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的十二時辰:草原上生命的每一天,都是張和諧為底色的膠片

這個時節再到草原,已經很難看到老舍先生筆下《草原》一碧千里的風光了。不過這次到草原是特意為草原上的蒙古包而來。

住慣了樓房的人,總覺得蒙古包充滿臨時住所的意味。其實蒙古包是最接地氣的,它不需要打地夯基,挖土和泥。只需一塊平整的地方,把幾塊紮好的網格子(哈納)圍成圓形,上面再蓋一個傘形(奧尼)的頂,這個頂的最高處還要留個天窗。這個圓形的天窗在草原上有多重要,我們起初不得而知,只知道牧民們把它稱作“天然的鐘表”。

蒙古包的十二時辰:草原上生命的每一天,都是張和諧為底色的膠片

​千百年來,他們就是靠著天窗中太陽照射奧尼和哈納的程度來辨別時間,著名學者郭雨橋曾說,四片哈納和60根奧尼製作的蒙古包,在加上一個有經驗的牧民,看時間可以精確至幾點幾十分。他們只要抬頭一看天窗,就知道這個時間段該做什麼事情了,這就是蒙古包的“太陽計時”,也是蒙古族人民的“十二時辰”。

蒙古包的十二時辰:草原上生命的每一天,都是張和諧為底色的膠片

​《蒙古包文化》記載,過去,在茫茫大草原上,太陽、月亮和星辰是人們使用最廣泛的計時標準。那時在屋外,人們看太陽、月亮和星辰的位置判斷和計算時間,就像現在的人抬頭看掛鐘或低頭看手錶一樣。在古老的蒙古包祝詞裡說道,燦爛的陽光照耀的天窗,清爽的空氣流通的天窗,形似金色發輪的天窗,獻上聖潔的食物來祝福天窗。以上祝詞生動地勾勒出天窗的作用和形狀。

蒙古族史詩裡也說,那英雄拉弓的時間長度為“從早晨太陽初升到傍晚太陽落山”。這句話用古人最基本的計時方法,對英雄超群的力量作了誇張的讚美。即使是各種計時器具十分普及的今天,草原牧民還經常用古老的方法表示時間概念。

蒙古包的十二時辰:草原上生命的每一天,都是張和諧為底色的膠片

​蒙古族古籍裡常出現:“天矇矇亮的時候,女人們便開始擠早奶”,“宴會一直進行到三星西斜時”,可見,太陽和星辰是經常用來判斷時辰的。

草原上使用更廣泛的和更為準確的便是蒙古包裡的太陽計時方法。蒙古包太陽計時就是根據從蒙古包天窗射進的太陽光照到的不同位置比較準確地判斷時辰的傳統方法。它又通常與傳統的十二地支時辰表示法結合使用。

現在我們以夏日時間為例,說明一下蒙古包的“十二時辰”。

蒙古包的十二時辰:草原上生命的每一天,都是張和諧為底色的膠片

當夏日東方初曉,第一道晨光落在蒙古包天窗之時,便是“寅時”(約為3:00—5:00時)或稱“黎明時分”。這時,婦女們起床擠奶,男人們去收攏夜間放青的馬群。

草原上的天亮得很早,凌晨三點多天就矇矇亮了。四點到四點半是日出時間。在蒙古族人口較少的情況下,婦女們在生活和生產中承擔許多重任,成吉思汗對婦女的作用很重視,他說:“妻子賢惠,家之寶。”在內蒙古烏蘭浩特的《成吉思汗廟箴言錄》中他勉勵婦女。婦女在其丈夫外出時,應當把家裡安排得井並有條,幾百年過去了,勤勞賢惠的蒙古族婦女仍然按照成吉思汗要求,為丈夫和家人而辛勤勞作,受到世人的尊重。

蒙古包的十二時辰:草原上生命的每一天,都是張和諧為底色的膠片

當女人們擠完奶,準備好早茶時,男人們從牧場上回家,初升的太陽把金色光芒剛剛撒到蒙古包天窗外框和奧尼上端之間,這已是“卯時”或叫“出太陽時分”(約為5:00—7:00時)。

