300人回長沙”,正當我準備搜索一下消息來源是否屬實,他就已經開始一股腦地向我宣洩他的怒火:

“長沙好不容易控制了疫情你們就放人回來?”

“武漢人故意的嗎,長腦子了嗎?”

“人留著武漢隔離不行非要放回來禍害我們長沙人?”

顯然他絲毫沒有考慮到我身為一個地地道道的武漢人,一大早收到這些信息的感受。

我一陣無語卻也無話可說,只能回覆他了一句“zheng.fu.這樣安排自然有道理。”然後果斷關閉了消息提醒。

疫情對於還能看手機新聞的我們而言,似乎並沒有什麼切身的影響。

身為學生的我們只不過是行動受限,不能出門聚會不能喝酒打牌,點外賣拿快遞不那麼方便而已。

不用上學在家刷刷網課好像也不錯,生活除了無聊點似乎沒有影響,甚至還能閒著追劇聊天組隊Timing。

然而這都是因為我們有父母,他們為我們撐起一片天空,頂著巨大的壓力,給我們創造一個溫暖的巢穴,扛著狂風暴雨,給我們留下一個寧靜的港灣。

可是我們沒有體會到疫情的沉重,就能證明它不殘酷嗎?

疫情:“這世上每一個人的活都不容易。”

有些國企央企大公司產業的員工還能有一份穩定持續的收入。

但那些只能關門倒閉的小公司呢?

他們的老闆博了半生的心血,卻因為一場疫情傾家蕩產血本無歸。他們的職員朝九晚九的加班加點,勞心勞力卻因為一場疫情丟了來之不易的飯碗。

有些家大業大的農場還能勉強維持收支,靠著往年的積蓄或者親朋好友的幫助熬過這一劫。

但那些自己種地賣菜賣水果的農民們呢?

因為疫情封鎖交通而爛在倉庫的血橙,因為無人出行購買而只能發臭發黴的蔬菜。

這群靠著自己雙手整日勞動的龐大群體,他們做錯了什麼要來承擔這些疫情連鎖反應帶來的殘忍後果呢?

然而,有床睡有飯吃的他們,在這場災難中,還是倖存者,因為

發得了聲的他們還擁有著發聲的機會。

但還有那麼許許多多的工人們,他們沒日沒夜的在工地砌磚搬瓦,分別年邁的老父老母,離開妻子兒女,到陌生而冰冷的另一個城市打拼。

他們僅僅只是為了活著,就必須拼盡全力。

他們很多人直到睡在停車庫的夜晚,甚至連一隻最最普通的口罩都沒有。

如果武漢不放他們回家——那他們就只能在這個颳著刺骨寒風的春節裡,在這個我們闔家團圓窩在皮沙發裡看春晚的春節裡。

蜷縮在充斥著混濁汙氣的地下停車場,蓋著破舊的報紙和單薄的隨身衣物,苟延殘喘卻又因為心懷信念的頑強著。

如果武漢不放他們回家——那他們就只能拉扯著單薄的棉衣,奔走臨近的醫院——沸騰著噪雜的咳嗽喘息和哭喊,滿是確診患者和疑似病例而危機四伏的醫院。

拿著僅有的一隻破舊保溫杯打一壺熱水,一口口嚥下乾澀泛苦的白麵饅頭。

他們只是想到另一個城市,給自己和家人謀一個生存的機會。

他們不想消失在疫情裡。

他們也不該消失在疫情裡。

而我們,也不應該躺在暖氣房的床上啃著蘋果,指責zheng.fu.“隨隨便便”把人放出武漢的舉措是多麼的“愚蠢”。

疫情:“這世上每一個人的活都不容易。”

當我們享受了老一輩甚至老幾輩人,奮鬥了足足一生才換來的安穩寧靜時,這個社會,仍然有著數以萬計的人們在角落裡艱難謀生。

十年後,我們提起新冠病毒,只會說“那是一場巨大的世界性災難。”“我們人類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我們不會清楚地記得李文亮醫生、朱和平醫生、劉智明院長……這些為了全體人類安全而付出生命的烈士們的名字。

就像如果不是新冠肺炎再次出現,沒有多少人會記得03年非典的“抗擊非典第一人”——“把最重病人都送到我這裡來”的鐘南山院士。

就像現在的我們,還記得15年天津大爆炸時,第一批犧牲的消防官兵有多少人嗎?

這些傷痛不會癒合,甚至會是黑夜降臨時難以釋懷的噩夢。

我們都沒有感受到過那種痛——那種因為無法呼吸而活活憋死,窒息的最後一刻還能清楚感知到生命流逝,卻連掙扎反抗都無能為力的痛苦。

至親血肉死在眼前,看著摯愛上一刻還能說能笑,下一刻卻只剩一條筆直的心電圖。

明明計劃好了三月初春去看櫻花拍幾張好看的照片,夏天要給老人添個大胖孫子,冬天帶著一輩子沒坐過飛機的老人去個暖和的地方看看山水...卻因為病魔來的猝不及防而家破人亡。

好不容易又熬了一年到頭,終於可以回趟家,看看兒子的臉頰有沒有多兩斤肉,功課作業有沒有認真完成;看看打理家務的妻子,有沒有因為煩惱生計徒增皺紋;看看老母親的白髮是不是又多了,講話還利不利索腿腳還方不方便。

因為有一個家需要維護,所以這一年再難也挺了過來,老早前就求朋友熬著夜幫忙搶了回程的票,卻突然被告知無償退票。

想回家卻只能被封鎖在這個沒有家,甚至沒有容身之處的陌生城市——拖著破布包裹的衣物走到地下車庫的角落坐下時,他們是有多無助?

當傷害沒有真切地降臨在自己身上,我們總是太容易忘記,還有那麼一群群的人們在煎熬著。

而我們的幸運,也只不過是有人替我們擋住了槍林彈雨。

然而正因為很多人經歷的傷痛,並不是說癒合就能癒合的,正因為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們更應該在感慨幸運的同時,去理解與包容這份“吵鬧”,去平復與安撫這份“吵鬧”。

這世上每一個人的活都不容易。

如果我們是一把拉鍊,就請盡我們所能溫柔對待每一段齒輪吧。

疫情:“這世上每一個人的活都不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