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潤墨飽 酣暢淋漓|劉知白潑墨山水


劉知白(1915—2003),號白雲,晚號如蓮老人等,安徽鳳陽人。1933年考入蘇州美專,後拜顧彥平為師,隨師潛心臨摹顧氏“過雲樓”藏畫。1948年在廣西全州提出“學時有他無我,化時有我無他”的畫學主張。其藝術上承宋元,下接明清,既繼承傳統精髓,又注重形式的創新,最終法古變今,形成了潑墨大寫意山水畫的技法。出版有《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劉知白》《劉知白中國畫集》及《清氣和詩醉墨痕》《知白守黑》《秋水長天月下簫·劉知白作品賞讀》 等研究其藝術的專著二十餘種。

百年知白

在文人畫脈中,宋代的米氏雲山代表了潑墨和破墨山水的最高境界,後世無人超越。黃賓虹認為潑墨“未易猝造”,劉知白也認為“米氏雲山最不易學”,但劉知白在耄耋變法後,卻將大潑墨推到了最後的極端,消融筆蹤的跨度和幅度遠遠越出了二米的雷池,成為中國山水畫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潑墨大家。

這除了歸因於他才、學、膽、識、功、力超出常人,獨立的方法論頗為值得注意。

水潤墨飽 酣暢淋漓|劉知白潑墨山水


一、有筆墨痕而後無筆墨痕

劉知白的潑墨不同於潑墨之祖王墨。他的潑墨全以筆寫出,水潤墨飽,酣暢淋漓,“如潑出耳”(李日華)。難點在於如何力戒“臃腫成為墨豬”(黃賓虹)。

水潤墨飽 酣暢淋漓|劉知白潑墨山水


他的精品,皆以筆管墨。作品在最低限度上保留筆蹤,筆痕時隱時顯,無筆墨痕中藏筆墨痕,筆蹤消融而筆路猶存。他的潑是寫之潑,他的寫是潑之寫;筆跡虛空粉碎,但筆法功力深藏其中。

水潤墨飽 酣暢淋漓|劉知白潑墨山水


二、丘壑清晰而後煙雨朦朧

與筆法立骨相輔相成的是丘壑立骨,為此,他臨仿與寫生兼重,案頭與戶外雙修,師古人與師造化並進。為駕馭筆墨和丘壑,他耗盡了絕大部分精力,直到生命旅途的最後階段才全力攻入大潑墨。

水潤墨飽 酣暢淋漓|劉知白潑墨山水


劉知白的大潑墨沒有畫稿。丘壑隨呼隨出,筆墨隨潑隨變;形導筆隨,筆走形化;心隨墨運,墨落神生;山川草木變化無窮而又一氣呵成,勾皴潑染吐納自由而又不失法度。說他“胸無成竹”,筆底丘壑分明乃胸中吐出,說他“胸有成竹”,手中丘壑分明已非腹稿重現。作品看似一片混沌,但“惚兮恍兮,其中有象”(老子),丘壑的結構暗藏其中。

水潤墨飽 酣暢淋漓|劉知白潑墨山水


三、破潑互用

劉知白並非只用潑墨,濃、淡、破、潑、積、焦、宿、漬,他兼而用之。

他常常一支筆從潤用畫到枯,潤時潑寫,枯時破之,直到毫破鋒散。潑多淡,破多濃;潑多橫,破多縱;潑主染,破主皴;潑成丘壑,破出草木;潑多融筆,破多破筆;潑主潤澤,破主骨力;潑多靜默,破多嘈雜;潑多平緩,破多急促……潑與破的這種差異只是相對的,在實際運用中常常極為靈活多變,由此構成了極具創造性的雙重旋律的奇妙結構。

水潤墨飽 酣暢淋漓|劉知白潑墨山水


劉知白的耄耋變法直接進入了自立我法和自破我法合一的化境,潑墨的生成過程也就是劉知白風骨人品和超曠氣脈的展開過程。

水潤墨飽 酣暢淋漓|劉知白潑墨山水


水潤墨飽 酣暢淋漓|劉知白潑墨山水


水潤墨飽 酣暢淋漓|劉知白潑墨山水


水潤墨飽 酣暢淋漓|劉知白潑墨山水


水潤墨飽 酣暢淋漓|劉知白潑墨山水


水潤墨飽 酣暢淋漓|劉知白潑墨山水


水潤墨飽 酣暢淋漓|劉知白潑墨山水


水潤墨飽 酣暢淋漓|劉知白潑墨山水


水潤墨飽 酣暢淋漓|劉知白潑墨山水


注:圖文來自網上,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