忽必烈時期,曾在元大都、元上都和哈拉和林旅居的意大利商人馬可波羅,在蒙古族地區見識過蒙古族婦女熬製奶茶的情景。迎著晨曦,她們將適量黃油與炒米或白麵放茶鍋里加熱熗炒兩下,再兌入茶水、牛奶及食鹽少許後飲用。這樣,奶茶會更加濃香沁鼻,令人爽心愜意。有些地方將此種茶稱為米茶、麵茶、加味奶茶,之所以奶茶對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如此重要,是因為草原牧民遊牧和居住分散,酷暑寒冬,溫差大風偏乾燥,缺少新鮮蔬菜等生活環境所決定的。而奶茶正好是保溫消暑、補給水分、促進消化、除膩消腥的最佳品。

蒙古包的十二時辰:草原上生命的每一天,都是張和諧為底色的膠片

人們陸續回到蒙古包來喝早茶,並把羊群趕回。這時,太陽照到奧尼的中段,是“辰時”或叫“早茶時分”(約為7:00—9:00時)。

草原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寧可一日無飯,不可一日無茶”。這對於常人有些不可理解,可是草原牧民與茶卻是相依為命,情有獨鍾。一直到今天,牧區的蒙古人基本還是保持上午、中午喝茶,晚上吃一頓飯的習俗。有時忙起來晚上的飯也用茶來代替。

蒙古包的十二時辰:草原上生命的每一天,都是張和諧為底色的膠片

太陽照在哈納的上端到下端之時,是“巳時”或叫“小午時分”(約為9:00—11:00時),這時牧民們應該把牛羊放牧到離家較遠的草場上了,而在家裡的婦女正忙於加工奶製品。

加工奶製品是蒙古族婦女的最愛,其中釀造馬奶酒更是技藝嫻熟。蒙古人在部落聯盟時期,就開始釀造馬奶酒。關於古蒙古人釀酒的工藝與場面,到過蒙古高原的旅行家、文人墨客以及後來的歷史學者們,都留下了很多讚美的篇章。明代的蕭大亨在《北虜風俗》中就寫道:“馬乳初取者太甘不能食。越二三日,則太酸不可食。惟取之造酒。其酒與燒酒無異。始以乳燒之,次以酒燒之,如此至三四次,則酒味最厚。”這就是對古代蒙古人釀造馬奶酒的粗放式工藝的描述。在內蒙古地區,除了酒廠用現代制酒法釀製馬奶酒外,民間仍流行著手工藝釀法。可概括為赤峰翁牛特的封閉式工藝和鄂爾多斯的開放式釀法兩種。不論封閉式還是開放式,原料都是馬奶。當然,在草原上除了馬奶酒,還有奶酪、奶皮、奶油等蒙古族婦女自己製作的食品。

蒙古包的十二時辰:草原上生命的每一天,都是張和諧為底色的膠片

太陽照射在上首鋪位上時,是“午時”或叫“正午時分”(約為11:00—13:00),牧民們給羊飲水,並把放青的羊收攏起來“午休”,春夏季節裡還要擠羊奶。午時被認為是最吉利的時分。結婚時,新郎一般在這個時候把新娘接回家裡,或帶著新娘往回返。

蒙古族認為,午時上有通天的紅光,下有透地的熱量。也是陽光從蒙古包天窗直射包內的時候。蒙古族婚禮是次日返回新郎家。回新郎家時,男家派精於騎術者,持羊頭和喜酒到距村一、二里的地方迎接。相見後雙方下馬,迎接者將羊頭拋於新娘馬後,喜酒灑於馬前,向女方送親者致意後,飛身上馬急馳。送親者則策馬追趕搶奪迎接者的帽子。倘若搶到,男方須在席前唱敬酒歌,向送親者敬酒,敬酒後送親者將帽子奉還男方。當然搶帽子僅是蒙古族婚禮眾多環節中的一項,在整個婚禮中,新郎娶親猶如上“戰場”。搶帽子的習俗流行與烏拉特、鄂爾多斯、翁牛特等部落,而烏珠穆沁部落卻熱衷於“碰蹬”。

