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機構:應急研發與長效防控“雙軌”運行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

戰勝疫病需要科技支撐,科研攻關必須爭分奪秒。自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上海市各孵化機構、科研院所和科技企業第一時間行動起來,迅速啟動應急科研攻關,就探明病毒傳播的致病機理、突破病毒快速檢測與防護難題,全力開展疫苗研製與藥品篩選研發,在推進科學防控、科學救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同時,上海的重點產業、科技企業也在各自領域發揮專長,為抗“疫”前線提供有效保障。此外,為權利支持企業抗擊疫情,切實減輕企業負擔,華東六省一市也陸續出臺了對中小企業抗擊疫情的扶持政策。

接下來,我們將從科研機構、重點產業、科技企業以及政策扶持四個方面展開,重點論述在這場科技與疫情的“較量”中,上海乃至整個華東地區都採取了哪些舉措。

科研篇

科研機構:應急研發與長效防控“雙軌”運行

文|管 浩

應急科研攻關與長效防控成果是抗擊疫情的一道屏障。

自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上海市科研機構在檢測試劑研發、應急藥物開發和疫情防控三個方面啟動了應急科技攻關項目並取得了階段性進展。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科技工作者勇擔使命,投身科研攻關,保障防抗疫情急需。

1月3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正式批准復旦大學三級生物安全防護實驗室(簡稱“P3實驗室”)開展新型冠狀病毒實驗活動。截至目前,復旦大學醫學分子病毒學實驗室和上海市疾病控制中心兩家P3實驗室已經成功分離了共計4株新冠病毒毒株,為抗病毒藥物的篩選和活性評價提供了重要條件。

病毒分離與檢測出成果

疫情爆發後,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成立了科研攻關小組,在科研攻關一線對能夠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藥物進行篩選和研究。上海同步輻射光源還特別開通“新型冠狀病毒研究專項課題”綠色通道,在關機維護時期提前開機,助力科學家深入瞭解新冠病毒微觀結構、打開新冠病毒感染人體的“黑匣子”。

與疫情賽跑,檢測手段至關重要。

但由於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形式嚴峻,病毒檢測產品緊缺成為難題。疫情發生後,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研發出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盒,並於1月24日成功通過了上海市醫療器械檢測所的檢驗,成為我國法定檢驗機構檢定合格的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產品。

該試劑盒以上海交大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古宏晨教授、徐宏研究員團隊研發的“納米磁珠”作為提取病毒核酸的核心載體,聯合核酸擴增檢測試劑,實現針對新冠病毒全自動、全封閉、高靈敏的檢測,不僅可大大提高檢測通量、縮短檢測時間,還可以有效杜絕樣品間氣溶膠汙染,保護醫護人員健康。

疫情當前,檢測試劑和應急藥物在臨床上需求緊迫,但是藥物的研發是一個相對比較費時的過程。

另外,由於目前新冠肺炎的候選藥物都是過去用於其他疾病的藥物,在治療新冠肺炎新藥的研究方面,上海科研單位在組織優勢力量,嘗試改進這些藥物以加快用於臨床試驗的同時,也在加快新藥發現和研究的速度。

據澎湃新聞報道,在還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上海市積極推進一批已上市藥物、或者至少已經具備一定臨床研究基礎的藥物,包括羥氯喹等,開展抗新冠病毒肺炎新適應症藥物研發。中科院院士陳凱先透露,氯喹在體外研究中已經展示出了很好的抗新型冠狀病毒活性,已被國家科技部、衛健委作為臨床試驗藥物。

此外,上海藥物所和上海科技大學成功測定了新型冠狀病毒3CL水解酶的高分辨晶體結構並對外公開。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攻關團隊圍繞建立新冠病毒蛋白水解酶抑制劑高通量篩選模型等開展研究,以期快速發現活性化合物,突破新藥發現速度的瓶頸。目前已完成了新型冠狀病毒體外評價模型的微量化,建立及優化了自動化篩選體系,將有力地推動抗新冠病毒肺炎藥物的研發。

疫苗研發為疫情長效防控發力

科研的龍頭作用不僅體現在基礎研究、檢測試劑和藥物研發方面,在疫情防控的長效科研方面上海市科研機構也不斷傳來新的消息。

隨著復工潮的到來,為了能夠更有效的做到疫情長效防控,保障全國消毒劑的有效供給,2月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發佈了關於部分消毒劑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緊急上市的通知。據此,達爾文實驗室入駐企業普研(上海)標準技術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為社會提供了多項相關測試服務。面對武漢診斷試劑的短缺,據達爾文實驗室官方報道,其入駐企業近岸蛋白質科技有限公司響應國家號召,免費提供100萬人份,價值500萬元的新型冠狀病毒診斷原料。

