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別指責她不守規則,善待“逃跑奶奶”才是文明之光

武漢79歲的劉奶奶因為想家,在住院期間總想“逃跑”,照顧她的醫護人員們便臨時組成“守護者聯盟”,連續8天24小時盯防。3月17日,劉奶奶的主治醫生江蘇省揚州援鄂醫療隊武文娟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劉奶奶已在4天前“闖關成功”達到了出院的標準,目前正在社區隔離觀察。“這是我抗擊疫情以來,在緊張壓抑的環境下最快樂的事。”

“走走,哎吆,123456789,九個人堵我一個人!”劉奶奶逃跑的視頻,在網上發佈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也伴隨著爭議和惡評,不少網友指責她不守規則,浪費醫療資源。

不過,面對最高一天逃跑3次的劉奶奶,醫護人員仍然用極大的耐心來看護,圍繞她臨時組成“守護者聯盟”,24小時盯防。如此人性化的處理,讓故事有了溫暖而快樂的底色,為緩和醫患關係提供了一個樣本。

评论丨别指责她不守规则,善待“逃跑奶奶”才是文明之光

“逃跑奶奶”(左一)豎起大拇指點讚揚州隊員。圖據揚州新聞

其實醫患矛盾的激化,多數時候是缺少換位思考的結果。比如,對劉奶奶在尚未康復時想方設法逃出醫院的舉動,有網友指責她不自重。不管是對自身的健康負責,還是從減少傳染風險的角度看,逃跑衝關行為的確不妥,但也沒必要上綱上線。

別說那些確診的患者,就算是普通人,經過疫情期間長期的隔離,精神和心理狀況難免會相當壓抑,渴望釋放出來。尤其像劉奶奶這種高齡患者,前期病情嚴重,好轉之後迫切想回到熟悉的環境,心情完全可以理解。

劉奶奶的“逃跑”故事,能有一個快樂的結局,說到底還是因為醫護人員能將心比心,將她看做一個“老小孩”,充分照顧其情感訴求。給她講故事、唱歌、送小禮物,最終讓這個曾揚言“軟的不吃我就來硬的了”的老人,放下了對抗心態,配合醫護人員的安排。

有表示不滿的網友提到,萬一劉奶奶在逃跑過程中有摔倒,家屬又要賴上醫護人員。這其實是預設了一種不講道理的患者角色模型。如果醫護人員也遵循類似的邏輯,將劉奶奶當成為老不尊的“壞老人”來設防,硬核對待,不排除進一步激化矛盾。

硬碰硬並非都是適合的解決之道。特別是醫患關係緊張的當下,矛盾一觸即發,恰恰需要類似的換位思考和人性化思維,以柔克剛。

當然,像給劉奶奶安排24小時防護,的確會耗費一定的精力。不過如醫護人員所言,在盯防劉奶奶的那幾天裡,所在病區已無重症患者,工作強度大為減輕,“守護者聯盟”沒有增加太多的壓力,相反還給她們帶來了難得的歡樂,實現了雙贏。

劉奶奶的例子再次說明,面對緊張的醫患關係,相較於粗暴硬核的處理,人性化的貼心安排,潤物細無聲的感化,有時候往往會有奇效。

其實不只是在醫患關係層面,在社會治理層面同樣如此。比如,疫情發生以來,一些基層地區的防疫措施過於簡單粗暴,甚至出現了砸桌、扇耳光、捆人等過火的場面,導致衝突不時上演,侵害合法權益的行為,引發了信任危機,也提升了防控成本。

疫情尚未完全結束,各方面的資源和精力依舊比較緊張,法律該硬則硬,規則該執行也得堅決執行。不過像“守護者聯盟”的醫護人員那樣,在儘可能的條件下,對受影響的各個群體溫柔對待,充分照顧他們的訴求和心情,同樣會是社會文明的應有之義。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熊志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