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衝擊臺灣自造潛艦進程

賈不妙(特約評論人)

新冠病毒確診病例,臺灣18日突破一百例,臺灣流行病疫情指揮中心旋即宣佈19日零時起禁止非臺灣籍人士入境,這是否會衝擊到潛艦臺造細部設計及潛艦造船廠的建造進程?臺灣海軍19日在臺灣立法機構答詢時表示,沒有問題。然而,實際情況真如軍方所言這麼樂觀嗎?

臺灣防務部門主管嚴德發19日率防務部門高階官員赴臺灣立法機構外事及防務委員會業務報告、備詢。民進黨“立委”羅致政質詢時問及潛艦臺造今年的細部設計工作,以及外傳5月完成的潛艦造船廠等期程是否受影響?

海軍參謀長敖以智答詢時說,潛艦造船廠完成期程為10月,並非5月。羅追問,相關期程是否受影響?敖以智表示,沒有問題。

不過根據臺灣媒體先前報導,潛艦造船廠完成期程為5月底,海軍卻說期程為10月,是否為因應新冠病毒疫情而自動延長呢?這一點羅致政沒有追問,海軍也就沒有多做說明。

臺媒報導,潛艦臺造設計標案於去年3月20日前完成704項合約設計文件,以及歐美109項系統裝備的合作備忘錄的審核後,開始進入為期1年9個月的細部設計時間,也就是將合約設計圖發展成詳細建造的藍圖,包含裝備表,材料表及相關製造所需數據,並在2020年底完成。但沒有提到是否包含造船廠竣工。

不論如何,潛艦是在造船廠打造的,21個月的期程也應該包含造船廠在內,至於是在5月或10月完成,在新冠病毒於全球肆虐下,必須考慮到協助建造的日韓德英等國顧問都是來在重災區,19日零時起這些外國專家都將無法進入臺灣,除非他們持有防務部門或承辦興建的臺灣造船廠核發的證明才能入境,否則一定程度上恐將影響進度。

報導說,自新冠疫情肆虐後,協助設計與審查的外籍顧問多為英、德的資深工和程師,年紀也都在40歲以上,而且都要搭客機長途飛行來臺,都符合最容易被病毒傳染的群體。據指出,已有多位顧問已表明要等疫情緩和後才會來臺;若有技術上的問題,先以視訊來解決,或是先請在臺還未離開的顧問幫忙,雖設計標案已在製造建建藍圖階段,但疫情造成技協工程師都要先隔離14天,或是延後來臺,對整體進度而言還是有影響,甚至已不排除會延後完成的準備。

再者,5月31日前要完成潛艦專用廠房,所有建造潛艦所需的機械設備組件都要到位完成安裝,6月1日開始試車運轉,檢測所有建造潛艦機具設備後,就進入試製船段來驗證各項建造潛艦的基本技術。據指出,在德國與意大利的建造潛艦主要的機械設備,大部分都提前完成,臺船與海軍監造小組都已到現場完成性能的驗證,目前已安排返臺的貨船載運。

報導說,仍有部分機具設備受到疫情影響,在封城不開工,且臺灣方面也無法前往工廠現場進行性能驗證,來臺時間延遲是已經確定,若無法解決此一問題,勢必影響到專用廠房運作的時程,目前臺船與海軍正密切觀察疫情的變化,再決定是否要調整建造的時程。

由此可見,疫情確實已衝擊到潛艦相關建造期程,機具設備及外國專家若無法確實到位,實在不像海軍在立院答詢時所說的那樣樂觀。

此外,韓國軍事部隊、美國防務部門內部均已有人員感染病毒,影響各國戰力,有鑑於此,嚴德發稱,為防範病毒在軍中擴散,臺灣防務部門上月決定3月、4月的勤務召集訓練(教召)停止,以及經與後備指揮部討論後,已決定停辦5月的教育召集。

防疫進入下半場階段,境外疫情卻已對潛艦臺造、勤務召集、教召產生不小衝擊。(作者系臺灣資深媒體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