同時,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吳凡教授承擔市科委《上海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病學研究》項目,圍繞新冠病毒肺炎的傳播模式、發展和擴散趨勢等開展研究,闡明傳播規律、預測疾病流行趨勢,研究制定科學的預防控制策略, 為國家和上海疫情防控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疫苗是主動預防病毒、切斷傳播的有效方法,但目前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臨床的疫苗主要還是以控制和防止進一步感染為主。因此,科研人員通過對病毒傳播機理研究、動物模型建立、基因組變異與進化等領域進行深入探究,為疫苗的研發、控制和完善新冠肺炎疫情提供長效的防控策略與機制。

1月28日,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轉化醫學平臺與斯微(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依託“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幹細胞戰略庫與幹細胞技術臨床轉化平臺”課題子任務——mRNA合成平臺成果,推動了新型冠狀病毒mRNA疫苗研發。2月7日,該公司CEO李航文表示,候選疫苗已經提前一週製備完畢,需要經過兩週動物實驗驗證,篩選出最安全有效的疫苗,如果順利,將通過綠色通道申請臨床試驗。

但是,在篩選潛在有效藥物、研製抗新冠病毒疫苗時,又遇到新的問題:誰來“代人試藥”?因此,當科研工作者們正在加緊藥物研發的同時,提出了對“代人試藥”的實驗動物模型的迫切需求。

上海實驗動物研究中心模式生物研發部副部長沈如凌在接受《文匯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新冠病毒可以感染人,卻不能直接感染大小鼠。易感動物模型缺失,將會大大影響病毒感染機制研究和藥物、疫苗研發等工作的進程。”因此,構建出一種易於感染新冠病毒的小鼠品系,來助力藥物和疫苗研發完成臨床前動物實驗變得尤為重要。對此,上海實驗動物研究中心緊急啟動新冠病毒小鼠易感模型的研發攻關,加緊研發抗疫實驗模式動物。

上海實驗動物研究中心的模式生物研究團隊聯合相關科研團隊,通過構建新型冠狀病毒受體ACE2蛋白(血管緊張素轉化酶)的人源化小鼠模型的方式,獲得一批可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小鼠模型。該小鼠模型研發成功後,科研人員可以在這個模型上,研發針對性的抗病毒藥物、疫苗,以及治療和恢復方法,起到代人試藥的作用,在後期抗新型冠狀病毒藥物的篩選研究工作中起到作用,幫助新冠肺炎患者更快、更好地恢復健康。

Link+

達爾文實驗室馳援抗疫前線

達爾文實驗室分基地是生物醫藥領域的國家級眾創空間,由鑫壁晟科技發展(上海)有限公司與中科院生命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共建。該實驗室的設立是為了有效地促進生物醫藥領域科研成果的產業化,以及對一些創新研究的扶持和協同。

面對武漢診斷試劑的短缺,達爾文實驗室入駐企業近岸蛋白質科技有限公司響應國家號召,免費提供100萬人份,價值500萬元的的新型冠狀病毒診斷原料。同時,為了保障全國消毒劑的有效供給,達爾文實驗室入駐企業普研(上海)標準技術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為社會提供了多項相關測試服務。

高校科研機構為抗疫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開展流行病學調查是發現患者、排除疑似的重要手段,對於疫情防控來說也是基礎性、源頭性的工作。

2月4日,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承擔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病學研究》項目,圍繞新冠病毒肺炎的傳播模式、發展和擴散趨勢等開展研究,闡明傳播規律、預測疾病流行趨勢,研究制定科學的預防控制策略, 為國家和上海疫情防控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此外,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流行病學課題組完成《返城人群疫情防控有待進一步網格化管理——手機信令大數據分析技術輔助疫情防控的建議報告》還為上海市防控決策提供支撐。

科研院所加快研發,助力體溫篩查

體溫檢測是判斷是否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關鍵指標,因此,面對公共場所龐大的流動人口,在移動狀態下快速、準確、及時檢測並篩查出非正常體溫至關重要。當然,這對於非接觸式的紅外測溫儀來說,已不是困難的問題,不論是立式紅外測溫儀,還是手持耳溫槍、額溫槍等紅外檢測設備,都能準確達到精度要求。在此類設備中,主要發揮功效的就是能達到醫用計量標準和參數指標要求的高精度、高可靠和高穩定性、一致性的紅外溫度傳感器。

疫情期間,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加快生產自主研發的高性能紅外溫度傳感器,以支撐國內相關廠商生產。同時,其新開發的新冠肺炎智能影像評價系統已在上海、武漢、北京等多地運用,全面提高了篩查效率。


《華東科技》3月刊封面故事,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 者:管 浩

編 輯:魏 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