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一開口就讓別人覺得你是個“厲害”高手?掌握這種深度思維!


如何一開口就讓別人覺得你是個“厲害”高手?掌握這種深度思維!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從一句話的水平中,就能夠感知到他的思維很“厲害”。

舉個例子。

假設你們公司是做減肥產品的,老闆呢,發現現在短視頻很火,於是召集“謀臣”們開會,討論:公司現在要不要也做抖音短視頻?元芳們,你們怎麼看?

從下面三個人的回答中,你會覺得哪一個人最“厲害”,對老闆最有說服力呢?

A 我覺得應該做,現在短視頻很火,很多公司都開始做了,我覺得我們公司也應該抓住這個風口。

B 抖音平臺日活用戶過億,那麼巨大的流量池加上它的推薦機制又是去中心化的,這就意味著,即便我們從零起步,也是有機會做成一個百萬粉絲甚至千萬粉絲的大賬號的,所以,我覺得可以做。

C 我分析過一批跟我們同樣賣減肥產品的頭部賬號,1,2,3……從這批比較成功的賬號中,總結出了它們之所以能成功的1,2,3,共同點,發現要做火一個減肥類產品,必須滿足1,2,3,……前提、條件、資源、背景。而要在做的過程中滿足這些要素的話,需要我們如要投入1,2,3,……其中的投入產出比的話,業界大致水平是……;因此,如果我們投入的話起碼要多少預算,可能預見的最好結果是……最壞的結果是……。

這樣的話,假如成功按照最好的結果走,相比目前我們在公眾號上的投入產出比,會高得多,假如失敗呢,我們也還能承受,所以,值得一試(或者:這樣的話,即便成功,相比目前我們在公眾號上的投入產出比,也沒高多少,但假如失敗呢,我們損失還挺嚴重,所以,暫時不值得投入)

如果你是老闆,你會覺得哪個人做事更靠譜,假如你要提拔一個經理的話,你會提拔誰?

毫無疑問,第三個。

假如你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時,通常是第三種解題思路,你不僅會是老闆眼中的得力干將,你也可能經常扮演著同事們眼中仰仗的軍師角色。

那第三個跟第一,第二個的根本差別到底在哪裡?

在於:

第一個,他看到的是現象;

第二個,他看到的是現象和事實數據;

第三個,他不僅看到了現象,事實數據,還從中看到了底層規律。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這三個人很厲害?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無論解決學習,還是工作生活問題,只有第三種人的思維節奏,才是真正能夠做到快刀斬亂麻,把問題解決處理妥當的節奏。

前兩種,都很容易碰壁,遭受挫敗。

如果你只能看到現象,要把問題徹底解決掉,就如同開車只知道目的地,卻不清楚路線。那麼,要到目的地,就只能踩狗屎運、撞大運了。

看到現象,也能夠看到背後的一些事實、數據呢,判斷力會準一些,但是,因為沒有把握住核心的規律,也會走很多彎路,做很多無用功,雖然成功率會比前者大一點,但是,會非常的累,心力交瘁。

只有從現象以及現象背後的數據信息中總結出了一以貫之的底層規律,你才能像用韁繩駕馭戰馬一樣,往東往西,往南往北,隨心所欲。

我們平時要怎樣做,才能讓自己成為第三種角色呢?

如何一開口就讓別人覺得你是個“厲害”高手?掌握這種深度思維!

有三個要點。

一、給自己裝一雙後視眼

任何一種現象的產生,背後必然伴隨一定的“因”和“緣”。因,就是動因、原動力、起因;緣,就是前提、背景、條件、規律等。

只要“因”和“緣”都各就各位了,就必然會產生這種現象。如果不到位,現象就不成。有句話說,“因緣和合而生,因緣散盡而滅”,看起來很高深,但實際上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但是,現象背後的背景、動因、前提這些東西呢,有都是隱形的,不在你的視野範圍之內。

