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戰“貧”,兩場仗我們都要贏

從疫情防控看中外製度體系,沒有所謂民主與否的分類之說,只有良治與劣治之分。我們坦然面對自身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更加自信面對自己選擇的道路

战“疫”、战“贫”,两场仗我们都要赢

△作者張連起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下,充分顯現黨中央統攬全局、運籌帷幄的核心定力,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全國一盤棋的制度優勢,採取了前所未有的防控措施,動員起億萬人民磨難壓不垮、奮起正當時的硬核力量,確立了疫情防控持續向好的穩控態勢,“負責任大國”形象於患難之時得以彰顯。當然,也付出了一段時間經濟停擺的代價。

這場戰“疫”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壓力測試和大考,考驗了國家治理效能。結果表明,有短板,更有長板;有不足,更有優勢。從疫情防控看中外製度體系,沒有所謂民主與否的分類之說,只有良治與劣治之分。我們坦然面對自身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更加自信面對自己選擇的道路。我們逐步明晰下一步要做什麼: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如恩格斯所言,“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

民心要暖聚,民意要疏導。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線戰役”的輿論氛圍,總體上是強信心、聚人心、暖民心的暖色調,展現了中華民族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家國情懷,但也出現了一些值得反思和警惕的低級紅、高級黑現象:一方面反映相關人員對正面宣傳的專業性、民意接受度把握不夠,另一方面也反映文化宣傳領域的政治引領、大局意識與精準傳播理念,還存在著“堅硬的稀粥”的短板。無黨派人士、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要在關鍵時刻能站出來、積極正面發聲,運用地位超脫、專業薈萃的特點,在境內外社交媒體上發出中國聲音、弘揚中國精神、詮釋中國力量。為地方政府主要負責人提供詳細的輿情應急指南,定期定向培訓、模擬測試,針對性解決輿情應對過程中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不會為等痼疾。

疫情防控是“變量”,經濟社會發展是“常量”。防治結合、聯防聯控、群防群治是疾病防控的重要原則,也是這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成功經驗。要儘快減少變量、擴大常量。

如果疫情防控時間越長,疫後經濟恢復就越困難,對製造業的衝擊就越大。當前,疫情形勢得到根本遏制,防控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東方雨歇,西方雨驟。隨著境外輸入的常態化,中、低風險地區要有輸入一例、監測一例、控制一例的容忍度,不失時機地進入正常生活工作模式,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損失搶回來、補回來。

在大戰中補短板,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我國應對疫情最突出的關鍵詞:聯防聯控,群防群治,社區網格化,大數據,幹部下沉,對口支援。這既是制度優勢,也是有效手段。其中社區防控和大數據為應對下一次公共衛生事件提供了第一手實踐材料。

需落實醫院、疾病控制機構、衛生監督機構應急工作規範,明確應急響應、現場組織、工作流程、處置措施等標準操作規範和流程(SOP)。夯實基層醫療衛生和分級診療基礎。以風險導向的原則,梳理、查找、補齊這次疫情暴露出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國家醫療物資儲備體系的短板、缺陷或者實質性漏洞。與此同時,展現大國形象,開展國際合作。

加強公共衛生法律法規和預案建設。健全突發應急性傳染病大流行應對預案體系。按高中低風險類別,分區分級精準防控應總結、形成立法成果。同時,建立健全重大疫情應急指揮機制與公共衛生防控監督機制建設。加強針對地方政府、專業人員和社會公眾的重大疫情應對培訓和演練。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疫情過程中,防控主體迅速反應、敢於擔當作為十分重要。換言之,如果缺乏相應的制度執行力和有效的執行監督機制,一切無從談起。

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圍繞“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救治”的目標,強化各級疾控機構的信息收集、分析、利用能力。加強對突發事件信息快速處置工作。一旦突發事件發生,必須在第一時間直報而不得繞過系統,為快速決策奠定基礎。

改革完善現有疾控機構的功能定位,解決各級疾控機構存在的能力不足、機制不活、動力不足等問題。改革完善醫療機構與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銜接模式和工作機制。強化重大疾病醫療藥物自主研發能力,綜合多學科力量,集中前沿技術攻關。並加強新媒體時代政府部門在突發事件中的輿情應對機制和能力建設。

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積極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穩健的貨幣政策注重靈活適度,就業優先政策注重減負紓困相融合。增加醫療服務與公共服務相關的有效投資,促進消費回補。抓住機會佈局,推動新業態發展,以周延精準、管用有效的財稅金融支持措施幫扶中小微企業。全面做好“六穩”工作,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一言以蔽之,戰“疫”不放鬆,戰“貧”要加力。經受住雙重嚴峻考驗,答好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的兩張考卷!

(作者系全國政協常委、財政部企業內部控制標準委員會委員、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