蒙古包的十二時辰:草原上生命的每一天,都是張和諧為底色的膠片

太陽從蒙古包東北角移到碗櫥下襬處是“未時”或叫“下午時分”(約為13:00—15:00時)。這個時候,牧民們把集中“午休”的羊群重又趕往草場。

蒙古族在長期的遊牧生活中總結了許多放牧的技巧,以牧羊為例,《蒙古族民俗》所述蒙古族牧羊要找出晚歸,牧人不能離開羊群,而且要看好頭羊。下午牧羊要選擇涼爽、通風的地方。注意太陽和風向,上午順風出頂風歸,下午則頂風出順風歸。秋天,要儘量延長放牧時間,穩遊慢趕,讓羊吃飽。這些都是蒙古族人長期放牧的智慧結晶,是遊牧民族在常年遊牧生活過程中總結出的經驗,正是有了這些經驗,才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傳奇。

蒙古包的十二時辰:草原上生命的每一天,都是張和諧為底色的膠片

太陽從碗櫃處逐漸上移到東邊哈納的上端。這段時間相當於“申時”或叫“傍晚時分”(約為15:00—17:00時)。這時,畜群從草場上往回返。秋天裡,牧民會選擇這個時候舉行招財儀式。

在蒙古族傳統生活中,有許多招財儀式,如春季候鳥招財儀式、冬季招財儀式、九白馬招財儀式、祭火招財儀式、祭北斗七星招財儀式等。春季候鳥招財儀式較為隆重。《蒙古包文化》中記述,這一儀式一般在下午四時舉行,是以春來秋歸的候鳥為吉祥物,表達增加財富、生活富裕願望的風俗習慣。當蒙古高原上冰雪消融,各類候鳥從遙遠的南方回到它們繁殖地的時候,正是牧人剛剛渡過嚴寒而漫長的冬季,迎接陽光和煦、五畜繁殖的初春時節。彷彿北歸的候鳥在蒙古原民的意識中成了增加財富和快樂的神使。因此,春季招財儀式總是和候鳥聯繫在一起的。招財儀式有的舉行一天,有的舉行三天。

蒙古包的十二時辰:草原上生命的每一天,都是張和諧為底色的膠片

太陽從哈納頭順著奧尼上移,逐漸從天窗消失,這段時間相當於“酉時”或叫“日沒時分”(約為17:00—19:00時)。

這時,太陽即將落下,男人將畜群從草場上趕回來,牛羊咩咩地叫著,幾名婦女們忙著在擠奶,孩子們幫大人不是趕回貪吃的母牛就是驅趕那些發情公牛。

蒙古包的十二時辰:草原上生命的每一天,都是張和諧為底色的膠片

黃昏時分”或“天黑時分”相當於“戌時”(約19:00—21:00時),這時擠奶的婦女們提著鮮奶的奶桶往家走,男人們安排好畜群后回家,完全是一副草原和諧生活圖。

在蒙古帝國時期,成吉思汗的箴言裡就規定,婦女負責擠奶等家務勞動,男人負責征戰和狩獵。那時的蒙古族是一夫多妻,但他們和睦相處。《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蒙古族婦女之清潔及舉止文雅舉世無雙,她們對丈夫之情愛和服侍也實屬罕見。男人們對其妻則十分痛愛,即便一個男子有10個或12個妻子,總是和睦相處,從不看到她們有什麼不和諧的表現,這一點令人敬佩。

蒙古包的十二時辰:草原上生命的每一天,都是張和諧為底色的膠片

天空中三星高升之時,這段時間相當於“亥時”,(約為21:00—23:00時),草原上萬物生靈在開始進入甜蜜的夢鄉。

太陽從大地上收回美麗的餘暉之後,夜已來臨,滿天的星斗眨著眼睛,草原上的星空似乎與人特近。這時,草原上一片寧靜,偶爾傳來的狗叫聲劃破夜空傳遞著某種信息,在無邊的靜謐中滿滿消失。蒙古包內,人們圍著土拉嘎(類似火盆),喝著奶茶,悠閒地聊天,或者聽老人講述哪些古老的傳說故事,解除一天的疲勞。

如今,我們進入新時代,草原上的人們也迎著新時代的春風開始了新的征程。一些偏遠地區的老牧民仍然有根據太陽計時時間安排畜產的習俗。但草原上生命的每一天,都是張和諧為底色的膠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