人的慣性就是隻習慣於看眼睛能看到的東西,對於眼不見的東西,習慣性屏蔽。這對我們要發現現象背後的本質來說,就是一大障礙。

因此,要想有洞察力,首先,你就得給自己裝一雙後視眼——當你看到一個現象,問題時,開啟眼前視力時,有意識也把後視眼打開,想一想這個現象/問題背後隱含著什麼前提、背景、條件、動因。

這種訓練機會其實是很多的。只要你開啟了後視眼,就會發現,滿地都是教材。一個你熟悉的朋友、一個人的著裝手勢,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別人講話時的細微的表情等等,都是訓練後視眼視力的很好素材。

比如,你隨便找一個身邊的同事、朋友,假設這個朋友平時總是一副傻白甜、樂呵呵,什麼事都不在意的樣子。這就是你看到的現象。

她真的是一個天生樂觀的人嗎?

你開啟後視眼觀察模式:

如何一開口就讓別人覺得你是個“厲害”高手?掌握這種深度思維!

一個人在怎樣的情況背景之下,才會始終保持總是很樂觀的樣子?


要形成這樣的個性特點,一般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

人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性格特點,通常都會是因為怎樣的心理原因?

……

這些問題,你現在未必能夠回答。但是,當你能向自己提出這些問題,這種行為本身,就意味著你的洞察力已經比原來更上一層樓了。

而要解答這些問題也很簡單,自己按圖索驥,讀一讀相關的心理學文章、書籍你就可以找到答案。這個答案對不對呢?

逮著她聊聊天,套套信息,證實一下,就知道自己的觀察分析對不對了。

最後,你可能會發現,原來看起來傻樂傻樂的她一點都不傻,內心說不定還飽藏著豐富的故事呢。

經常拿自己進行這種刻意訓練,你的後視眼視力自然就會越來越敏銳。

當然,並不是要你逮著誰,看著什麼現象都要開啟你的後視眼,去分析一番。上述舉例,只是說在你刻意訓練這種能力時可以隨處就地取材。

當你訓練出這種能力時,就不需要到處去“洞察”,這畢竟是一項費神的燒腦運動,應該只把它用在自己最需要,最有生產力的地方。

二、建立起基本的分析邏輯鏈

這一點是緊扣上一點的。

就是在你決定要分析一種現象時,怎樣分析才能夠到點上,實現“一針見血”的效果呢?

就要遵循這樣一個基本的分析順序:“現象/問題——數據調研——分析歸納——得出規律”。

首先,你看到一個現象/問題,要調研、瞭解清楚它背後的信息數據是什麼。

這裡所謂的數據並不是單純指阿拉伯數字意義上的數據,而是指一種現象中所包含的背景、前提、條件、知識、數據、信息等等。

其次,你再根據所得的數據信息,通過類比、演繹、歸納等方式,進行總結,才能得出可靠的規律。

舉例。

把一個杯子舉在空中,放手,它會自然下落,並且越落越快。這是現象。這種現象包含了什麼信息呢?介質空氣,一種牽引杯子下落的力量、作用於杯子的外力(手對它向上的力),杯子速度、運動時間等。

前提:在空氣中;

條件:當對杯子向上的力量消失減零時,向下的力量就會讓杯子自由下落,越來越快。

當這些前提、條件、力量、物理要素都湊齊了,就會造成“杯子下落越來越快”這種現象。

當你重複多次模擬類似的事件,就會發現,它們都會穩定地表現出這種“下落越來越快”的現象。於是,把各個數據、要素進行歸納總結出了一個穩定的運動規律: vt2=2gh(g是重力加速度,在地球上g≈9.8m/s2;)

這是科學家洞察事物本質規律的思路流程。這對於我們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決策思考,同樣適用。

按照“現象/問題——數據調研——分析歸納——得出規律”這個分析順序去做,先不說你分析的結論對不對,只要你這樣做了,無論講話,還是做事,你都會顯得很有水平。

比如,在工作中給老闆彙報工作。

一般人的彙報套路是:我今年做了A/B/C工作,為公司創造了1,2,3價值業績,順利完成了年初目標。明天的目標是XXX,再接再厲。

同樣是完成了業績目標,你如果懂得利用上面後視眼的思維模式的話,感覺就會很不一樣:

我今年做了A/B/C工作,創造了XXX業績,順利完成了年初目標。這看起來是我的功勞,但實際上,我非常清楚,這樣的結果多方面因素共同合力的結果:

1、我所做的這些業績,正好趕在XXX行業大趨勢之下;

2、而正好公司及領導層根據這個趨勢制定了1,2,3……策略方針,這保證了我在努力方向上絕對的正確性。

3、同時,在公司的XXX管理制度之下,我順利獲得了財力、物力、人力資源的支持;

4、有前面這些基本條件、前提,自己的努力才算是有了這個結果。

如果1,2,3都不具備的話,任我本事再大,再努力,也湊不出這個業績來。

但是,未來一年的大趨勢在迅猛變化,未必就還能給我同樣的機遇、機會去創造同樣的價值。因此,在制定下一年目標之前,我對未來一年的行業局勢做了一個調研分析,發現了XXX的趨勢走向,也發現了XXX更大的機會,因此,如果公司一如既往地給我1,2,3……支持,同時,再針對新局勢的變化,補充1,2,3,……的政策、方針給予支持,我認為可以完成翻倍的業績目標。

後者的彙報,其實就是在遵循“現象/問題——數據、事實調研——分析歸納——下結論”這樣一個邏輯順序。

雖然,你這麼講了,你的各種分析,推理未必就真的能夠一一應驗,絕對正確。但是,這樣的言行舉止體現出來的陣勢、氣場,跟背教科書一樣的彙報,根本就不在一個層級。

它給人的感覺就是講話實在、靠譜,而不是假大空、滿嘴跑火車。自然,你的才華就容易引起別人的重視,得到的機會自然也就更多了。

三、以萬變應對萬變,以複雜應對複雜

走完前兩點,起碼,你在嘴上是可以顯得很有思維,很會思考了。但是,這還不夠。因為長時間來看,別人都是以最終結果來評判你的。

所以,你不僅要說得好聽,還要做得真的好看才行,才能進階到真正的“厲害”的水平。

怎樣保證自己做得好看呢?

換句話說,就是怎樣保證自己的策略方針落到實處,做到位,得到預期的結果?

把握好一個原則:以萬變應對萬變,以複雜應對複雜,而非以不變應萬變。

具體來說,儘管你當下總結得出了靠譜的規律,制定了周密的方案、策略,但是,仍然要繼續隨時採集分析實時信息、數據,實時更新調整自己的思路。

比如,今年,在年前,你都可能規劃好年後準備創業。目標、資金、方案、計劃以及其他各方面都到位了,並且覺得已經萬無一失了,結果,新冠病毒黑天鵝事件來了。

這個時候,你該怎麼辦?

採集最新信息、數據、事實,重新審時度勢,迅速調整策略,才是上策。然後,你可能會發現,因為疫情,原來的市場需求、行情、銀行借貸政策等等大前提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你就必須重新制定自己接下來的操作策略了。

所以,你就會發現,在實際解決問題時,沒有一種策略是一勞永逸的。當數據信息一改變時,你原來總結的規律是不是靠譜,都得打個問號。

因為數據事實的改變,就意味著背後的前提、條件等,也隨著改變了。此時,你要是還是一根筋地就要用原來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那就很容易出問題。

這個時候,你必須得重新審視當初總結的規律、原理:原來規律成立的條件、前提是什麼,現在情況發生變化之後,這些前提、條件還存在,還成立嗎?如果不成立了,那麼,從最新的數據信息中,能發現什麼新的前提、條件、背景?能重新提煉總結出什麼新規律?

只有保持這種靈活的姿態,隨時依據事實變化而調整身姿,才能應對瞬息萬變的事態變化、時局變化,最終才能把事情的發展一直駕馭維持在正軌道上。

曾經看到過一項調查,說大公司HR在挑新人時,最看中的職業素質就是“邏輯能力”。

為什麼?

看了上面的內容,你就知道,一個給人感覺邏輯性很強的人,完全就是一個問題解決高手的角色嘛。

這樣的角色,其實大公司需要,其實走在哪裡都受歡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